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題一中國醫療文化的起源與發展2學習重點1.了解古代醫療的起源2.知道巫、醫分職與醫學理論的出現3.明白巫術醫療與「道醫」的盛行4.知曉尚醫風氣與「儒醫」的興起5.明瞭金元以降醫學的分派3古代醫療的起源1.起源:人類的醫療行為可以說是源自克服痛苦、謀求生存的一種本能反應2.發展:人類透過生活上的各種醫療活動經驗,所獲得的種種醫學技術與藥學認識,經過長期的累積,便逐漸發展成系統的醫藥知識4中醫歷史的起源──傳說1.傳說──神農氏嚐百草:這個傳說雖尚未獲得證實,但神農氏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徵地位,例如中國最早的本草藥學寶典,即名為《神農本草經》2.宋朝以來:亦有為之立廟崇祀的傳統,故後世因此將神農氏奉為醫藥學之始祖5中醫歷史的起源──理論經典1.習稱──古人習稱中國醫術為「岐黃」之術2.原因:中醫理論經典《黃帝內經》的內容,大多是黃帝與岐伯等人對於醫學理論的討論3.結果:以黃帝的時代作為中國醫學的起源,同時也以黃帝、岐伯作為中醫的代表6神農氏採藥圖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傳說他遍嘗百草,發現藥材,教會人民醫治疾病。他也發明了製作木耒、木耜,教會人民農業生產。7《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中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8中國古代醫療行為1.特點:古代醫療行為與巫術之間相混不分2.現象:(1)許多古代文獻將中國醫學的發明歸功於巫彭(2)古代著名的神醫亦多具有巫的身分(3)為人類中外文明普遍的現象(4)在原始社會的階段,舉凡人體的生理作用、疾病或傷痛的發生、病症的變化等,多被認為是鬼神影響所導致(5)擔任人神溝通媒介的「巫」,成為最適合的醫療者9巫術醫療行為1.「巫」為人治病時:(1)施行神祕的巫術之外,也有使用藥物的記錄(2)並未發展成獨立的醫藥體系,只是作為巫者所掌控的神祕方法之一2.巫術醫療行為:(1)常見祈禱、祭告、念咒等方式:以現代的眼光來看,被認為具有催眠或心理治療的效果(2)古代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巫、醫相混的現象3.中國古代的醫療文化很早就脫離巫術:從神農嚐百草、黃帝內考五臟六腑而生「鍼(針)道」等傳說反映,已朝向獨立的系統發展10中國古代醫療的起源1.史前新石器時代:可能已出現醫療的專用工具2.商朝:對於醫藥學的知識已有正式記載(1)對病因的理解:根據甲骨文的資料顯示,除了鬼神作用之外,並新增氣候的因素(2)疾病的記錄:多以人體的部位予以命名,如稱「疾首」、「疾目」、「耳鳴」、「疾腹」等,與現今所見的某些疾病分類略有相似之處(3)醫療的方式:兼具針刺、炙灸、藥物與按摩等不同的方法11巫、醫分職1.時間:周朝以後中國醫學的發展逐漸趨於專業化(天命靡常----人文精神昂揚的結果)2.醫官與巫官的職務劃分:(1)醫官:根據《周禮》規劃,當時中央專設「醫師」一職,總管醫政,並負責整理醫案與病歷寫成醫書(2)「醫師」之下有各級醫官,並從醫術的角度分設食醫、疾醫(內科醫生)、瘍醫(外科醫生)與獸醫(3)巫官:主要負責祈禱、祭告、溝通鬼神、祓除癘疾,或以卜筮之法協助察問病情12醫學理論的出現──春秋戰國時代1.醫學知識進步:當時許多士人提出了較為理性的觀念,認為「信巫不信醫」是疾病不治的原因之一2.出現專業的醫療人物:雖仍不乏巫、醫並用以治病的例子,但已逐漸區隔了巫、醫相混的觀念,出現了專業的醫療人物,如名醫扁鵲3.發展出系統的醫學理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就是《黃帝內經》(簡稱《內經》)13扁鵲神醫扁鵲他的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史書上記載他是一位具有特異功能的神醫,大約和孔子同時代。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14《黃帝內經》1.