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海外发展比较ThecomparisonbetweenChinaandJapanenterprisesintheirearlierstageofoverseadevelopment康荣平KangRongping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InstituteofWorldEconomics&Polit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2概要•对日本企业20世纪50~70年代的海外发展与中国企业80年代以来的海外发展,即对两者的初期发展进行比较。•重点是工业的对外直接投资。3一、日中企业海外发展概况二、背景和条件比较三、进程与特点比较四、个案分析41.1二战后日本企业海外发展进程第一阶段:1951-1969年,缓慢起步期。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外汇与外贸管理法》,以审批制度允许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日本国际收支困难、外汇缺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受到严格限制。这一期间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小,1951-1962年年均投资总额不足1亿美元,每项投资的平均规模只有71.2万美元;1963-1969年间的年度投资总额从1亿美元逐步上升到6亿美元。5第二阶段:1970-1984年,加快发展期。从60年代中期起日本的国际收支转为黑字,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日本政府自1969年底开始逐步采取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措施,从原则禁止转变为原则自由。1970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上升到9亿多美元,1972年达到23亿美元,1973年又增至35亿美元,进入加快发展期。6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急速膨胀期。1985年9月“广场协定”迫使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企业海外发展进入急速膨胀期。从下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特征,首先是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从1984年的101亿美元猛增到1989年的675亿美元;其次是海外并购件数的明显增加,从1984年的44件上升至1989年的405件,并购总额也有大幅增加。7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1984-1989年资料来源:東洋經濟『經濟統計年鑒』東京,1991年版。年份198419851986198719881989投资总额(亿美元)并购件数1011222233334706754410020422831540581.2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进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中国政府不允许企业到海外投资,关起门发展了一批比较大的工业企业。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有偿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活动,成为中国企业走向跨国经营的前奏。以上1949~1978年期间,可以称之为中国企业跨国化进程的“预备期”。•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8月13日,中国政府提出了“出国开办企业”的经济改革措施,为企业走出去开了一个小门。自改革开放起到今日,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9第一阶段:1979~1995年,转折型起步。用“转折型”来定义中国企业跨国化的起步阶段,就是要强调其不同于欧美日韩企业的特点,即起步阶段的主体是一些在原来“闭关锁国”条件下已经“长得很大”的企业(都是国企),在对外开放后转而进行跨国化发展。首钢是这个阶段最典型的代表者。它们在跨国化的动因、行为方式和策略等方面,与其它类型的跨国公司有许多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海外发展的跃进性。本来就没有经验,但行为又很大胆,必然的结果就是这一阶段中国企业交的“学费”特别多。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年平均投资额只有1.14亿美元。10第二阶段:1996~2003年,常规型发展。常规型跨国公司是指那种在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产生的企业,当它们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成为跨国公司的类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产生的一大批企业,当它们成长壮大后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跨国化发展,因此构成了第二阶段的主体。这阶段首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集中于1996年,所以我们把这个阶段的起点定在1996年。1997年是中国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的转折点。中国的家电和摩托车行业在90年代上半期就率先进入供大于求状况,这些行业的企业成为第一批常规型跨国发展者也就有必然性了。11中国后发常规型跨国公司的首次海外投资公司年份地点内容小天鹅公司1995马来西亚建家电厂海尔集团1996印度尼西亚建家电厂海信集团1996南非建家电厂华为公司1996香港建电讯项目金城集团1996哥伦比亚建摩托车厂万向集团1997英国收购AS公司华源集团1997尼日尔收购纺织厂资料来源:作者搜集12第三阶段:2004年起,加速发展期。前两个阶段里,中国企业的海外进入方式都是以绿地新建为主的。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面对的全球化竞争压力明显增加,迫使他们加快了跨国化的步伐。跨国并购迅速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化的重要进入方式,并在2004年达到第一个高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并购所占比重,2003年以前均低于20%,2004年猛升至31.8%,2005年再升至5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也迅速上升。加入WTO,以及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使中国政府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从严格审批转向积极促进。2004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下放了核准权、简化了相关手续。132004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时间中国企业并购企业1月3月4月5月6月8月10月10月10月11月11月12月TCL新疆中基实业TCL中海油上海电气温州哈杉鞋业上海汽车上海申贝沈阳机床集团格林柯尔盛大网络联想法国Thomson公司全球TV业务法国Provence公司,700万欧元=55%法国Alcatel-phone业务BP印尼Muturi项目,1.05亿$=20.77%德国Wohlenberg公司53%股权意大利Wilson公司90%股权韩国Ssangyong公司,5亿$=48.9%德国D.Adler公司,1700万欧元=94.9%德国Schiess公司100%股权英国LeylandProductDevelopmentLtd.韩国ActozSoft公司,0.9亿$=28.9%美国IBM-PC业务,17.5亿$1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与并购资料来源:商务部《2003-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新华网北京2009年1月15日。