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发展概况1.建国初期,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万公里,技术等级十分低下。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到1996年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1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2公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15000多公里,四级及四级以下公路87万公里。全国100%的县城,95%以上的乡镇的74%的行政村通了公路。2.我国公路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1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条件,公路建设基本是在原大车道、便道上修补改造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是人民解放军在进军途中边行军边施工的“急造公路”。之后,根据“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略”的要求,公路选线强调“隐蔽、迂回、靠山、钻林”等战备国防需要,依靠国家国边防公路建设投资和“民工建勤”等方式,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达到89万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3.7万公里,县乡公路58.6万公里,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6.6万公里,但公路等级普遍很低,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相比,特别是与缓慢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总体上尚能适应。2.2从1978年至1985年。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问题逐渐暴露,国家开始着力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以铁路为中心的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公路建设也给予了相应重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交通部联合颁布了国道网规划,确定首都放射线12条、北南纵线28条、东西横线30条共70条国道,并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公路建设,如允许省、市、自治区调整养路费收费费率,增加用于公路的改造,此阶段末期国家开始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修建国际标准高速公路,允许利用贷款、集资修路收取车辆通行费偿还贷款等政策。至“六五”结束时,公路通车总里程增长到94.24万公里,其中一级公路422公里,四级及等外公路79.23万公里。“六五”期间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长1.1万公里。2.3第三阶段为“七五”时期。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国务院批准设立公路建设专项基金和车辆购置附加费,专门用于公路建设。根据我国人口密度大,车辆技术水平差异大,大量农用拖拉机、牲畜车上路运输的国情,首次明确提出汽车专用公路的概念,国家开始较大规模地建设汽车专用公路,建成了沈阳至大连、上海至嘉定等共约600多公里高速公路,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由于汽车专用公路单位造价较以往公路改造单价明显要高,由此引发了关于高速公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大讨论,此阶段高速公路建设停留在试点的规模上。“七五”期末,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0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2公里,一级公路2617公里,四级及等外公路61.3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长1.7万公里。2.4“八五”到目前为止。“八五”初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特点,我国在总结以往公路建设经验后,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运输质量的要求。为突出重点,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设想用二、三十年时间,逐步建成以二级以上汽车专用公路为主组成的国道主干线网。国家继续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贷款、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以及其他国外政府优惠贷款方面给予公路建设有力支持,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境外资本对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公路建设列为鼓励外商投资类。这一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利用外资成绩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公路设计、养护、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5“八五”以来,公路建设的特点是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迅速,到1996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1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2公里,在一些大经济区域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如沈阳、大连、北京、天津、石家庄、德州、济南、青岛等环渤海湾地区,武汉、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地区。3.“九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三纵两横”和两条重要国道主干线公路,除部分路段外,基本以高速公路或汽车专用公路贯通。五年新增通车里程10万公里(含中西部地区约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00公里,汽车专用公路7000公里,一般二级公路25000公里。到2000年,通车里程达1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141公里,汽车专用路2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13万公里。届时,以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国道主干线形成规模效益,使东部地区干线公路拥挤状况明显缓解,中西部贫困地区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国边防公路得以加强。3.1三纵:同江—三亚公路,全线除哈尔滨—长春、温州—宁德、漳州—汕头及湛江—海安等路段需转入“十五”计划建设外,其余基本建成;北京—珠海公路,全线除河南许昌—湖北大悟、武汉经岳阳—长沙及广东韶关—广州段需转入“十五”计划建设外,其余基本建成;重庆—北海公路,除重庆綦江—贵州遵义段及广西六寨—南宁段需转入“十五”计划建设外,其余基本建成。3.2两横:连云港—霍尔果斯公路,新疆奎屯以东争取以高等级公路标准基本建成;上海—成都公路,除重庆长寿—湖北宜昌段对现有的公路改造外,其余争取以高等级公路标准基本建成。3.3两条重要干线:北京—沈阳和北京—上海公路,争取基本建成。4.2001—2010年重点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余下的“两纵五横”主要路段;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系统以外交通特别繁忙的其他高等级公路,改善和提高边境口岸公路标准,完成川藏、青藏等国防公路的整治和改造;积极扶持未通车的行政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公路。国外:目前世界各国的公路总长度约2000万公里,约80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已达20万公里,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公路里程约占世界公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约占世界高速公路里程的80%以上。