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初稿)1949年—2015年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压缩机分会编压缩机是用来提高气体压力和输送气体的机械。我国通称的“压缩机”即指容积式压缩机,容积式压缩机是通过运动部件的位移,封闭空间发生变化,而使一定容积的气体顺序地吸入和排出封闭空间,以提高静压力的机器,它的种类很多,有往复式、螺杆(双螺杆和单螺杆)、隔膜式、迷宫式、涡旋式、滑片式等,其中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和螺杆压缩机是压缩机的主要机型。在以上机型中又分动力压缩机和工艺压缩机,动力压缩机的产量占压缩机产量的95%以上。压缩机用途极广,在采矿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土木工程、石油化学工业、制冷与气体分离工程以及国防工业中,压缩机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之一。此外,压缩机在医疗、纺织、食品、农业、交通等部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压缩机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之一,故有“通用机械”之称。压缩机属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具有功率消耗大、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一直是科技人员研究的课题之一。据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等十二个用电部门提供的资料和对某些厂矿进行的调查推算,压缩机的耗电量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9%以上,是重点节能产品之一。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仿制,到自行设计制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压缩机制造业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含装备)、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全球压缩机制造产业的转移,国际知名的压缩机制造商纷纷到中国设厂,我国逐步演变成全球压缩机的生产制造基地,国内外市场对压缩机品种和数量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已能够设计、生产各类压缩机,包括国民经济重点项目所需的一些超高压压缩机和特殊气体用压缩机,并已形成了微型压缩机、动力用压缩机和工艺用压缩机产品系列,约500多种不同规格,近20种结构型式,压缩气体介质30多种,某些产品的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据2015年统计,全国共有规模以上(2000万产值)压缩机生产企业480多家(主机生产企业200多家),产值650多亿元,生产各类压缩机3000多万台。一、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起步(1949~1957年)(一)我国压缩机专业力量的形成解放前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其生产基本上属于简单的仿制和修理,工厂设备简陋,产品品种少,无一家专业的压缩机制造厂,没有形成自己的压缩机制造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开发我国煤炭和矿山资源,恢复燃料和钢铁工业的生产,国家急需大量的矿山开采设备,尤其是对空气压缩机等风动工具,这促成我国空气压缩机制造业的兴起。1949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局指示,将东北军区军工部移交的沈阳汽车总厂为生产压缩机专业厂,1953年,该厂为中央直属企业:1954年改名为沈阳空气压缩机厂,1959年,正式改名为沈阳气体压缩机厂。1953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器工业管理局接收原属纺织部的614纺织机械厂生产压缩机,后改名为重庆空气压缩机厂,为部属企业。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指示蚌埠铁工厂专业产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现名安瑞科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是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第一家地方国营企业。1954年下半年起,国家开始对私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合并改组,将有限的力量组织起来,使压缩机制造业的力量进一步得到发展。当时有国营沈阳市第一机械厂(1963年改名为沈阳压缩机配件厂,1982年,改名为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长春市空气压缩机厂、元大昌和良华机器厂(1960年合并成立上海第二气体压缩机厂,1967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压缩机厂)、自贡空气压缩机厂和浙江衢州煤矿机械厂于1956年从事压缩机的专业生产;另外,劳改系统的太原机器厂(后改为太原气体压缩机厂)和柳州制造厂(后改为柳州第二空压机厂)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一时期,压缩机的制造只停留在仿制阶段,但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尽快地培养出一大批压缩机设计的专门人材。1955年,我国参照苏联的办学经验,在交通大学(上海)筹建成立了压缩机专业压缩机专业于1956年随校迁至西安市;1960年,正式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五年制),1957年,压缩机专业(活塞和透平压缩机)分别正式授课,从此,我国开始正规地培养自己的压缩机专门人材,成为我国向压缩机制造业输送、培训人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195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管理局在北京市成立了我国石油化工通3用机械行业的第一个部属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1958年改名为化工机械研究所;同年6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器工业管理局成立通用与轻工机械研究所;同年11月,两所合并为化工与通用机械研究所;1959年,又正式改名为通用机械研究所,该所设有流体机械等专业研究组,其中包括压缩机专业。随着制造、教学及科研力量的形成和不断壮大。(二)压缩机产品制造的起步1、动力用压缩机1950年,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在日本日立制作所生产的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的基础上,先后仿制了30马力(1—3/7型)和50马力(1—6/7型)空气压缩机,系立式、两级、双缸、单作用、无十字头结构;接着,100马力(1—10/7型)空气压缩机也仿制完成,为卧式、单级、双作用,有十字头结构。一九五一年年底,天津机器厂(后改名天津动力机厂)根据中央机械工业局设计室分别按美国英格索尔一兰德(Ingersoll—Rand)公司和卡特皮勒(CaterPi—llar)公司生产的80马力空气压缩机和柴油机,参照西德工业标准(DIN)设计的图纸,制成我国首台由柴油机驱动的移动式、高转速、多缸的动力用空气压缩机(10—9/7型),是立式、两级、四列,四缸、风冷,无十字头结构。1952年,杭州铁工厂(现名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为抗美援朝的需要,生产了移动式高压空气压缩机,排气量为0.7米3/分,终压150大气压;第二年,该厂又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压氧气压缩机,排气量40米3/时,压力由50大气压升至150大气压,接着,2РК/220(1—3/220)型制氧用压缩机也在该厂完成。