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约前2070-前1046)中国古代人“言必称三代”。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总是不能离开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很有道理的,说暴君君主时,常引桀、纣、幽、厉为鉴戒;伊尹、周公几乎成了贤臣名相的同义词;妲已、褒姒则是内宠乱政的代表,他们都是三代的历史人物。三代的文化、典章、礼乐政刑、学术思想,给予后世以极大的影响,如果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比作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那么三代就是长江大河的源头所在,因此,我们说没有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也就没有今天当代的中国,这一点是务必引起我们重视的。纣王周公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明确一个概念社会制度:•制度,①是一个应用范围广泛的词,它可以是说是法令礼俗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②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③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西厢记》三本四折中红娘云:“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④制作、规模、样式。•社会,也是包罗甚广的词。①古代社日、里社举行的赛会,可以称是社会,亦称庙会,后泛指节日演艺集会。《东京梦华录》八《秋社》载:“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看社重年、重九,亦是如此”。②有时指信仰相同,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也称为社会。如《醒世恒言·郑使节乞功神臂弓》中有:“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③更多的时候,将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的综合所构成的形态,称之为社会。如果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制度、社会有时相重合为一,如奴隶制度、奴隶社会,有时也可以分离,如奴隶制度可以存在于奴隶社会,也可以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黑奴制)。西厢记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1、夏王朝的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A、显赫的家族,《史记·夏本纪》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其父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有崇氏的部落首领。为了同尧舜争夺权力,先后与共工氏进行对尧舜的斗争,失败后被处死于羽山。•B、大禹治水与塗山之会。大禹受舜的命令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十三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很大成就。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的最高的君长。带兵出征三苗,迫使三苗向丹、汉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岭逃去,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也有些人被掳掠沦为奴隶。这是一次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又迁都阳翟(河南禹州市)。会万国于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属怀远县境),史称塗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也有人认为,禹是站在国家门口上的人,是部落联盟首领;夏启是夏王朝的国王。)•C、从禅让到传子。禹,是受舜禅让而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又推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举东夷伯益,但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了其子启,让启的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启,传说是禹之妻塗山氏化为石后,斫石而出,故名为启。)在禹死后,启杀伯益,讨伐有扈氏,建立夏王朝。因此有人说:禹传子家天下。大禹•2、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带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痕迹,所建立的奴隶制的世袭的王权和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奴隶制形成后,原来的部落首领相继转化为一邦之“君”,所属的父权家长又相继转化为世袭贵族,充任邦国的官尹。一邦之内的全部田地都为邦君所有,其下的各级贵族之家,又各自分有邑聚或一部分田地,他们都以役使奴隶耕作为主,这样,就构成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从夏朝开始,在众多邦国之上,又建立了统治全国的王朝。形成了王室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格局,这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而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也是与此相适应的。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夏启夏王朝疆域示意图•被统治阶级:在田间劳动的人,通称为“民”。主要有黎民、庶民、庶人、众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妾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同时,还有平民。•国家机构:由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其统治方式,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即禹贡九州。并出现了以地为氏的姓氏。从姒姓中,分出了夏后氏、有扈氏、斟寻氏、彤城氏等十三个以地为氏的氏。•公共权力:即军队、监狱及其强制机构等构成。•军队:启征有扈氏用军队,帝杼作甲,装备军队。•刑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圜土,夏台——关汤武•捐税: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有了公共权力机关,有了众多的官吏和军队,就要由人民交纳贡赋来养活他们。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即一天耕种五十亩土地而交出收入量的十分之一为捐税贡赋。•度量衡:为了征收贡赋,制定了关石和钧等度量衡制度。•都邑:是国家政权的标志,鲧作城郭,禹居阳城。禹贡九州•二、夏代经济文化的发展•1、二里头文化遗址•在河南偃师县西南十八里的二里头村,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大面积遗址,堆积着厚厚的文化层,可分为四期。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仅陶器一项就有360多件,各种大小器物达七千余件,其中有农具、渔猎工具、手工工具和各种武器,还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最早的宫殿遗址,以及各种窑穴、灰坑、水井和铸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二里头文化独特的特征,是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陶器组合,有作炊器的鼎、折沿深腹罐、宽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则是深腹盆,三足盘、平底盆、豆、小口高领罐、瓮、缸等,另外还有澄滤器,器盖以及觚、爵、盉等。