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二)别集:相对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三)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四)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刻”“汇抄”“全书”等。(五)工具书1、书目:著录文献的自然状况,包括书名、作者、篇数、卷数、版本、内容提要、类别等的主要工具书。2、索引:又称“通检”“引得”,将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事项(可以是人名、地名、词语、概念、或其他事项)按照一定方式有序编排起来,以供检索的工具书。3、类书: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四部书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而其中十之七八己经散逸,这就使本书显得尤为珍贵,被称作辑佚工作的宝山。《册府元龟》取材以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不及其余;专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迹,尤重唐、五代。全书分帝王、将帅、学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门,共1104门。每部前有“总序”、门前有“小序”,属概述性质,对于了解有关内容有所帮助。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的类书。“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五、古典文献的目录(一)目录的概念:目——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叙录(书录或序录),对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的内容所做的提要(二)一书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也有只有篇名没有叙录的)。(三)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又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四)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随着汉代重视文献与文化的发展,散失文献得以集聚收藏,整理工作也应运而生。汉初即有张良、韩信等序次兵法,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成帝时,又广搜遗书,并名学者刘向遍校群书,编写篇次,撰写撮述全书大意之叙录,汇成《别录》。刘向开创了叙录体目录的范例。叙录现存《战国策叙录》、《晏子叙录》等八篇。哀帝时,刘歆又在其父基础上,“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虽不存,但主要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七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五)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1、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叙录起源于刘向,其整理群书,所作《别录》,今存《战国策叙录》等数篇。(六)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1、“六分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七略》含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辑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不是图书分类,实际为“六略”(即“六分法”)。2、经史子集四部概述经部著录儒家经典与后儒解经之著作,以及与学习经书有关的读物如“小学”之类。史部著录历史类书籍。子部著录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包括的先秦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的诸子著作为主。再合并“兵书”、“数术”、“方技”三大类,唐以后又增释家、道书(神仙家)、艺术、类书、谱录等类,使子部内容庞杂,包罗哲学、军事、农业、医药、天文、数学、艺术、手工、饮食、动植物及阴阳五行、风水占卜和类书等各方面著述。其小说类还包括小说一类文学作品。集部以《汉志·诗赋略》为基础不断扩展而来。经史子集四部中,经部为与经学有关之著作,史部专科性较强,集部特点也较明显,而子部相对庞杂,凡难以归入其他三部者,全部归入子部。(七)古代目录书的类别1、国家图书目录(官修目录)清《四库全书总目》清《天禄琳琅书目》2、史志目录(附国史艺文志、补史志)3、私家目录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4、丛书目录5、其他目录(八)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1、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2、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3、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六、古典文献的版本(一)版本的源流及名称1、版本的定义版本,严格意义是版刻(雕版)印书出现以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最初印版为木板雕刻而成,故又名“板本”。而“版(板)”和“本”很早就作为书籍文献的名称在使用,因此,广义版本又指一切形式的书本。狭义版本学:把研究范围局限在刻本,甚至局限在宋元旧本(二)版本的类别1、写本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均为手写本。2、刻本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刻本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3、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善本的范围,《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列有九条:(一)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含残本与零页)。(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含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零页),不含印版模糊、流传尚多者。(三)清乾隆以前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四)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之稿本,以及流传很少之刻本、抄本。(五)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六)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七)印刷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的刻本。(八)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行的图书。(九)明代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者。从阅读角度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孤本指现存唯一版本。学术意义上的善本:精注精校、不讹不缺。(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经常表现为后出转精)(三)纸书的装式(掌握名称和特点,看书P112~120)1、卷轴装2、旋风装3、梵夹装4、经折装5、蝴蝶装6、包背装7、线装(四)版本的鉴别与选择(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看书吧!P120~P134)1、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1)验牌记2)考刻工3)看版式4)查讳字文献避讳常有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5)看字体6)看纸墨7)看装帧8)审书名2、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1)读序跋2)审内容3、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1)读题识2)审藏印3)查著录七、古代文献的校勘(一)校勘的任务——去伪取真,或曰复原求真(二)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1、讹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错误类型:字形致误、语音致误、文义致误2、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错误类型:脱简、抄脱、删脱、节录3、衍原稿所无而传抄与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文。错误类型:衍字、衍句4、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错误类型:倒字、倒句、错简、篇章颠倒5、多重错误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三)校勘的主要方法1、对校法及其优劣。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对校法优点在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其发现和改正的错误,均有版本上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武断、妄改原文的弊病;而且若将所有异文汇编成校勘记,则无异于汇聚了多种版本。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即是此种著作。对校的第一步是广搜异本,以便对照和选择。在各种版本的基础上进行鉴定,确定底本,并按照各本的校勘价值分他本为主校本、辅校本、参校本等。底本选择为校勘之起点。其选择标准,张之洞归纳为三:一曰旧本,二曰足本,三曰精本(善本)。其余参校本的选择亦可仿此。2、本校法及其优劣。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一书内容前后相联,语言风格往往一致,故可据此而进行校勘。但有的古籍非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