創作:大概成書於戰國末年,為古代醫家們經年累月的集體創作,而託名於黃帝,被推崇為「醫書之祖」2.內容:(1)包括:生理、解剖、病因、病理、診斷、預防、治療等醫學上的一系列問題(2)主張:構成人體生命的物質為精、神、氣、血、津液(3)強調:人體生理各部位及人與環境的整體健康觀念,重視臟腑經絡的關係(4)運用陰陽五行的規律以解釋病理3.重要性:確立日後中國醫學發展的重要基礎15五臟六腑(補充資料)五臟:心、肝、脾、肺、腎,主要功能為受乘和傳化水穀並積存精氣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要功能為生化和蓄存精氣。16五臟六腑與陰陽五行、四季的關係春夏長夏秋冬17《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18《黃帝內經》特色強調整體的觀念:人體內部五臟六腑彼此的關聯以及人體與外部環境的關聯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針對人體內部五臟六腑彼此間不同的屬性,配合陰陽五行不同屬性來解釋經絡學說作系統全面的論述:表述氣、血循環的概念,已有病理解剖思想的萌芽強調精神和社會因素:注重疾病預防、反對迷信鬼神:※總結:初步建立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19醫學更趨專業化──秦漢時期1.秦漢時期:醫學更趨專業化2.出現醫術或醫學理論著稱的人物:如淳于意、華佗與張機等人3.醫聖──張機(仲景)(1)總結前人的醫療理論,加上臨床經驗,提出後世所稱的「辨證論治」與憑症用藥的原則(2)著作──《傷寒雜病論》:為後世在治病方法與方劑藥學(方劑即藥方,古稱經方)發展的重要基礎(3)地位:被推為「經方之祖」,也被尊為「醫聖」20張機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21巫術醫療與「道醫」的盛行1.漢朝:醫學愈趨專業,但鬼神致病的說法依然流行,因此巫術醫療的情況仍然存在,特別是在漢末道教興起之後2.漢魏六朝:一般的就醫習慣,是求醫又求巫,特別是在瘟疫流行的時期,更有「信巫不信醫」的情形,這與盛行鬼神致病的信仰有極大的關聯22常見的巫術醫療方式──「大儺」1.起源:漢朝時期對於不明原因而發生的瘟疫,特別是大規模的流行病,認為是「疫鬼」或「癘鬼」作祟2.方法:在歲末舉行「大儺」的儀式,用以「驅逐疫鬼」、「消滅群癘」23其他常見的巫術醫療方式1.興起背景:東漢末年發生瘟疫,加以魏晉南北朝期間的戰亂頻仍,使鬼神致病的信仰更加盛行2.方式:在手臂綁五綵布、在身上佩帶吉祥物、在門上「懸符」、用「咒術」治病、或在居家環境實施法術等24《大儺圖》「大儺」原是一種人與獸鬥的舞蹈,它發展為驅逐瘟疫,追趕惡鬼的民俗舞,大約兩漢以來,常在除夕春節時舉行。宋佚名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25「道醫」的興起背景1.東漢末年民間興起的道教,接受了鬼神致病信仰與巫術治病技法2.道教之符籙派,常以咒、符、醮、禱等方式驅鬼治病,並藉此手段在民間傳道布教3.結果:使得醫療行為在巫術色彩之上,又混有道教的思想,形成此一時期「道醫」的盛行26「道醫」的發展1.發展:自漢魏以來,醫療治病與宗教信仰遂發展成緊密相聯的關係2.結果:形成中國民間根深柢固的宗教醫療現象,巫術醫療的系統也因此未曾斷絕27道醫的影響1.有助藥性的認知:魏晉以來盛行的道醫,除了行醫治病與傳道外,道教為追求成仙而講求的煉丹術與養生等思想,也有助於對藥性或配方的認知2.出現醫學著作:著名道教人物葛洪、陶弘景等人都留下有關醫學方面的重要著作28尚醫風氣與「儒醫」的興起(1)1.隋唐時期:(1)中央專設醫職,並透過公開的考試,授予醫官職位(2)醫學技術被納入正規的學制中,奠定日後「儒醫」的革新時代2.宋朝:(1)政府甚為重視醫學教育、研究與醫療工作的推行,促使醫學空前發達29(2)官方設立的醫療機構:翰林醫官院:負責本草知識的增訂、醫書的編纂與人體模型的鑄造太醫局:主持官方的醫學教育官設惠民藥局:需按經方配製並出售成藥(3)流行病發生時,朝廷往往派醫官巡查診視給藥(4)官方醫學教育考察嚴謹,中央對於地方社會的醫療衛生也頗為關懷,使醫師地位漸受尊敬,醫學知識更為普及尚醫風氣與「儒醫」的興起(2)30宋朝「尚醫」思想盛行1.