美国现有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最长,分别约占世界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30%以上和40%以上,已经形成了8万多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网,公路已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西欧各国和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公路网基础好,高速公路也逐步成网,公路运输一直为内陆运输的主力。相比之下,前苏联和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公路里程较少,道路质量差,汽车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远低于美、日以及西欧诸国。目前,许多国家的高速公路已不再是互不连接的分散的线路,而是向高速公路网的方向发展,欧州正将各国主要高速公路连接起来,逐步形成国际高速公路网。总之当今世界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是,发达国家以完善、维护和提高现有路网和通行能力为主,发展中国家则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在增加公路通车里程的同时,大力提高干线公路的技术水平。国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公路基础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新世纪以来的几年,无疑是我国公路运输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06年,我国公路投资高达6231.05亿元,比2005年增加746.08亿元,同比增长13.6%。2006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0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1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5万公里,比2002年末增长80%,位居世界第二。未来我国高速公路网有望形成7918的布局,即7条射线9条纵线18条横线总里程约8.5万公里,高速公路网将连接所有现状在20万以上的319个城市,包括所有的省会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武汉地处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中游与汉水的交汇处,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十五”期间,武汉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要素,在发挥城市的正常功能,实现城市交通基本目标,方便人们生活和出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用。随着武汉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城市公用服务功能和周围环境等方面要求将日益增强,尤其表现在对城市道路局限于功能性的基本需求,上升到要求道路具有更好的交通性舒适性和景观性功能的层面。但由于城市建设存在地区差异、个性差异及建设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同时由于城市道路建设规划理念未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设计、施工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管理养护未能到位等原因,道路建设在反映整个城市的景观、美观、和环境等方面,未能完全实现经济、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展示城市的总体姿态与风貌,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便利等方面未能很好地体现其作用和效果。一些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还没得到充分发挥,建设美观性能未能与周边环境较好融洽,投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公路是交通运输业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公路运输的主要特点是灵活,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实现了“门到门”的运输和零库存的运输。由此看来加快公路发展,对于促进地区之间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道路是一条带状的三维结构物,它涉及人、车、路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它与道路交通特性、驾驶者的心态与道路几何设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设计时要深入调查、综合研究各方面产生的作用,从而设计出技术先进、方案合理、坚固耐用、经济节约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07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39万公里,中国公路总里程达302万公里。“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着手组织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预计到2010年,新建高速公路2.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形成较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近些年来,高等级公路及其他低等级公路的改建,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缩短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辉煌的成绩面前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公路路网密度还是偏低,整体规模仍显不足。比如二、三级的公路总体上仍处于以通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我国公路运输的主要问题为:公路基础设施差;运输车辆的车型结构不合理,技术性能较差;运输生产的效率,效益低;运输经营组织和管理落后,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输市场缺乏基础。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局域骨干、较低等级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形成完善的公路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随着交通量和轴重的不断增长,对路面结构的强度和使用性能的要求的不断提高,路面设计也随此而日益得到重视。路面结构承受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复杂多变的随机作用,其使用性能又受到材料和施工变异以及养护措施等多方面因素严重影响。要能设计出适应当地条件、符合使用要求而又经济的路面,必须具有系统设计思想,掌握交通荷载作用特性、环境因素影响、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方法、路面使用性能监测和评价方法、工程经济原理、概率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近年来,我国的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发展迅速。路面设计任务也越来越多的转向高级路面。我国设计人员对高等路面的设计经验不足,亟需吸取国外较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概念,参考其设计方法和参数,以提高设计水平,适应公路发展的需要。高等级公路和路面的比重迅速增长,短短几年内积累了丰富的路面工程设计、施工和养护经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期间,交通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路面养护规范》(JTJ073-2001)、《公路工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