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摘要在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很多类型的薄膜,这些薄膜主要分为四类:热氧化薄膜、介质、多晶硅以及金属膜等。半导体可采用多种氧化方法,包括热氧化法、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以及等离子体反应法。对于硅来说,热氧化法是最重要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热氧化过程中SIO2的生长原理和影响因素。一引言在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很多类型的薄膜,这些薄膜主要分为四类:热氧化薄膜、介质、多晶硅以及金属膜等。半导体可采用多种氧化方法,包括热氧化法、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以及等离子体反应法。对于硅来说,热氧化法是最重要的。在热氧化薄膜中,有两种膜最重要:一种是在漏/源极的导通沟道覆盖的栅极氧化膜(gateoxide);一种是用来隔离其他器件的场氧化膜(fieldoxide)。这些膜只有通过热氧化才能获得最低界面陷阱密度的高质量氧化膜。二氧化硅SiO2和氮化硅Si3N4的介电薄膜作用:隔离导电层;作为扩散及离子注入的掩蔽膜;防止薄膜下掺杂物的损失;保护器件使器件免受杂质、水气或刮伤的损害。由于多晶硅电极的可靠性由于铝电极,常用来制作MOS器件的栅极;多晶硅可以作为杂质扩散的浅结接触材料;作为多层金属的导通材料或高电阻值的电阻。金属薄膜有铝或金属硅化物,用来形成具有低电阻值的金属连线、欧姆接触及整流金属-半导体接触势垒器件。二二氧化硅简介2.1SiO2的结构SiO2分为结晶形和无定形两类。结晶形SiO2由Si-O四面体在空间规则排列而成,如水晶;无定形SiO2是Si-O四面体在空间无规则排列而成,为透明的玻璃体、非晶体,其密度低于前者,如热氧化的SiO2、CVD淀积的SiO2等。Si-O四面体的结构是,4个氧原子位于四面体的4个角上,1个硅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每个氧原子为两个相邻四面体所共有。2.2SiO2的性质1)、二氧化硅的绝缘特性二氧化硅具有电阻率高、禁带宽度大、介电强度高等特点。而且二氧化硅最小击穿电场(非本征击穿):由缺陷、杂质引起,最大击穿电场(本征击穿):由SiO2厚度、导热性、界面态电荷等决定。实验证明二氧化硅氧化层越薄、氧化温度越低,击穿电场越低。2)、二氧化硅的掩蔽性质B、P、As等常见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其在Si中的扩散系数。SiO2做掩蔽膜要有足够的厚度:对特定的杂质、扩散时间、扩散温度等条件,有一最小掩蔽厚度。3)、二氧化硅的化学稳定性二氧化硅是硅的最稳定化合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耐多种强酸腐蚀,但极易与氢氟酸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能和强碱(如NaOH,KOH等)反应,也有可能被铝、氢等还原。2.3二氧化硅在IC中的主要用途二氧化硅可用做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蔽膜、IC的隔离介质和绝缘介质、电容器的介质材料以及MOS器件的绝缘栅材料等等。三热氧化动力学的原理3.1原理热氧化工艺的原理就是在硅衬底上生成高质量的二氧化硅薄膜。热氧化工艺分为干氧氧化和湿氧氧化。反应方程式如下:Si+2H2O→SiO2+2H2湿氧氧化Si+O2→SiO2干氧氧化热氧化是高温工艺。在高温下,一开始是氧原子与硅原子结合,二氧化硅的生长是一个线性过程。大约长了500Å之后,线性阶段达到极限。为了保持氧化层的生长,氧原子与硅原子必须相互接触。在二氧化硅的热生长过程中,氧气扩散通过氧化层进入到硅表面,因此,二氧化硅从硅表面消耗硅原子,氧化层长入硅表面。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氧原子只有扩散通过更长的一段距离才可以到达硅表面。因此从时间上来看,氧化层的生长变慢,氧化层厚度、生长率及时间之间的关系成抛物线形。高质量的二氧化硅都是在800℃~1200℃的高温下生成,而且其生成速率极其缓慢。其中湿氧氧化速率要高于干氧氧化。在氧化过程中,硅与二氧化硅的界面会向硅内部迁移,这将使得Si表面原有的污染物移到氧化膜表面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界面。热氧化法生长二氧化硅常用的热氧化装置(图一),由电阻式加热的炉身、圆柱形熔凝石英管、石英舟以及气体源组成。将硅片置于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反应管中,反应管用电阻丝加热炉加热一定温度(常用的温度为900~1200℃,在特殊条件下可降到600℃以下),氧气或水汽通过反应管(典型的气流速度为1L/min)时生成SiO2层,其厚度一般在几十埃到上万埃之间。3.2热氧化工艺的Deal-Grove模型C:氧化剂浓度J1:粒子流密度J2:扩散流密度J3:反应流密度1、D–G模型(1)氧化剂由气相传输至SiO2的表面,其粒子流密度J1(即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原子数或分子数)为:(2)位于SiO2表面的氧化剂穿过已生成的SiO2层扩散到SiO2-Si界面,其扩散流密度J2为:(3)SiO2-Si界面处,氧化剂和硅反应生成新的SiO2,其反应流密度J3为:四实验方案1.氧化工艺的主要步骤以干氧氧化为例1)硅片送入炉管,通入N2及小流量O2;2)升温,升温速度为5℃~30℃/分钟;3)通大流量O2,氧化反应开始;4)通大流量O2及TCE(0.5~2%);5)关闭TCE,通大流量O2,以消除残余的TCE;6)关闭O2,改通N2,作退火;7)降温,降温速度为2℃~10℃/分钟;8)硅片拉出炉管。2.不同氧化方法的特点(1)干氧氧化:氧化速率慢,SiO2膜结构致密、干燥(与光刻胶粘附性好),掩蔽能力强。(2)湿氧氧化:氧化速率快,SiO2膜结构较疏松,表面易有缺陷,与光刻胶粘附性不良。(湿氧环境中O2和H2O的比例是关键参数)(3)氢氧合成氧化:氧化机理与湿氧氧化类似,SiO2膜质量取决于H2,O2纯度(一般H2纯度可达99.9999%,O2纯度可达99.99%);氧化速率取决于H2和O2的比例。