在宋朝儒學思想盛行之下,醫療一事被視為「上可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長全」,醫學成了實現儒家「救人利物」的「仁學」理想之重要途徑2.范仲淹曾提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主張,故當時「尚醫」思想盛行一時3.儒士往往以不知醫學為羞,不少士大夫親自整理蒐集驗方4.士大夫習醫成為普遍流行的風尚31「儒醫」的興起1.原因:(1)北宋徽宗曾改革醫學教育體制,將官方醫學教育機構劃歸「國子監」管轄,規定完成學業者賜與「醫學出身」,在任官遷轉的資格上,也與科舉入仕的士人相同,自此吸引了更多優秀的士人習醫(2)「醫而優則仕」讓知識分子有了一條新的出路,更加助長了士大夫習醫之風2.結果:「儒醫」一詞至南宋後逐漸成為對習醫士人的稱呼32宋朝的醫學書籍1.整理與新創:(1)整理:宋朝尚醫風氣盛行,注重對歷代醫學書籍的整理與校勘(2)新創:有許多新創的醫書,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2.代表著作──《洗冤錄》:(1)作者:南宋時具有豐富治獄經驗的宋慈(2)內容:將醫學原理應用到刑法上屍體的查驗(3)意義:開創中國的法醫學,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法醫學著作33《洗冤錄》《洗冤錄》是中國古代法醫學著作。南宋宋慈著,刊於宋淳佑七年(1247),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一部系统的法醫學專著。34金元以降醫學的分派1.時間:中國醫學發展到北宋晚期,已開始出現派別2.定義:所謂醫術的「派別」,通常是以一位醫生在臨床上偏重使用的藥物為分派標準3.例如:北宋醫家陳承喜歡用屬性偏涼的藥物,時諺即以「陳承篋裡一盤冰」來比喻其用藥特色4.原因:到了12世紀以後的金、元時代,由於大規模的民族遷徙與爭戰,新的流行病不斷發生,許多醫家認為「古方不能包治今病」5.結果:醫家紛紛提出新的醫學理論與治療用藥,強化了醫術的派別之分35「金元四大家」(1)1.「寒涼派」:金朝的劉完素(一般尊稱劉河間或河間先生),擅長治療熱病和雜病,主張寒能勝熱,善於用清熱解毒的涼藥來治病2.「攻下派」:金朝的張從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來祛除影響身體的「病邪」363.「補土派」:金朝的李杲(號東垣老人)治病則重視脾胃,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脾胃受損,導致元氣不足所致,治療上主張以溫補之藥調理脾胃,而脾胃在五行中屬土」,故稱為「補土派」4.「滋陰派」(或稱養陰派):元朝的朱震亨(被尊稱為丹溪先生),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金元四大家」(2)37金元四大家由左至右為: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38溫病學說1.興起時間:明末2.學說:強調對於外感發熱的傳染病症,採用清熱解毒的治療措施3.重要性:為中醫學理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39中醫發展過程遠古巫醫不分,且醫附屬於巫之下西周人文(理性)精神興起,巫醫分家,且醫獨立於巫之外,成為專門學問春秋戰國人文(理性)精神昂揚—『信醫不信巫』漢末、魏晉南北朝『道醫』興盛。『信巫不信醫』--致病起因於非理性的疫鬼1連年傳染病,造成醫療失靈2長年戰亂,造成醫療系統瓦解3道教的興起隋唐『儒醫』興起1中央設官職2醫學納入正式學制宋『儒醫』興盛。1實踐宋理學理想『內聖外王』中外王服務社會人群的目標2醫學教育納內『國子監』3醫學考試加考儒經金元醫學分派,以施治藥物屬性作為分派標準大規模民族遷徙、戰爭,造成新傳染病流行40好站連結神農氏(資訊站)/中醫簡史中醫藥在線/中醫百科//中醫歷史圖片來源神農氏採藥圖:大紀元文化網修煉傳奇b神話傳說《神農本草經》:我們的文明中華文明文明講壇中國科技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