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吉林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刘文静考情分析知识梳理备考建议考什么?2020/5/6怎么考?考情122020/5/6怎么考一、判断题1X10=10分二、选择题1X10=10分三、简答题4X5=20分五、案例分析1X10=10分六、教学设计1X10=10分四、论述题2X10=20分考什么模块具体知识点地理专业知识(50分,63%)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区域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论(30分,37%)课标解读教学评价教学设计重点12考点分布重点剖析考点分布自然地理知识板块一、地球与地图二、宇宙环境三、大气环境四、水环境五、陆地环境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七、自然灾害重点剖析—地球与地图重点剖析—地球与地图等值线图判读的“五读法”(以等高线为例)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2、密度——密集,则坡陡、水流急;稀疏,则坡缓、水流缓3、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4、弯曲处——凸高为低,凸低为高5、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重点剖析—地球与地图【习题演练】图示为河湖关系补给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河湖补给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M河补给甲湖②甲湖补给M河•③N河补给乙湖④乙湖补给N河•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如果M河、N河流经的等高距相同,关于两条河流的流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河流速相同B、M河比N河流速慢•C、M河比N河流速快D、两河流速难以比较重点剖析—地球与地图1.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等高线的判读。等值线都有凹凸定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图中在M和N处都形成了河流,因此两处应该都是集水线,穿过的均为山谷,根据凹凸定律,凸高为低,所以上图西边低,东边高,M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水从甲湖流向M河。根据同样的原理分析下图,可以推出水从N河流向乙湖,所以,该题选择B。2.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比例尺的判读。根据图示可以判读出:两图的比例尺一致、等高距相等。但是两幅图的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不一致,第一幅图等高线稀疏,第二幅图等高线密集。比例尺、等高距一致,等高线越密集说明坡度陡,河流流速越快,所以N河流比M河流流速快,因此该题选B。重点剖析—宇宙环境重点剖析—宇宙环境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昼夜更替现象产生地方时的差异产生地转偏向力公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重点剖析—宇宙环境【习题演练】图1为某时刻不同日期分布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为6月19日,N是北极点,经线NB位于太平洋中。读图回答4、5题。4、图示时刻北京日影的朝向是:•A、朝向西南B、朝向东南•C、朝向西北D、朝向东北5、图示日期后一周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点先像北后向南移动•B、黄河下游发生凌汛现象•C、北京的昼长逐渐增大•D、北京某校正午时旗杆的影子先变长后变短AA重点剖析—大气环境重点剖析—大气环境【习题演练】图3为北半球热力环流或北半球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8、若图3为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3气温比2高•B.1、2、4、5、中气压较高的是1、5•C.降水差异是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D.甲、乙两地实际风向分别是西南方和东北风9、若图3为北半球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下列正确的是()•A.1为极地高气压带B.2为副极地低气压•C.甲地盛行东北信风D.乙地盛行西风DB重点剖析—水环境重点剖析—水环境【习题演练】图9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0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8~19题。18.图9甲处的洋流与图10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A.①B.②C.③D.④19.甲处洋流的影响是•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B.形成著名的渔场•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DC重点剖析—水环境18.【答案】D【解题思路】首先,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因此从气温分布规律上来说,北高南低;又材料中所给abc,所以由北向南为a、b、c,排除①和③;又因为马达加斯加岛位于中低纬大洋西岸,所以该处为暖流,故选择④。19.【答案】C【解题思路】该处为暖流,故可以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选择C项。A选项,顺风顺水才能加快,逆风逆水反而会减慢;B选项,寒暖流交汇处或者上升补偿流处易形成渔场,该处不符,故排除;D项,洋流应该是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重点剖析—陆地环境重点剖析—陆地环境重点剖析—陆地环境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流水、风力、冰川、海水)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流水、风力、冰川、海水)重点剖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重点剖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防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防灾与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或应急措施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考点分布地理教学论一、课标解读二、教学评价三、教学设计重点剖析—教学设计以知识结构为线索展示双边活动以知识为落脚点重点剖析—教学设计【习题演练】阅读关于“地形地势与气候”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形地势与气候”的内容。