•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遗存。第一期,陶器多为深褐色,陶胎较薄,其中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细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次之。第二期,陶器中篮纹,方格纹和磨光黑陶都相应减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第三、四期,以灰陶为主,陶色普遍变为浅灰,磨光黑陶更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一般都较粗,篮纹、方格纹几乎绝迹,云雷纹等印纹增多,泥质陶器的内壁多印有麻点。各个时期又自其特点和变化。这四期的碳十四测定,第一期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第四期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或稍晚一点。•但要分清,“夏”可以包含族的国家或王朝的、地域的和文化的等不同概念。考古学上的文化应包括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它的含义与族的、地域的和王朝的概念有所不同。夏代文化比夏文化要窄一些,所指的是夏禹至桀这一特定时期,地域主要在夏朝活动范围之内。考古学文化与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朝建立时,夏文化就已存在;但夏朝覆灭之时,人们的创造的物质文化并非立即中断或一起覆灭。相反,夏代遗民还在使用和创造他们的文化,使之延续一定的时间。•虽然,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讨论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夏代遗存,有人认为三、四期为商代文化,一、二期为夏代文化,有人认为是商代文化。有人认为遗址是商汤西亳,也有人认为是夏都阳城。但和二里头文化面貌相同的遗址,在豫西发现有40多处,在晋南发现有30多处,正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南龙山文化,下启早商文化。其中包含了阶级压迫,国家机器以及青铜器出现等情况,与文献中的记载的夏代史相符。因此可以说,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2、社会经济发展•A、冶铜与铸造,二里头文化中出现了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铃、簇、戈、爵等工具和武器等。同时发现有冶铜遗址,陶渣、铜渣和坩锅残片等,出土的铜容器等系用复合范铸成,反映当时的铸铜工业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夏禹铸九鼎的传说。•B、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蚌器仍在使用。种类以镰、刀、斧、钗为主,还有木耒。•C、手工业:制陶、制化石、骨器、玉器、装饰品、石磬一类的乐器,昆吾制陶的传说。•D、酿酒:仪狄作酒(《世本·作篇》),杜康造酒,秫酒、饮酒之风,酒具有觚、爵、盉,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车轮的制作:奚仲作车造车鼻祖——奚仲•3、科技文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夏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了相当的发展。•A、记载日食•B、记载流星雨•C、干支纪时法•D、夏小正•E、文字•三、发展和衰亡•太康失国•五子之乱•有穷氏后羿行夏政•寒灭后羿,追捕夏王后裔、杀相。•少康中兴•季杼兴兵•孔甲衰土,扰(驯)龙,食龙•夏桀亡国。•夏朝大约统治了十四代,十七王,五百余年。•有“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之说,见《太平御览》卷82皇王部引《竹书纪年》。也有“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之说,见《汉书·律历志下》。又有“夏代凡四百八十有三岁”之说,见《绎史·后记》13等等,一般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中叶之间。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夏王朝世系简表:昌意:黄帝次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颛顼:昌意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骆明:颛顼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姒鲧:骆明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姒禹:姒鲧之子,公元前2166~前2060年,公元前2070~前2060年在位,葬于浙江绍兴市大禹陵姒启:姒禹之子,公元前2059~前2050年,葬地待考姒太康:姒启之子,公元前2049~前2020年,葬于河南周口太康县太康陵姒仲康:姒太康之弟,公元前2019~前2006年,葬地待考姒相:姒仲康之子,公元前2005~前1978年,葬于河南濮阳市相陵姒少康:姒相之子,公元前1913~前1890年,葬于河南周口太康县少康陵姒抒:姒少康之子,公元前1889~前1874年,葬地待考姒槐:姒抒之子,公元前1873~前1848年,葬地待考姒芒:姒槐之子,公元前1847~前1830年,葬地待考姒泄:姒芒之子,公元前1829~前1814年,葬地待考姒不降:姒泄之子,公元前1813~前1755年,葬地待考姒扃:姒不降之弟,公元前1754~前1734年,葬地待考姒廑:姒扃之子,公元前1733~前1713年,葬地待考姒孔甲:姒不降之子,公元前1712~前1682年,葬于河南三门峡绳池崤山孔甲陵姒皋:姒孔甲之子,公元前1681~前1671年,葬于河南三门峡绳池县崤山夏高陵姒发:姒皋之子,公元前1670~前1652年,葬地待考姒履癸:姒发之子,公元前1651~前1600年,葬于安徽巢湖市东北卧牛山夏桀陵夏周商△夏商周…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关键。…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国文化,但彼此之间有地域性的差异。——张光直△在夏商周时代被认为是正统的国家只有一个。——谢维扬《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革卦》:“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第二节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商人的起源:书中认为是河南孟诸泽地区。金景芳认为在北方辽河流域。徐中舒认为起于东方,黄河中下游的齐鲁地区是商人的活动中心。•玄鸟生商:说明①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当起东方夷族。②商族是从有娀氏分出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商”是这个宗族的居住地,因而成为宗族的名称,号称商族,子是这个宗族成员共同的姓。•契与禹同时,曾协助禹治理洪水。《史记.殷本记》也记了这段历史:‘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氐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随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契到汤,历十四代,迁都八次:•A、契从商迁蕃(今河北平山境)。•B、昭明迁于砥石(石家庄南、邢台北)。•C、昭明又迁于商(河北漳河地区)。•D、相土东迁泰山下。•E、相土复归商丘。•F、上甲微迁于殷(河南安阳)。•G、上甲微复归于商丘。•J、汤居亳。•总起来看,迁移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之地。张衡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相土时,学会乘马,势力发展到山东海滨。•“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冥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