年份非金融类新建比重并购比重200328.5亿美元82.0%18.0%200454.9亿美元68.2%31.8%2005122亿美元47.0%53.0%2006176亿美元60.3%39.7%2007248亿美元74.6%25.4%2008406亿美元*50.0%50.0%(估)15一、日中企业海外发展概况二、背景和条件比较三、进程与特点比较四、个案分析162.1后发展纵观世界各国企业国际化或跨国公司成长的众多历程,我们认为,可以从企业开始国际化及其国际化所处的大环境的不同,把企业的国际化或跨国公司成长划分为两大类型:1)先发展型。一般说来,在世界早期的那一批跨国公司,或者中近期中某行业中的国际化先行者,都可被视为先发展型的跨国公司。这类企业的国际化主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当该企业开始跨国经营时,其行业里还没有或很少有跨国公司,即先行者特征;二是该企业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是自己发明研制的,即技术自主者特征。显然,先发展型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是早期的那些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172)后发展型。与先发展型相对,后发展型跨国公司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该类企业开始国际化时,其行业的国际市场中已充满了跨国公司,即后来者特征;二是该类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外国引进的,即技术依赖者特征。最具特征的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当数日本的综合商社。日本和中国的公司都属于后来者,虽然中国公司比日本公司更晚,他们都属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182.2与先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欧美发达国家创建了现代企业和市场经济体制,主宰着相关的游戏规则和商业语言。日本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语言文化上都是差异很大的。这个因素造成日本和中国的企业:1)进入欧美国家直接投资时的文化障碍很大,即“心理距离”很大(Psychicdistance: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体、教育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2)直接聘用欧美经理人才难度极大,从数量的角度只能靠自己慢慢培养——同样作为后来者的澳大利亚和印度企业则容易得多。192.3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国内市场的大小及其对该国企业成长的作用程度上,中国大于日本、更大于韩国(中国日本韩国)。这一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在企业从纯本土公司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动力大小构成反比关系,即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越大则该国企业跨国化的动力越小。具体说来就是企业跨国化的动力:中国﹤日本﹤韩国。202.4国际经济背景的差异中国企业开始海外发展时,正值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这是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相比,在向海外发展时国际经济背景上的最大差异。经济全球化使大部分中国企业在立足未稳时,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这迫使他们也向国际化发展。经济全球化还影响到企业国际化的方式-跨国并购成为主流,等等。212.5国际市场的空隙比较而言,二战后日本企业海外发展时,由于二战毁坏大批欧洲企业使国际市场出现许多空隙;当20世纪末中国企业开始海外发展时,所面对的国际市场已经大相径庭。二战后日本企业海外发展的初期,我们只能找到1969年的数据——国际市场中的跨国(子)公司总数只有2.7万家,当年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只有120亿美元;而当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时,用1995年的数据——国际市场中的跨国(子)公司总数已达27万家(是1969年的10倍!),当年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达3500亿美元。222.6企业体制方面的差异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改革为市场经济,私营企业成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日本企业海外发展的主体一直以私营企业为主,体制上没有大的障碍。中国从1949年起的30年间实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1978年末起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转型,但由于政府管制等因素,走出去的主体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直至2004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第一位的仍然是国有企业,占34%。(2007年:有限责任43%,国有19.7%,私营11%)232.7与日本相比,中国准备不足纵观日本企业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海外发展,还算从容,一些企业还有二战前积累的海外经验。反观中国企业,经过30多年的闭关锁国后,开始改革开放经济转轨;市场化改造任务尚未完成,全球化、WTO已经降临,只好仓促上阵走向海外。企业如此,政府也同样——中国政府在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也没有经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制定相关政策。还有,从技术基础、尤其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看,中国企业不如当年的日本企业。242.8日本先走出去后引进来,中国相反这是指政府政策导向上的差异,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在二战后以很长时期里抵制外国资本的进入,而积极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直至2000年前后才开始鼓励外国企业到日本直接投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一直积极鼓励外国企业到中国直接投资,在2000年前后才开始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导致这些政策导向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日两国企业跨国化初期背景条件上的差异,例如,国内市场大小、国际市场经验,等等。252.9高速成长与贸易摩擦作为比较的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都是日本中国各自的经济贸易高速发展时期,都逐渐引起大量的贸易摩擦——成为促进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26一、日中企业海外发展概况二、背景和条件比较三、进程与特点比较四、个案分析273.1中国企业跨国化的转折型起步属于“空前绝后”中国企业1949年后30年间在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的条件下成长,此后进行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由此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和跃进性步伐为特色的“转折型”起步阶段。这一特点是“空前”的,美欧跨国公司没有,日韩跨国公司也没有。它又将是“绝后”的,具有类似条件的同样实行过封闭型计划经济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由于采取了激进型改革也就不可能出现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跨国化发展了。283.2海外发展的阶段与速度主要由于外汇短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