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__先秦、秦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通史复习专题突破中国古代史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阶段特征核心整合名师在线阶段特征——划分阶段总结特征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中华文明基本定型。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表现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距今一万年左右,农耕经济取代采集渔猎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学在官府”到“百家争鸣”再到“独尊儒术”的演变,汉武帝时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文学艺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初步形成人物孔子开创的“仁”“礼”儒家思想和“有教无类”“因材实施”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核心整合——归纳知识整合视角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变革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名称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对广大疆域和人民的控制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1)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等,建立诸侯国。诸侯、卿大夫等逐次分封(2)被分封的诸侯国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和随从作战的义务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作用(1)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关系互为表里,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互巩固2.秦始皇(1)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①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军事方面:统一六国,开疆拓土,修筑长城。③文化、经济方面: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④交通建设:修筑驰道;修筑人工渠道“灵渠”。(2)秦始皇的暴政①表现:严刑峻法,赋役沉重,大兴土木,焚书坑儒。②影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开启了文化专制,加速了秦的灭亡。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②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③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2)特点:权力高度集中。(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4.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汉武帝时,任用亲信侍从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2)地方: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用人制度:察举制。误区警示察举制下被察举的对象还需要通过国家的考试才能够被录用,与科举制考试成绩是唯一的选官依据不同,察举制中“察举”是最为重要的,是前提条件。某种程度上,察举制是后来科举制的源头。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1.农业(1)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原始时代: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③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增多,出现曲柄锄和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在某些地区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耕作技术。(2)农业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①战国时期有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②汉代关中地区创造了“井渠”灌溉法。③东汉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基本上解除了水患。(3)土地制度:商周实行土地国有制,被称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4)经营方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劳作;春秋战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学法点睛古代农业的“二、三、四”2.手工业(1)行业①冶炼:夏、商、西周青铜铸造业发达;春秋晚期,冶铁业出现;西汉,用煤冶铁;东汉,发明水排。②制瓷: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③纺织:商周时期,丝织业就已出现,西汉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外销。(2)经营①官营手工业:夏商周秦汉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高,但效率低下。②家庭手工业:随着小农经济的出现,家庭手工业兴起,其产品主要用于个人消费和交纳赋税。③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3.商业(1)先秦①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②商周时期:商业得到了发展,货币需求数量增加,出现了骨贝和铜贝等货币。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及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秦汉时期①秦代:已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汉代:商运活跃,都市繁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延续了重农抑商政策。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1)开创儒家思想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②主张以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④协调“礼”与“仁”关系的中庸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2)主要教育思想①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②注重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对后世影响①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②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③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人物主张孔子(1)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德治”及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3)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4)开创儒家学派,整理和修订“六经”孟子(1)提出四种道德规范(2)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儒家荀子(1)强调“天行有常”(2)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老子(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2)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持消极悲观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家庄子(1)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2)主张“齐物”和逍遥自得的思想法家韩非(1)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墨家墨子(1)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等主张(3)讲究实际功利的精神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①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2)新儒学地位的确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②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四、中国古代早期科技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1)造纸术:西汉早期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2)司南:战国时期发明,在《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指南仪器。(3)火药发明的准备①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使用木炭。②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③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硫磺、硝石列为重要药材。2.绘画艺术成就(1)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在陶器上绘制绚丽的图形。(2)先秦两汉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保留有许多绘画的遗存。3.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最早的成熟汉字:商朝的甲骨文。(2)演变:秦统一后,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后来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出现隶书、楷书。归纳总结汉字的演变演变规律:由图画到符号、由繁到简。4.文学成就(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2)屈原和《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代表。(3)汉赋①由来: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②特点:西汉时期的赋作篇幅较长,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东汉后期,大赋减少,小赋兴起,意境更为清新活泼。③代表人物及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视角整合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变时期,推动这一剧变的根源是什么?这一剧变有何表现?提示: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或者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郡县制开始出现;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形成;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任何思想都有阶级性,必然与一定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结合百家争鸣中各派的主张说明这一观点。提示:道家:没落的贵族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墨家:劳动人民。3.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政治上,中央集权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民本思想。科技上,实用科学的形成。名师在线——明确考向点拨方法考向探究考向1东西方文明比较能力的考查——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方文明的比较【典例】(2013年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题思路本题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四处讲学,宣扬他的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雅典创办学园,故①③④正确;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倡导官学教育。答案为C。主题深化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方文明的比较中国西方时期春秋战国古希腊经济农耕经济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由于土地贫瘠,农业相对落后政治分封制逐渐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雅典逐渐建立了直接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合理性考向2通史能力培养——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崛起【典例】(2013年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理解分析能力。“姓”体现了个人从属的宗族,是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的产物,是个人身份的符号。随着宗法制的衰落,普通民众也拥有了“姓”,平民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反映了平民阶层的崛起,B项正确。A、D两项与战国以后的史实不符,可以排除,C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答案为B。主题深化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贵族逐渐衰落,平民阶层崛起,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军事领域:春秋时期的战事由贵族支配,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这些人一般是平民组成的,成为战场上的主导力量。(2)政治领域:春秋时期,贵族主导的政治体系开始崩溃。随着郡县制的推行,官僚体系开始代替贵族体系,拥有治国之才和军事才能的平民成为官僚体系的成员,推动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改革运动。(3)经济领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崛起,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最深厚的推动力。这些新兴地主大部分没有贵族头衔,属于平民阶层。(4)文化领域: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