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09年5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2008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5.7%,城镇人口已达6.07亿。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民进入城镇。•预计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47%,2020年达到56%-58%。1.1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时期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1978-2007)010203040506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中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背景和意义1.2自然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建设占用耕地平均每年达300万亩,2007年,人均耕地面积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2020年,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2亩以下,威胁中国粮食战略安全;•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114个城市严重缺水;•人均石油、天然气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3生态环境问题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构成威胁•2007年,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监测城市中,5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三类及劣三类大气环境质量条件下;•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60亿吨,占地30多万亩,近年来平均以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水环境虽局部好转,但总体上存在污染加重的趋势,水域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水域。(1)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逐渐下降•城镇化和机动化重合发展促使城市蔓延威胁到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其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要消耗耕地5.08万亩,目前已陷入用地紧张、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的境地。1.4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1990、1995和2002年珠三角的建设用地扩张态势•2006年,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的能源消费量占中国总能耗的55.48%,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总排放量的54.84%•中国建筑耗能占社会商品能源总消费量的25%左右,昀终可能达到35%。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在城镇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将直接消耗中国总能耗的30%。•中国机动车燃油需求量已接近总油耗量的1/3,成为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1.5能源生产和保障系统面临巨大压力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趋势图城镇化与机动化相伴随,极易形成美国式的过度郊区化,而后者的发展模式使城市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产生了80%的有害物质,并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各国能源消耗比较•我国人均能耗较少,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已引起全球关注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迫使我们反思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急需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在国内外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生态城不仅符合国际低碳生态的发展趋势和《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也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促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亚欧生态城网络”的倡议,这一倡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亚欧成员国(地区)生态城发展的能力,促进生态城理念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二)低碳生态城的类型和中国的初步实践(a)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城市不仅是生产、消费的场所,而是现代技术创新萌发、集合、应用的主要场所。城市不仅仅是创造着各种灾难,更重要的是城市始终是应对这些“灾害”的主战场。创新城市的结构和成长机理,不仅能拯救城市本身,也许整个地球。2.1低碳生态城的主要类型•诺曼·福斯特设计,为期8年建设期;•零碳、零排放的高端目标;•耗资220亿美元,5万人口,1500个商铺;•建筑物覆盖太阳能薄膜电池,无人驾驭电动车,太阳能空调……•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集合性”创新平台:•该类生态城具不可复制、不可推广性。阿布扎布“零排放”生态城,Masdar计划组成部分(b)适用宜居型生态城市人类不仅需要乌托邦式的梦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多样化、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城市的拯救不能只仅仅寄托于未来的技术,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可用来“战斗的武器”。中新、中英、中意……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图•人口规模30万,建成期8-10年;•以适用技术为技术主体,太阳能电池与建筑一体化,水循环利用,风力和生物质发电……•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达100%);•服务业为城市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以TOD主导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可复制、可持续、可改进为目标主体。(c)逐步演进型生态城市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等各种元素在有限地理空间相互交织的网络系统,是具有自组织、自动演进的复杂有机体;生态城战略能促使这些“古老的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已具有良好基础,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的城市;•产业转型同步进行,正步入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市领导和市民群众有较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化改造目标、措施扎实;•及时安排建设生态城项目能有效应对面临的污染、缺水、耗能、地质灾害等问题。(d)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把握重建机遇,“危机”意味着危难本身也是机遇。生态化重建规划能促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因遁守旧的思路会丧失重大机遇。•城市规模以中小型为主,2-10万人,与自然环境融合较好;汶川、青川县城震后航射影像图•目前中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城、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到低碳生态城实践中。•2007年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定;•《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自2007年11月开始启动,首期建设于2008年9月动工;•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宗旨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谐社区、科学管理的新理念,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构建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互惠共生的有机整体,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范例。2.2天津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体现复合生态原则‐以“经济蓬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作为4个分目标,提出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节约与重复利用、社会和谐、绿色消费和低碳排放等方面的26项指标。•“产业选择”体现经济生态原则‐围绕“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减排、节约替代、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生态环保教育产业,增强创新能力。•“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现生态容量原则‐基于环境和土地承载力分析,结合紧凑城市、宜居城市、职住平衡等理念,规划确定生态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60平方米,大大低于一般城市的指标。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从指标体系、产业选择、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格局优化、绿色交通、水资源和能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优化绿色生态格局‐基于区域生态网络,形成“生态核”-“生态链”-“生态廊”依次向江海“基质”衔接过渡的放射型生态格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的“绿色交通”模式‐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尽可能地实现职住平衡,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采用“生态社区”布局模式,植入机非分离、P&R模式、TOD模式等理念。•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和能源‐以节水为核心,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利用人工湿地等修复水环境;‐主要策略包括降低能源消耗、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高品质能源的使用等。2.3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唐山市从2007年1月开始着手启动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规划设计工作,并昀终确定了生态城选址,2009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规划生态城近期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充分借鉴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经验,遵循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发展的理念,在荒滩上探索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曹妃甸生态城主要从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索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新途径,并致力于生态城完善指标体系的建立。•创新使用多种评估工具‐制定400多项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指标,包含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4方面;‐以生态足迹(Eco-Footprint)评估研究方案的资源利用效率。规划生态足迹为2.6gHa/人,低于常规一般大城市市区的生态足迹(5.8gHa/人);‐以综合资源管理模拟资源投入/产出,定量分析评估方案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基于“零排放城镇”理念的生态功能区‐与荷兰、意大利、德国等合作试点建设内循环、零排放、自供给的生态庄园,现代化种植的有机粮食和蔬菜;‐启动新能源项目,大力发展风电,规划到2010年将初具雏形。生态城规划创新使用多种评估工具,并从零排放城镇、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发新能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理念探寻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绿色交通‐规划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水上出租车为主要出行方式;‐以开放式社区方式昀大限度缩短交通距离,从而减少交通排放。据测算,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绿色建筑‐建筑物将采用环保节能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既是天然隔热层,又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一期建设区域可实现城市节能66%,每年又减少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热能和电能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装置尽可能减少对大气的影响,不产生CO2;‐风力发电机组将成为环渤海昀大的风力发电“产地”之一;•回收利用废弃物‐规划100%废弃物回收和5000吨/年的垃圾填埋量。(三)中国低碳生态城发展的总体思路3.1生态城规划与国家“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基础,分步骤、分阶段、重点突出地开展以城市为单位的“碳减排”与“碳补偿”行动,短期内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中长期力争实现保持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将低碳目标与生态城建设相结合,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低碳生态城建设,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与升级,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健全低碳生态城建设管理体系;3.2分类型、分地区建立低碳生态城分级动态评价体系,引导城市创新•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过程型、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竞争。•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适应能力,达成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并无成功先例可援,必须本着“干中学”的模式注重“从下而上”的创新途径。3.3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东方民族独有的“背景观野”有利于推行生态城发展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敬天、顺天、法天、同天的原始生态意识•上万年的农耕文化造就各民族进行过大量天人同物、天人相付、天人一体、天人同性的原始生态文明的实践•各种与地方气候相适应的传统建筑与构筑物为“中国特色生态城”奠定了基础•师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园林为生态城也创造了条件293.4生态城必须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应当是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的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3.5低碳生态城应当是建设成本可承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城市。通过这类“先锋”城市的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四)低碳生态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