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国的崛起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环境分析研讨会(2005年4月22日)一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革命欧亚大陆过去一直就是世界史的中心舞台,今天仍然如此。目前国际政治领域最重要的戏剧,几乎都发生在这里。我们将欧亚大陆上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用四个革命来概括。1、苏联解体。虽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领土和人口,武装力量也大部分归属俄罗斯,但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成为十几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彻底刷新了亚洲的地缘形势。苏联的解体在中亚造成了权力真空,中东地区丧失了与美国平衡的力量,对欧亚大陆两端的影响也大大削弱,欧洲和中国得以扩展各自的势力范围。当代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变迁,都与苏联解体直接或间接相关。可以说,苏联解体,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地缘政治过程。2、欧洲统一。欧盟的扩大和欧盟一体化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其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欧洲国家,也就是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欧盟扩大以及欧洲向着欧洲合众国的演变,是一个主权转移的过程。历史上第一次,主权转移采取了和平的方式。用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的话说,这是一场“用和平方式进行的革命”。欧洲统一进程始于冷战时期,而加速于冷战结束后。欧洲位于两极对抗的中心地带,这一地缘现实,促进了欧洲的联合,以美国为核心的的军事存在(北约),对欧洲统一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冷战的背景下,统一似乎是欧洲唯一的出路。然而,在冷战终结,外部威胁消失之后,欧洲统一的进程不仅没有衰竭反而得以加速,北约开始迅速东扩,欧盟也一再扩大。欧洲走向统一的进程经受了1990年两德统一的考验,经受住了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考验。欧洲统一之所以能够一路走来,历时60年而未曾中断,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欧洲完成了观念上的突破,近代发轫于欧洲的主权国家观念遭到了摒弃。欧洲统一革命,不只是指统一的方式和统一进程所蕴含的思想革命、民族国家体系的革命,而且,欧洲统一将创造一个新的大国,这就是欧洲合众国。统一的欧洲拥有超过美国、俄罗斯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11万亿欧元,仅次于美国,占世界出口的20%,超过美国。欧元占世界货币储备的20%,居世界第二位。因此欧洲的统一,势将形成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重大变革。世界经济地图必将重新绘制。同时,欧洲走向统一还将带来世界政治地图的重新绘制。数百年中,欧洲作为世界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不稳定的根源。欧亚大陆西部与该大陆中部地区、俄罗斯地区、中东地区的关系,十分复杂。俄罗斯,东欧国家、巴尔干国家、西亚国家、美国甚至东亚国家都卷入进西欧的冲突之中。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形势,基本的原因源于西欧的国际均势体系。随着其他地区国家不同程度地进入该均势体系,世界就面临着重组的任务。对那些崛起为世界大国的国家来说,欧洲就如茂密的森林,总是有缝可钻,有机可乘。这种局面随着欧洲的统一将得到彻底改变。在亚洲的西部,第一次出现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而不再有几个强有力的政治实体相互制衡和竞争。欧洲的统一,使俄罗斯的地缘地位大大下降。如果巴尔干地区诸国将来都加入统一的欧洲,历史上西欧大国与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所引起的不稳定将得到克服。在这种情况下,巴尔干火药桶就丧失了旧有的意义,换句话说,这只火药桶,是谁的,就是谁的,而不再是欧洲的,它如果爆炸,那受损害的只是拥有这只桶的那户人家,而不再是大家。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个例证。当时,尽管俄罗斯强烈不满,南斯拉夫议会甚至通过决议加入俄罗斯联邦,但是,俄罗斯还是无所作为,原因正是由于北约的存在。只要欧洲传统大国之间用一个声音说话,不发生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3、中国崛起。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欧亚大陆出现的另一重大的地缘现实。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地缘大国。