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的当下特点及其对高校的影响(一)摘要]网络教育是一种文化范式,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对高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要重视对差异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建设一种开放的、丰富的、多元性的网络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批判能力及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网络教育高校影响一、网络教育是一种文化范式在日益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的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劳动岗位,即使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中也是如此。这种转换对中国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需求,也为教育工作者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新的工具。它们代表着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和“牵引力”。如果说新的教育需求正牵引着中国的教育体制走向新方向,那么,新技术则推动着教育体制走向新方向。然而,我们可以说,远程教育不单单是教育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她看作是一种文化范式,诸如声音、色彩、结构布局等都会呈现文化内涵,当我们有如此的观念的时候,观念会引领我们向前进取,观念决定着这种文化范式的走向。二、网络教育的当下特点根据何明升的观点,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美国学者称之为Compunication(计算机通信)。俄国信息专家格莉米扎认为:“在全世界组建全球性信息网络,并将它们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简要地说,建设将世界上所有贮存的信息变成每个人的财富的人类共同体——就是信息化”。何明升把这种信息化的技术特性归纳为四点:(1)数字化——称之为“信息DNA”;(2)网络化——目前人们熟知的国际互连网就是全球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干线;(3)大容量——计算机将产生巨大的存储能力和极快的处理功能;(4)高带宽——光纤通信技术是解决信息通道带宽问题的有效手段。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技术特性在社会过程中的普遍使用而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变革,并由此引发的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规范体系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化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网络教育对高校的影响1.高深性的趋弱与淡化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将使大学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学不再以智商和精尖划界,上大学也不仅仅只为学习一门技艺或专门知识;它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权利,学习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乐趣或“成为利用闲暇的最高目的”。当网络化将这种潜在的权利和乐趣变为现实时,对更多的社会成员来说,大学原有的以学习高深学问为核心的单一价值取向就将退居其次。正如洛韦尔对大学之所以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这一需要是什么?就是社会所有成员的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大学”将真正名副其实地变成“大家学”。为此,未来大学的理念将发生重大改变,它将重新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合谐统一,在新的层次上为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个性多样化的自由发展提供服务。这将是未来大学角色和目的与当代大学的根本区别之一。2.地域性的削弱与丧失以城市命名往往是大学的地域性体现,大学的发展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映成辉,构成独特的大学城文化现象。特别是知名大学,更成为众人仰慕的科学殿堂。但能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将改变这种状况,它可能形成这样两种趋势:一是由某种学科组成的虚拟课程成为全球在学人员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制作将由来自数个大学的全球最好的教授、专家、设计人员来完成。他们的制作基地和教学论坛交流密集处就成为其“核心地带”。这一“核心地带”可能是一种松散联盟的形式,可以在某个大学校园内,也可以不在大学校园内。二是如果把这种类型称为一个教学单元的话,谁拥有这样的单元数量多,谁就将成为主导全球学科和教研交流与服务的中枢站。可以认为,谁先拥有这样的中枢站,谁将是未来大学的雏形。这种情形意味着未来大学不再具有当代大学地域上的中心意义,它将在教育、科研网络的支配下进行全球的战略性重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当今最知名的大学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外围地带”,如果它依然按照传统模式和理念办学的话。这样“核心地带”与“外围地带”成为网络教育的方向所在。3.校园性淡出,但大学精神仍在历史告诉我们大学特有的品质有两个:一是“它提出了一种毫不动摇的忠诚于探索精神的宗教”,二是“始终致力于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不断建立和维持平衡”。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面前,大学从它的社会角色、功能、目的以及组织形式到教学模式等都将发生重大变革,有的变革将会超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但是,如何使大学这座人类精神的圣殿继续存在?大学独有的品质将给予未来大学以某种启示:当学生不再受时空限制,以多种方式出入无围墙的大学时,大学作为知识之泉的传递功能就不再是唯一的了。但是,作为探索“天地万物之源”并建构人类所需的知识大厦,同时将人类探索知识的方法传递给后人这些功能则是大学独具的。一方面,网络化将使大学更趋向世俗化,它将更贴近社会,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它可能会在迎合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失去其方向。长此以往,大学也许将与世俗同流,失去个性。因此,大学在不断世俗化的趋势中要找回它赖以长存、永葆魅力的生命点,这就是大学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的神圣就在于它具有追求完美理想的使命,保护真、善、美的权利,共享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以及享有尊严的批判精神,这是大学之灵魂。当大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共和国”时,由于网络化,人们在瞬间可以领略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人们可以同时观赏到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当网络文化(尤其是当它被某种文化强国领先占据主导地位时)作为一种世界语和世界文化渗透于地球村的所有居民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将被淹没在一种单一世界语的通俗文化之中。未来大学的责任就在于当它自身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学者共同体”时,它将清醒意识到大学在继承、发展、丰富、创新多元文化上对维系这个原本就丰富多彩世界的平衡的深远意义。实际上,人们已经预见到,由于信息爆炸带来的这个机器世界在给予人们更多方便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更强烈的精神冲击和压力,人们将更加迫切地寻找一种能够摆脱现存信息垃圾带来的精神压力的一种解脱方式。他们不仅需要有一个能够指导他们消费、利用、选择、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且他们更需要寻求一块宁静的思维空间和温馨的情感家园。未来大学应该成为这样的“精神家园”,它将满足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重塑人的自尊,张扬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