(3)掺氯氧化:减少钠离子沾污,提高SiO2/Si界面质量;氧化速率略有提高。(常用的氯源:HCI,TCE,TCA等)五主要结论与分析1、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式:氧化层足够薄(氧化时间短)时,可忽略二次项,此时Tox~t为线性关系:其中B/A为线性氧化速率常数氧化层足够厚(氧化时间长)时,可忽略一次项,此时Tox~t为抛物线关系:其中B为抛物线氧化速率常数介于(1)、(2)两者之间的情况,Tox~t关系要用求根公式表示:2、氧化速率与氧化层厚度的关系由图可知:氧化速率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氧化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图4.6各种薄干氧氧化情况下,氧化速率与氧化层厚度之间的关系,衬底是轻微掺杂的(100)硅。3、D–G模型的修正初始快速氧化阶段D-G模型在很宽的参数范围内与实际氧化速率吻合,但对于薄干氧氧化层的生长,D-G模型严重低估氧化层厚度。根据D-G模型,氧化层厚度趋于零(氧化时间接近于零)时,氧化速率接近于一个常数值:但实际工艺结果显示,初始氧化速率比预计值大了4倍或更多。D-G干氧模型中给出一个值,来补偿初始阶段的过度生长。湿氧工艺的氧化速率常数干氧工艺的氧化速率常数4、参数B和B/A的温度依赖关系在各种氧化工艺条件下,参数B和B/A都可以确定下来,并且是扩散系数、反应速率常数和气压等工艺参数的函数。参数B和B/A可写成Arrhenius函数形式。B和B/A参数B的激活能EA取决于氧化剂的扩散系数(D0)的激活能;参数B/A的激活能取决于Ks,基本上与Si—Si键合力一致。图4.2氧化系数B的阿列尼乌斯图,湿氧氧化参数取决于水汽浓度(进而取决于气流量和高温分解条件)图4.3氧化系数B/A的阿列尼乌斯图5氧化速率常数的实验获取方法6热氧化工艺的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是氧化工艺的一个关键步骤,氧化层质量的含义包括:厚度、介电常数、折射率、介电强度、缺陷密度等,质量检测需要对上述各项指标的绝对值、其在片内及片间的均匀性进行测量,质量检测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测量、光学测量、电学测量。Thermaloxidationofcovellite(CuS)J.G.Dunna,*,C.MuzendabASchoolofAppliedChemistry,CurtinUniversity,Perth,AustraliaBDepartmentofChemistry,BinduraUniversityofScienceEducation,Bindura,ZimbabweReceived17July2000;receivedinrevisedform26October2000;accepted27October2000AbstractThethermaloxidationofcovelliteofparticlesize45±90mmwasstudiedbyheating5±6mgsamplesat208Cminÿ1indryairinasimultaneousthermogravimetry±differentialthermalanalysis(TG±DTA)apparatus.EvolvedgaseswereanalysedbycoupledFTIRequipment.TheunreactedandthepartiallyoxidisedcovellitesampleswerecharacterisedforphasecompositionbyX-raydiffraction(XRD),Fouriertransforminfrared(FTIR)spectroscopy,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andopticalmicroscopy(OM).By3308C,asmallamountofdecompositionofcovellitehadoccurredwiththeformationofcubicdigenite(Cu1.8S).Amasslosswasevidentbetween330and4228Cassociatedwithanexothermicpeak.ThiseventwasassignedtothedecompositionofCuStoCu2Sfollowedbyoxidationoftheevolvedsulfur.Between422and4748C,anexothermicpeakaccompaniedbyamassgainwasobserved.TheexothermicpeakwasattributedtotheoxidationofCu2S,andthemassgaintotheformationofCuSO4.Thiswasfollowedbyafurtherexothermicpeakandmassgaininthetemperaturerange474±5858C.Thiseventwasattributedtoasolid±solidreactionbetweenCu2SandCuSO4whichcausedamelttoform.Untilthisstage,thereactionhadproceededbyashrinkingcoremechanisminhibitedbyoxideandsulfatecoatings.However,theformationofamelteffectivelydestroyedthisinhibitionandpermittedfurtheroxidationofthesul®deandformationofsulfate.At5838CCuO_CuSO4wasdetected,andcontinuedtoformupto6538C.Finallyanendothermiceventandmasslossobservedinthetemperaturerange653±8208CwereduetothedecompositionofCuO_CuSO4intoCuO.Variousotherreactionswereidenti®edwhichdidnotproducesigni®canteventsontheTG±DTArecord.#2001ElsevierScienceB.V.Allrightsreserved.Keywo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