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是什么?1.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梁启超2.过去发生事情的痕迹(史料)。3.研究过去事情的学术或科学(史学)——传承、借鉴功能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的发展一、发展分段:文字产生前载体、流传方式保留了对历史的记忆与认识文字产生后(前两时段时间及特征)二、具体史实:1、两司马和刘、章之区分2、两司马的共性与个性,各自时代因素的考虑3、刘、章的观点区分,各自时代因素的考虑4、新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5、传统史学(代表人物)和新史学(代表人物)的区别参考:教材第七册98页——103页考纲要求•司马迁与《史记》B•司马光与《资治通鉴》B•刘知幾(几)与章学诚A•梁启超与“新史学”C一、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史学之父”)1、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分析:阅读教材99页——得出取材标准与治史目的2、地位与体裁:3、内容:中国史学的发展4、治史精神与方法:5、特点:6、评价:二、司马光(时代特征)与《资治通鉴》1、治史目的:2、取材标准:3、地位与体裁:4、内容:5、治史精神与方法:6、特点:7、评价:两司马不同比较三、刘知幾(唐代)与章学诚(清)——史学理论家1、刘的著作:《史通》及时代背景分析内容:史学观点:2、章的著作:《文史通义》及时代背景分析内容:史学观点:四、梁启超与“新史学”(现代史学的开端)1、背景:时代与个人分析2、出现标志及地位分析3、史观及影响的因素4、治史目的:注意与传统史学的区别5、服务对象:同上6、评价:利弊及分析练习?《孔子世家》: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廻留之,不能去云。《蒙恬列传》: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孟尝君列传》:吾尝过薛,其俗闾里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二·夏本纪第二卷三·殷本纪第三卷四·周本纪第四卷五·秦本纪第五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黄帝3000多年的历史他(司马迁)撰写的这部史书与其说是一部有独创性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史料的汇编。所以他撰写的这部史书与其说是一部有独创性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史料的汇编。只是在撰述他所处时代的各种事件和人物时,他才表达个人的看法,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历史。正如他谦虚地解释的,“我的叙述仅仅是使过去传下来的材料系统化。因而,不是创作,只是如实地表述”。——《全球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宋神宗)。•编写丛目:即根据编纂设想,先以一书为主,按年月日顺序标出事目,然后编检群籍,逐一增补事目,而将有关资料出处附注于事目之下,称为“丛目”。•组织长编:即依据丛目,将所有材料检出,错综诠次,择优采录,初拟文辞,以大字书写正文,以小字附注考异,总成“长编”。长编要求“宁失之繁,勿失于略”,以保证定稿时有充分的史料依据。•笔削定稿:即依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繁就简,统一体制,锤炼文字,杀青定编。由主编司马光一人负责。如唐纪部分长编草卷,长达2000余丈。司马光每三日删一卷,共用四五年时间,删定为81卷。故全书虽由集体编成,而义例一贯,文风统一,浑然如出一手。《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用为历史的借鉴。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两司马”西汉(前145——87年)北宋(1019——1086年)中国史学双璧补充板书:《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巨著通史史家都有严谨的治史精神都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重视史料考证都在前代的史学基础上传承创新——都属于传统史学补充板书:不同点史书体裁:《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编撰宗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编撰方法:司马迁实地探访为《史记》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司马光占有大量史料并谨慎考辨取舍内容范围:《史记》记载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战国至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编撰机构:《史记》由司马迁一人完成《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持下的史局共同完成史书规模:《史记》130篇,50余万字《资治通鉴》290余卷,300余万字。《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传统史学的理论总结:刘知幾认为,史学人才需要有才、学、识三方面的擅长:才,是编撰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学,是丰富的史料、渊博的知识;识,是独到的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这三方面的擅长,得一不易,兼有更难,所以世上多文士而少良史。”对于史识的内涵,刘知幾说“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写成《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他在刘知幾史家“三长”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认为史家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端,就不可能写出信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观念*社会变革——历史观念的变革上帝创世物种进化政治半殖民地社会开始半殖民地社会形成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中华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习俗的变迁如剪发辫、女权等重伦理纲常的旧礼俗社会习俗补充板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外交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体系崩溃传统史学与儒学密不可分传统史学多以儒家纲常伦理褒贬人物尧舜禹汤夏桀商纣PK“其所谓史者,不过撮录国数千年之故实,以之应用于劝善惩恶之教育”,使后来者“读之而得模拟先哲之真似而已。”——《史学概论序论》汪荣宝(1878-1933)显然在这一话语体系下历史的变化进程是不被重视的,修史者关心的是怎样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阐扬那似乎永恒不易的纲常名教。——(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梁启超与“新史学”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传统史学也发生了激烈变动,历史学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新史学的宣言书1901年、1902年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提出一种迥异传统史学的崭新历史观念,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激烈的批评《孟子·尽心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历史循环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者也”新史学理念意味着通过对历史的彻底厘清,可以找出今日中国落后的病根。史界革命不起吾国遂不可救——梁启超材料一:盖从来作史,皆为朝廷上之君臣而作,曾无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史之精神为何?曰理想是已。…作史者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困,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今中国之史俱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何以生,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材料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梁启超《新史学》历史进化论传统史学的特点1、历史观念:复古、循环、儒家伦理纲常2、历史重心:皇族、王朝、英雄人物3、研究内容、治史目的:政治、军事、外交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近代新史学特点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中国自古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探究中国未来发展道路4、研究方法:史料考证、重在叙史5、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借鉴其他学科不多实事求是、疑中求信、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借鉴其他学科补充板书体例特点史书史学家以年代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中心历史编年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历史传记体《史记》司马迁历史叙述体《历史》希罗多德知识巩固: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A.实地调查B.文献查阅C.道听途说D.考古发掘2、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A.搜罗天下异闻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C.成一家之言D.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原因3、中国古代的史书编撰体例呈多样化,出现比较早的的是以年代为中心的体例。其中有一部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1300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以年代为中心的史著巅峰之作,它是()A.《春秋》B.《史记》C.《史通》D.《资治通鉴》4、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系和选材原则的是()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5、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提出史家“三长”说。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这主要反映了他的()A.史德B.史才C.史学D.史识6、史家不离事而言,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A.事件发生的时地B.事件的前因后果C.事件的历史意义D.事件的是非评价7、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编年体史书的特征是()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一、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史学之父”)1、时代背景个人经历:①自幼受到史官父亲的教育,师从董仲舒(汉儒大家)②周游南北各地,考察社会风俗,寻访历史古迹——取材丰富③受命继任太史令,得以饱览宫廷藏书。2、取材标准与治史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地位与体裁: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本纪、世家、列传、表、书3、内容:完整地叙述了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当朝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4、治史精神与方法:实地考察,据事直书,刚正不阿5、特点: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生动,言语简练6、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二、司马光(北宋——时代特征)与《资治通鉴》1、治史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帝王提供服务)2、取材标准:“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即以政治、军事史为主,关乎朝代兴亡的内容以供帝王借鉴)3、地位与体裁: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千古传诵的文史名篇4、内容: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5、治史精神与方法:史料征引广博,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