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朝夕相处的兄弟,谦和博学的恩师,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们即将开始第一份工作。那么该如何在陌生的的环境中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并使自己在开心工作的同时,取的进步和他人的认可呢?我们都知道,行随于思,没有正确的心态和认识,我们不可能在行动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可能达到心目中的成功。首先我认为应该克服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1)盲目自信的心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里面的辉煌只能说明过去,并不代表你在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懈怠。要知道,对于社会这本大书,我们只是翻开了第一页,考试不等同于实际应用,工作不等于学习生活,我们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不说明你在工作中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2)自卑畏怯的心理。毕业生所缺少的就是经验和实践,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公司的前辈,我们很可能觉得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如别人,很多事情都做不好。特别是有工作失误的时候,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甚至不再敢尝试新的业务。这种心态是我们进步的大敌。要知道前辈们也是在不断挫折中成长的,只有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地补旧尝新,才有可能变得成熟起来,全面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被同事社会所认可。(3)急功近利的心理。我们不能过分看重实惠,看中薪水。这种心理只能使得我们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我们在计较得失的时候更应该多想一下自己究竟能付出多少有意义的东西。如果不能,那凭什么去取得比别人高的收入。另外,我们应该有长远意识,我们选的是一个职业,不只是一个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作为新人,不断努力向前辈们学习,做好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就是这个阶段的目标。(4)患得患失的心理。不要怕多做事,也不要怕多做基础工作,任何一个分配给你的任务,哪怕是琐碎的小事,也应该认真完成。只要你用心去做,并且积极思考,你一定会有所收获,至少在团队中,你可以贡献一份力量。如果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你永远都没有机会。(5)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在执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对业务不是有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标准,而是人云亦云。另一种是依赖前辈的工作分配,不是自己积极去为整个团队服务,而是等,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为什么不能多问一句“有什么我可以做的”。在克服以上不良心态后,我们应该培养一些意识。我们不是天才,但是如果万事有思想准备,进而养成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习惯的话,相信大多数事都难不倒我们。(1)社会意识。辩证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数十年来流行的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每每都是一剑走天涯的侠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受人世社会的种种束缚,行止在我。这种理想人生,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但过于虚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首先,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竞争对手是谁,自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困难是什么,有哪些阻力,跟我们从事行业有关的社会职位是如何配置的,我们将来需要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了解环境。其次,我们要慢慢学会驾驭环境,从身边做起。(2)团队意识。包括两层含义。首先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和作用。团队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同时,我们的努力会使团队更加有战斗力。第二,定义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我们的利益和团队是一致的,如果团队里面从我做起,每个人都尽十二分的努力,那么不仅团队的力量达到了极致,我们自己的提升也会最快,记住我们的敌人永远在团队之外,内部只允许有良性竞争。(3)责任意识。这一点在事务所里尤其重要。在要求非常之严谨的审计工作中,不可能要求项目经理事事都关心到,以后的复审,也不可能得到类似于在一线的数据,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问题到我为止,而不是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并且,如果我们事事都觉得应该自己负责,我们就能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4)沟通意识。这是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延续。我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与客户的关系是基础也是重点,社会意识告诉我们是在与人打交道,责任意识则告诉我们应该以此为一个基本要求,哪怕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助理审计员。当然沟通时我们要讲究诚信等基本的道德要求。(5)拼搏意识。是强调一种闯劲。毫无疑问,敢闯才会有突破,敢闯困难才能迎刃而解,敢闯才会有高于一般人所能得到的收获,你才能有平常人达不到的成就。综上说述,从学校走上社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思想进步到行为成熟的过程,我们不用急于求成,但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用一点一滴的变化去鼓励和证明自己,毕竟路在脚下,未来在前方。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和人生体验,和同学们谈谈如何适应社会,走向成功。一、认识环境的不同特点任何人的性格特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成功与否,都是在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组成的坐标中取值。换言之,一个人的成功既取决于个体素质,又取决于你所面临的环境。因此,同学们走向社会,取得成功,既要认识自己,又要认识环境。每个人特定的环境,都有其自身的传统、风格,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只有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同学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岗位千差万别,环境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从学生生活环境进入了职业生活环境。我们首先要研究、把握这两种不同类型环境的特点。首先,学生生活环境是经过加工的、秩序化的环境,职业生活环境是自然的、未经设计的环境。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因此从教学计划到教材、授课、作业,从课内到课外,从班集体的组织到校园环境的布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学生生活很有秩序。