其特征类似于放大了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相互竞争的欧洲体系。在其周围分布着若干全球大国,这些全球大国分别作为全球地缘板块组成了“世界力”,他们推挤着形成全球地缘格局。中国处在世界力场的中心位置。“中央之国”的概念,从地缘上讲,是名副其实的。它构成了地缘枢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描述世界地缘形势时说过,“欧洲-俄罗斯-亚洲整个这一大片大陆,位于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这一大片大陆,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早在本世纪初,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就说过这样的话。麦金德还说,在数世纪里,来自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力量象大锤一样敲击着该大陆的边缘地带,即欧洲、中东、中国和印度,麦金德和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描述过1500年前欧洲人对这副大锤的恐惧和忧虑。甚至直到近代,欧洲的思想家、政治家还为所谓的“东方问题”伤脑筋,而由于苏联的崛起,欧洲对心脏地带的恐惧一直持续到1991年,对于那些相信地缘政冶学说的人士说,这种恐惧是挥之不去的梦魇。4、中东中亚“颜色革命”。苏联解体、欧洲统一和中国崛起是发生在欧亚大陆上的三大地缘政治过程。但是,这三大地缘政治过程,都与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即美国有关。进入新世纪之后,尤其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欧亚战略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美国将传统的地缘战略、输出民主价值观和反恐战争政策成功地结合起来,深刻地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地缘过程。最突出的事件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发动的“中东民主化革命”与欧洲统一进程联合起来,构成了中东和中亚地缘政治进程中的革命力量。在这一革命力量的推动下,前苏联政治空间中接连出现了“颜色革命”。与上个世纪发生在“社会主义家族”的第一波民主化革命浪潮相连,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伊拉克的“紫色革命”(伊拉克选民的拇指被墨水染成了紫色)、黎巴嫩的“雪松革命”(被称为雪松之国)则可以说是“第二波民主化”。这些革命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性趋势。就地理范围来看,这一新的趋势发生在两个区域:一个是中东伊斯兰国家范围内,一个是前苏联政治空间范围内。就时间来看,2002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新趋势的起点,但是,战争结束后,中东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相反,甚至出现了完全失控的可能,围绕伊拉克战争合法性的争吵、一再发生的绑架人质事件,加上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和激烈,使人们对形势失望至极,中东乱象纷呈,有可能陷于永难平静的深渊。可是,随着阿拉法特的去世、伊拉克政权移交以及布什竞选连任的成功,一种新的趋势出现了。美国著名的时事评论员、《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利亚写道:“最近几周,还有一位著名政治学家的观点也得到证实,他就是乔治.布什。纽约、洛杉矶和墨西哥——很可能还有欧洲和亚洲——的人们都在忐忑不安地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有可能他的观点是对的?’答案直接了当:是的。无论中东正在发生的一切是否都是布什的功劳,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观点还是基本正确的。”舆论开始对布什对中东的“新分析”赞赏有加。根据布什(政治学家是扎卡利亚送给他的新头衔)及其团队的分析,中东地区之所以滋生恐怖主义,是因为数十年来该地区一直实行压制政策,政治、经济和社会几乎丝毫没有迈出现代化的脚步,这导致社会制度极不健全。三十年来,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日益开放,阿拉伯世界的自由程度却每况愈下。在布什主义的推动下,阿拉伯世界出现了政治改革的势头。2005年1月份,伊拉克成功地举行了大选;2月份,沙特举行了第一次市政选举;紧接着,黎巴嫩出现了要求民主、独立和主权的示威;2月末,在埃及总统位置上坐了23年的穆巴拉克同意修改选举法,允许反对党参加总统大选。在卡塔尔,阿曼,巴林和科威特,妇女的权利开始得到尊重。叙利亚、约旦也出现了政治松动。随着阿拉法特的去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平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总之,在阿拉伯世界,长期执政的强权人物的权力受到挑战和削弱,政治制度向着现代民主转型。中东迎来了一个“阿拉伯之春”。美国掀起的民主化浪潮,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政治形势。