地形地势与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坡的温度、湿度状况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山脉对底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山脉西侧的水分、气温状况也产生差异。比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的南端“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使西侧沿海平原的湿润景观与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荒漠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这就是导致某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重点剖析—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说出、列举、背诵、复述、识别、解释、说明、分类、对比、归纳、辨析、设计、撰写、检验、证明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了解、体验、掌握、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克服困难科学规律人与自然交流合作重点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四部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新课教学自评互评——巩固提高回忆拓展——小结作业三部曲:导入新课教学知识点1归纳总结知识点2归纳总结知识点n归纳总结巩固提高1巩固提高2巩固提高n过渡小结作业重点剖析—教学设计【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统一的认识观。重点剖析—教学设计(2)教学设计•环节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有没有爬过山?谈一谈爬山的经历和体验。•生:暑假爬峨眉山的时候,在山脚时穿的是短袖,越往上爬,感觉越冷,最后到山顶的时候冻的不行,租了棉衣穿上。•师:也就是说随着海拔的升高,什么在发生变化呢?•生:气温•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以谈话聊天的方式引出课题,而且谈话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体验和感受,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地理具有生活性的特点。重点剖析—教学设计环节二:实验讨论,新课教学1.演示实验:器材:电吹风(吹冷风表示有冷气流经过,吹热风表示有暖气流经过)、挡板一个(代表山脉)、温度计两支、蜡烛两支(代表太阳辐射)人员:操作员1名、观察员1名、记录员1名步骤:1.挡板放中间,温度计放两边,先把电吹风调到冷风档,然后请两位观察员读出各自的读数并记录为第一组数据;2.再把吹风机调到热风档,两位观察员报出温度计度数并记录位第二组数据;3.关掉吹风机,点燃两支蜡烛并放在挡板的一侧,请观察员报出温度计度数并记录为第三组数据。2.学生讨论,总结现象。比较第一组数据,左边的度数低于右边;比较第二组数据,左边的度数高于右边;比较第三组数据,左边高于右边。即:通过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可知,山脉阻挡了冷气流和暖气流的直接流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通过第三组数据可知,山脉阻挡了太阳的辐射,也会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3.教师归纳总结: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坡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山脉两侧气温的差异,进而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重点剖析—教学设计4.教师展示图片:南美洲地形图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图。学生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5.教师小结: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常年受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湿润水汽,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山脉西侧)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背风坡(山脉东侧)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于是形成了西侧沿海平原的湿润景观与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荒漠景观的鲜明对比。即: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6.展示图文资料:赤道南侧坦桑尼亚东北部乞力马扎罗山为非洲第一高峰,山麓地带白昼气温可高达50°,山麓到山顶生长着热带、温带、寒带植被,山顶常年被积雪覆盖,很难见到它的真面目。学生思考讨论:在地处赤道、终年炎热、绿树浓郁的热带地区,为什么会有终年积雪的地方?7.教师总结: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下降。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正是你们爬山感觉越来越冷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图文结合的资料,学生能够直观看到从山麓到山顶植被景观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思考。同时也解决了课堂开始时学生的疑惑,做到首尾呼应。重点剖析—教学设计•环节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小组间合作讨论,完成课本“活动题”。•【设计意图】以课堂练习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迁移、巩固,加深理解和记忆。•环节四:小结作业,巩固延伸•各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业:搜集身边有关的气候现象并且分析其影响因素,下节课进行分享。•【设计意图】以收束式小结和带有启发性的作业形式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的再回顾和系统掌握;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做到与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备考STEP4STEP1STEP2认知考试扫除盲点STEP3重点突破查缺补漏临考冲刺6SSTEP5STEP6考前押题ThankYou!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