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世家(节选)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具有圣德的儿子身上刺满花纹回避认为…有义跟从归顺总计gōuzhài传位避让执掌代理服丧期满推辞认为…不义成全按道义继位干犯,冒犯学习坚持才放弃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吴使季札出聘。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昧立。四年,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次序满足赞赏造访违背冒昧地因为给如果认为最先凭借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王僚十三年,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以兵围楚,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使专诸刺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趁最终如果对先君的祭祀不废止,人民不至于没有国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国君。我敢怨责谁呢?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来对待天命安排。祸乱不是自己制造,就应听从新立之君,这是先人的原则啊。”于是季札到王僚的墓上,回报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务的经过,痛哭王僚一番,之后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君之命哀悼死者季札挂剑——中国式贵族精神说到贵族精神,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季札出使他国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札的时候很喜欢季札随身的剑,但是没有说出来,季札因为要出使他国,所以并没有把剑送给他。等他回来完成出使任务回到徐国,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札就把他的剑取下,挂在了徐国国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说:“这是吴国的宝剑,况且徐国国君已经死了,这是送给谁的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本来心里已经打算送给他了,怎么因为他死了就违背自己的内心呢?”徐国人听到这事都歌唱赞美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价值千金的宝剑都能因为自己内心的一句许诺而赠给已死的人,体现了先秦贵族的谦恭礼让和非凡的气质,还有一种遵从内心的豁达精神。仁义礼让遵从内心诚实守信顾全大局14、A、于是太伯、仲雍二人就跑到了荆蛮徐君已经死了,于是就解下自己的宝剑B、太伯(之,不译)跑到荆蛮后,自立国号句吴曹宣公(之,不译)死的时候C、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弟弟馀祭,想要按照以兄传弟的次序传下去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D、跟从然后归顺他的有千余家回报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务的经过,痛哭王僚一番,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然后等待新君之命(乃:连词,于是,就)(之:取独)(以:介词,按照)(以:目的连词,来)(而:表顺承)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倘若项王今日遭灭亡,接下来就轮到你了,你与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王来与楚王联合,三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弃这个良机,自下决心一定要投靠汉王来进攻楚王,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吗?(1)顶针“足下足下”(2)固定句式“何不…”(3)常放句首的词“则”“今”“且”老子八章第三十三八十一章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③者久,死而不亡④者寿。注释1、强:刚强、果决。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3、所:地方,应在的地方,引申为本分4、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翻译: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叫做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是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死得其所:死在合适的地方,死的有价值、有意义指那些对人类社会有过大贡献或者品德高尚的的人,认为他们虽然死了,但是活在人心中,被人怀念千秋万世,所以是长寿的。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③者久,死而不亡④者寿。注释1、强:刚强、果决。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3、所:地方,应在的地方,引申为本分4、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评析】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八十一章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注释]1、信言:真实可信的话。2、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3、辩:巧辩、能说会道。4、博:广博、渊博。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6、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7、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8、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真实,不虚伪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诚信信而见疑相信,信任忌不自信守信用小信未孚住宿两夜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使宜急追信改书通“讯”音讯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随便,随意低眉信手续续弹信手拈来信马由缰的确,确实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全力)做事(给)翻译: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渊博,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八十一章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评析】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