职业生活则主要靠自己去摸索、奋斗,再没有人为你去精心设计了。因此,不同的对待方式,结果会大不相同。其次,学生生活是浪漫的、想入非非的;职业生活是现实的、郑重其事的。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想言行一般不直接转化为社会现实。做作业是为了消化、巩固课程学习,演讲是为了训练口才和思维……错了不要紧,可以重来。职业生活则根本不同,你设计桥梁,建造楼房、工厂,错了一个数字,后果不堪设想;你当法官,做记者,不是实事实是,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你当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职业生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再次,学生生活属非分配领域,同学之间不发生利益冲突;职业生活属分配领域,相互间利益相关。学生来校是为了学习,同学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纯洁的,因而保持的时间也最长。在校期间,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但毕业后回过头来看看,大家会觉得根本算不了什么。职业生活属分配领域,人们通过职业生活既要成就事业,又要养家糊口。选拔干部时,一个职位,多个人争;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时,一个或几个名额,大家都想上;工资、奖金的发放,住房的分配等等,都与个人利益相关。职业生活的协调靠政策、机制。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有些同学对此极不适应。总之,环境不同,对我们工作的要求不同,不同的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认识环境是我们适应、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在“无事可干”中走好第一步。我和一些做学生工作的同志对我校部分毕业生进行调查。当谈到如何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时,几位校友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正确对待“无事可干”这一段时间。所谓“无事可干”,是指刚刚从学校走向社会后一两年内,学生本人对社会、单位、工作不了解、不熟悉,而了解、熟悉要有一个过程;单位领导对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了解,了解、认识也要有一个过程。因此,相对于才能职工来说,在这样一段时期,大体有四种态度:一是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二是充分放松,觉得十多年读书太累,需要好好玩一下了,于是,打扑克、下棋、跳舞;三是埋头学习,准备考研;四是对本单位的情况调查、观察,找准有可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同时,学习、思考,作好相应的准备,一旦有机会,马上可以上手。四种不同的对待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无疑,取第四种态度的同学,会比其他同学起步快一些,发展好一些。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为人们选择职业所提供的机会增多了,开始重视人们择业和从业机会均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学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选择待遇比较优厚、并能帮助自己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职业,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摆在每位同学前面可供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而,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好,心老是浮的,飘泊不定,很苦恼。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首先,要把握选择的原则。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们选择职业时要考虑两个方面:社会和自身。一是社会的客观现实,它所提供的要求和机遇,因为任何人都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二是个人的志向、抱负、特长、潜能和兴趣,能够充分实现个人的主体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我们要努力找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相一致的工作。其次,要把握选择的方法。选择的方法是比较。比较是利弊之间的比较。任何事物总是利弊相交,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是没有的。但我们选择职业时,往往希望有利无弊:名声好,收入高,发展前途大,大城市,离家近……这是不现实的。两利相争取其长,两弊相争取其短,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了。再次,职业、工作一旦选定了,就不要左顾右盼,彷徨不定,而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做出创造性的成绩来。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只要我们选准了方向并坚持下去,都可以做出成绩,为社会作出贡献。任何新事业都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和风险性。如果一碰到困难、挑战、风险就退缩不前,就考虑换工作岗位,这样的人,一辈子将一事无成,无所作为。三、会想不等于会做同学们听课时,可能在想,这些老师讲课,没有几个讲得好的,要是我上去讲肯定强多了。还有一些同学在想,要是我当校长,要是我当厂长,肯定……大家会想,但会不会做,则是另一回事。比如,我唱歌,很多曲子,想起来好像都能哼,但唱出来就走调。因此,会想不等于会说,会说不等于会做,个人素质不等于事业成功。我们来看看一些毕业生的教训和体会:一位学生入厂后,以知识渊深自居,终日足不出室,闭门造车。一天正绘一张机械图,一位师傅默然审视良久,说:“这图有一个部位好像不对。”他一听火了:“我学过。我是书本学来的!”师傅说:“我没上大学,可这机器我摸了几十年。我觉得……”他反讥道:“那你怎么没考上大学?”此事传出,全厂哗然。从此,再无人给他“提意见”,一年后,他郁郁不得志地调出厂。我校有几名毕业生一起分配到天津某单位工作。工作之前,他们就计划着如何在单位大干一番。一到单位就提出一个设计方案送给领导。但时过好久不见回音。为此,他们便认为领导不重视知识分子,原来的冲天干劲化为乌有。过了一年时间,他们回头再看这个设计方案,几个人都笑了。他们说:“想法太幼稚了,初入社会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只能虚心学习。”一位校友在给学校老师写信时说:“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为自己是个人才,可以大干一番事业,总希望有位明智的领导能起用他,否则便会责怪领导不重视人才,干不了几天便灰心丧气,有的便从此一蹶不振。应该让同学们了解,上至中央机关,下至乡镇企业,要毕业生,首先不是考虑他那里缺少一个当官的人来接班,一旦分来一位大学生、研究生,领导首先考虑的是我们单位来了一位学××专业、干××工作的人。所以评价一位大学生的标准,首先是他的本职工作干得如何,是否是一个好的职员。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他在某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错,便有可能给他一个能胜任的职务。”因此,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从头开始,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切忌急于求成。一年只能收获小麦、玉米,十年才能收获参天大树!四、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大学毕业以后5年、10年、20年,同学之间在学识、成就、贡献以至职务等方面,差别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爱因斯坦等学者认为,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因为8小时的上班时间,大家都忙于工作,差别不大。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