1953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在上海新中动力机械厂提供的图纸基础上,试制排气量3米3/分的V型空气压缩机,因匹配柴油机问题无法解决,而改用电机配套,电机功率是30马力,转速960~970转/分,翌年,电动移动式压缩机在我国诞生,其终压为100磅/平方吋。1954年,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仿制了160—20/8(1-20/8)型空气压缩机,是当时需要量较大、用途较广的主要产品之一,第二年,该厂向阿尔巴尼亚等国援助了1-10/8型空气压缩机,成为我国压缩机首批援外的产品;接着,又在1956年,该厂进一步完善由重庆空气压缩机厂设计的图纸,完成了排气量100米3/分的L型空气压缩机制造。在此期间,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长春空气压缩机厂、重庆空气压缩机厂和太原气体压缩机厂等单位也均有产品问世。2、工艺用压缩机4在动力用压缩机逐步得到发展的同时,工艺用压缩机也开始了起步,沈阳气体压缩机厂1955年10月生产的5—10.5/3.5—35型石油气压缩机。“一五”期间,我国氮肥工业所需设备主要是从苏联进口。大连化工厂机修车间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通过维修压缩机获得了实践经验,在吸取苏联压缩机制造理论的基础上,于1955年试制成功功率为2400马力,排气量为6000米3/时,排气压力为200公斤/厘米的大型高压氮氢气压缩机,成为我国工艺用压缩机制造的开端。1956年初,重工业部化工局在北京市举办了我国首次压缩机设计专业培训班,由大连化工厂按苏联弗廉克尔著的《活塞式压缩机》一书为教材,以设计2400马力压缩机为实例进行授课,国内有关压缩机科研设计部门、制造企业和用户等单位的20多名学员参加了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成功和发展,显示了中国压缩机制造业正在逐步形成。3、初步建立企业管理在此期间,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起步得到前苏联的大力帮助,1952年至1954年间,苏联向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提供了КСЭМ(1-6/7)、2СА8(1-10/8)、В-300-2К(1-40/8)型等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的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后来均进行了批量生产,这些虽是苏联三十年代的产品,其主要经济指标均比较差,但对我国新生的压缩机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帮助。并逐步开始学习苏联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对国营企业实行专业定向生产,并在直属企业中推行以计划生产为中心的计划管理工作,加强财务核算,建立与健全工艺文件,以及车间、工段等基层组织和各项工作责任制度,把技术力量集中到新产品的试制工作上;同时,严肃工艺纪律,整顿劳动组织,初步建立了技术工作和企业生产组织工作的基本秩序;另一方面,成系列地引进苏联的产品图纸,并通过仿制国外产品,使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压缩机制造业在原修配和简单仿制的基础上,经过全体人员不懈的努力,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用落后的设备,包括手工加工,仿制和生产了一批产品,为我国的矿山建设、石油开发等部门提供了关键的设备,对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做出了贡献。到1957年底,累计生产压缩机19,907台,其中大型压缩机224台,而仅这一年生产的产品为6,250台,是1949年的97倍。截止1957年,我国的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到10家左右,其中中央直属企业有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等,地方国营企业有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等;产品最大排气量达100米3/分,最高排气压力达220公斤/厘米。二、压缩机制造业体系基本建立1958~1965年(一)压缩机行业的形成51、建立行业组织1958年“大跃进”,国家为了使地方尽快地发展工业,决定放宽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放手让地方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在此政策的影响下,地方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热潮。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化肥工业,指定上海市成套提供年产2.5万吨及2000吨合成氨的化肥设备,为此,国家进行了大规模地投资,建立了一批压缩机制造厂,上海精业机器厂(1966年改名上海压缩机厂)1960年扩建转产为压缩机的专业制造厂,专业生产氮肥厂配套用的各种机泵。不久,上海市又对化肥用压缩机生产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将循环压缩机和各种化肥用泵转到上海大隆机器厂生产,该厂由此成为压缩机生产的兼业厂(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重组,上海压缩机厂与上海大隆机器厂合并,组建新的上海大隆机器厂有限公司)。随着国家建设规模的扩大,通用机械的需要量与日俱增。1958年年底,围绕“大炼钢铁”的需要,一机部在沈阳市主持召开了“大打矿山之仗”的会议,会上动员并安排了一批厂专门生产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由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无偿地提供图纸和技术文件,提供技术指导,由此开始,国家先后对无锡通用机械厂(后改名无锡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后改名北京京城压缩机有限公司)、南京压缩机厂、柳州空气压缩机厂等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建和新建;同时,有一批工厂也陆续开始从事压缩机的专业或兼业生产,如赣南通用机械厂(后改名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许昌通用机械厂、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后改名为北京重型机器厂)、上海华泰空压机厂(1960年更名上海第一压缩机厂,后又改为上海气阀厂)、上海铸明铁工厂(曾改名上海第三压缩机厂,于一九七九年将压缩机产品并入上海压缩机厂)、山东昌潍生建机械厂(后改为山东生建机械厂)、重庆华中机械厂(曾改名重庆东风机器厂,后又改名为重庆气体压缩机厂)、自贡市机械一厂、天津承顺铁工厂(曾改名天津空气压缩机厂,后与天津冷气机厂合并)、常熟市机械总厂(后成为制冷压缩机的专业生产厂)和鞍山市空气压缩机厂等。“沈阳会议”可以说是压缩机制造业大发展的一个动员会,这次会议对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解放以后,压缩机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产业,但大多数制造厂起步低,主要是仿制国外产品,无统一的标准,产品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品种少,质量低的矛盾开始突出。加强企业之间、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联合厂、所和院校的力量解决技术难题;制定发展规划和标准等工作的重要性越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