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1第一章总论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共识,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世界各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全球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贫困问题加剧、南北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作为两大主题,将“评估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做出新的政治承诺”作为三大目标,有助于各方凝聚共识,进一步推进全球、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0年来,中国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国情出发,不断丰富可持续发展内涵,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重大挑战,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众多、生态脆弱、人均资源占有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尚排在全球百位左右,仍有1.22亿贫困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增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加快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文明水平,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第一节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进展一、中国不断丰富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参加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等三次大会,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中国政府于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全面推进实施。进入新世纪,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认识,于2003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立足基本国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经验,适应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需要提出的重大理论,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此后,又先后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先进理念,并不断加以实践。专栏1-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重要目标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二、中国在重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1.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作为头等大事,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行动。自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增产,2007年起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重要途径,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推动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逐步提第一章总论3高发展质量。着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初步扭转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开发朝协调、有序的方向迈进;稳步推进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逐步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2.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中国坚持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人口增长速度稳定在较低水平,为减缓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保障妇女和儿童权益,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取消农业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扩大趋势。高度重视城乡环境质量的改善,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居住条件、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提前6年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减半”的目标。3.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努力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十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水电、风电装机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最大的国家。立足国内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努力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水资源保护制度,保证了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万元GDP用水量已由2000年的554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25立方米。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海洋环境,初步形成了海洋保护区体系。采取“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突破”的方式大规模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6.55%上升到2010年的20.36%,全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大力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废弃物综合治理,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较2005年下降14.29%和12.45%,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均较十年前有了明显提高。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依据自身国情做出了重大的自主减排承诺。中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4三、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做法1.坚持政府引导,注重市场调节作用中国政府从规划计划、组织机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成立了自上而下的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建立了节能减排管理体系,通过实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等措施强化政策的执行。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产业界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的动力。通过项目带动,形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生动局面。2.坚持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能力建设中国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相继颁布实施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立法中,强调预防为主原则,初步形成了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管理思路。坚持依靠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相关领域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等各种途径,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健全新闻媒体监督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取得预期成效。3.坚持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政府通过广泛开展《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点、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符合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4.坚持务实合作,共享可持续发展经验通过加强与国外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的深层次、宽领域、多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各方的经验与教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水平。第一章总论5第二节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一、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长期性压力2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15亿多,经济总量增长近两倍。与此同时,全球尚有超过十亿人口没有摆脱贫困,近三分之二的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生存与发展的刚性需求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继续加大,因此而引发的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环境风险、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尤其最不发达国家的能力缺乏、发达国家兑现自身承诺意愿的下降、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球性执行力不足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长期性压力。二、公平性问题依然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全球性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巨大财富,并未有效解决人类的公平性问题。发达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差距继续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资金严重不足、技术手段缺乏、能力建设薄弱等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依然困难重重。与此同时,各国内部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总体上看,过去20年,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资源占用不均衡的状况没有改变,贸易规则不公平的格局没有改变。公平性问题已然是地区冲突、生态环境破坏、社会动荡等问题的根源,依然是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目标的巨大挑战。三、中国仍然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除东部沿海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区域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乃至初期阶段。贫困人口规模大,按照2011年中国制定的新的农村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对象尚有1.22亿,且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区域,消除贫困任务极为艰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使中国人口总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岗就业、青年就业、农村转移就业等压力较大。老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建立,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大国相比,保障水平还较低。四、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中国的地理地质环境复杂多样,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土比重偏高,自然生态条件相对恶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6劣。占52%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约占半数。极度脆弱的自然环境给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五、资源条件的刚性约束已然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中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而且,大部分自然资源、能源主要分布在地理、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开采、利用与保护的成本高。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短期内难以摆脱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持续面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技术进步以及管理创新等严格要求的巨大挑战。六、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性问题突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人口流动与转移带来的社会管理压力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差距较大,贫困地区发展落后问题突出。三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不足,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第三节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一、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经济绿色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第一章总论7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更趋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