目前,还很难预测这一趋势的最终后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汹涌而起的民主化潮流,将遇到现实力量的强有力对抗。在民主理想遭遇的诸多现实力量中,第一个就是地缘现实。在20世纪初期,大英帝国曾经遇到过同样的难题,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用“民主的理想和现实”作为此一难题的概括。麦金德描述的那位在大国领导人耳畔轻语的小天使,也将会现身于布什、普京等领袖们的耳畔。从两个方向前苏联的政治空间推进的民主运动,首先将同俄国相遇,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和吉尔吉斯的革命中,都是如此。从俄国冷战后的战略布局来说,俄国当然不愿意看到革命的发生。大家或许记得,普京在2002年曾经针对美国的“邪恶轴心”而提出了“稳定弧”的战略概念。这条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全球稳定弧”以俄罗斯为中腰,在地理上就是沿着前苏联空间的欧洲一边南下,经过前苏联南部边界,向东北亚延伸。但是,我们看到,这一弧线,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经过一系列“颜色革命”,弧线已被撕开。“稳定弧”变成了“革命弧”。二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过程自麦金德开创地缘政治学始,欧亚大陆作为世界政治中心舞台的地缘特征就得到了系统描述。在地缘政治学的视野里,由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秩序类似于存在于空间中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以欧亚陆权为中心建立起来。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就是这些建筑群之间的地理关系,以便为国家领导者提供明智的地理指导。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帕克(GeoffreyParker)将地缘政治过程划分为两个过程,即标准地缘政治过程和替代地缘政治过程。他这样描述标准地缘政治过程:总的地缘政治过程的第一阶段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一个大国企图取得在核心区的支配地位,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相互敌对。其中一个国家从大陆内部获取力量而另一个大国主要从大陆外部获取力量。这就是两个具有优势地位的国家的态势,一个从古代到冷战时期就已阶段性地存在的态势。在第三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或霸权大国走向衰落,其中之一或它们全都趋于瓦解。此后,产生了众多的小国,它们所追求的是在它们之间确立一种均势,直至新的霸权企图的出现。这一企图可能是缘于一个前任大国的变形,如俄帝国变成苏联,根本上而言,苏联所追逐的目标与它的前任如出一辙。另外,这种企图也可能是由一个全新国家的出场所引起的,如普鲁士转变为德意志帝国,为了获得支配地位,它对现存的大国发起了挑战。(《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新华出版社,第204页)标准地缘政治过程呈现为周而复始的特点。这一过程充满着冲突。一个新崛起的大国进入国际体系并引起该体系的适应性紧张,原来的支配性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在这一标准过程的最后阶段,一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支配地位。与这一标准地缘政治过程相对的则是替代地缘政治过程。根据帕克的描述,这一过程是在标准过程受到削弱时才出现。随着支配性国家力量的衰落,原来处在被支配地位的小国联合起来,形成某种秩序。相对于标准过程内在的冲突,替代过程呈现为合作的特点。据此衡量,目前欧亚大陆正经历的是什么样的地缘政治过程呢?我的看法是:欧亚大陆正在经历的,是一个替代地缘政治过程。正如前面所述,在欧亚大陆,目前经历的是几大地缘板块的革命,这些革命尚未尘埃落定。这几大势均力敌的地缘板块同时生长,没有那一个占据支配地位。在中东、中亚地带,有五大力量中心参与博弈,它们是:美国、欧洲、俄国、印度和中国。在东亚椭圆地带,也有五大力量中心,它们是:俄国、印度、中国、日本和美国(见表1)。欧亚大陆的多极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几大地缘实体都处在成长中这一事实,造成了它们各自对稳定和合作的寻求。目前它们彼此之间形成的战略伙伴关系,都以稳定和合作为基本价值诉求。就各自的国内目标来看,也是稳定与合作压倒扩张与冲突。前苏联政治空间中发生的“颜色革命”,就证明了这一判断。相近的大国,都没有采取干预行动。俄国最终接受了革命的现实。对于吉尔吉斯的革命,美国政府也表示不知情。中国政府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发表声明,主张稳定。作为当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在欧亚大陆上的目标令人关注。毫无疑问,美国在这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处于“首要地位”。但是,它并没有获得单独称霸的支配地位。著名策士布热津斯基这样阐述美国在该地区的地缘目标:短期内,在欧亚大陆的地图上加强和永久保持地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