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cp3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及其争论主要内容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一、何谓范式1、定义范式(Paradigm),又译为规范,是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22-)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证的。范式是指从事某一科学或学科的研究者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所共同持有并遵奉的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和理念,以及共同的自然观及其形而上假定。2、范式的向度在本体论方面,范式所讨论的是“真实性”的问题即现实世界的形态和本质为何,事物究竟为何以及事物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在认识论的向度上,范式所探究的是作为研究主体的知者与作为研究对象的被知者的关系问题;在方法论的向度上,范式所意欲解决的是知者在研究和理解被知者时所采用的基本的处理方法及其依据的问题。范式向度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这三个向度的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本体论的看法将会形成特定的认识论主张,二者的联系又会导致特定的方法论意见。本体论Ontology认识论Epistemology方法论Methodology什么是要知道的?我们能够或希望知道此物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关于此物的知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直接依赖3、比较政治学范式的层次元理论层次Meta-paradigm社会科学统摄层次Sociologicalparadigm学科统摄层次Constructparadigm元理论层次社会科学统摄层次学科统摄层次主流/实证主义非主流/后实证主义非主流/批判理论非主流/建构主义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斯·韦伯:人的行动理论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激进主义范式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4.比较政治学范式的类型二、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1、创立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他明确地将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并将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对立起来,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以科学方法取而代之。科学研究的惟一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认识的途径和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主张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学主义”原则和标准衡量知识增长。2、为何为主流范式与理性主义高扬的局面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并且成为这一理性主义的组成部分。使得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统治下独立出来,奠定了其飞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使社会科学开始走向精确科学化的道路。实证主义哲学家马赫等人进行的精致化和系统化工作。上述情况使得实证主义长期以来始终成为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所依赖的“元范式”层次上的理论基础。3、主张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从而可以被人客观地加以认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知者与被知者、事实与价值是二元分离的,认识过程就是“由此及被”的发展过程。科学研究,就是指研究者针对研究对象而从事先设定的一些因果变量出发,通过一套事先经过测量的研究工具以及固定的研究程序,进而找到所研究问题的答案这样一种发展过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实验的、受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对事物可以量化的各种变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测度、统计和相关分析。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有可以再现的可重复性特点,即其真实性可以通过对研究所得的效度、信度和推广度进行检测而获得。社会科学虽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但原则是相通的。三、非主流范式1.后实证主义是由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认识所穷尽。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一种表象,因此,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真实。两种类型唯物的后实证主义主张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的意识而有所改变,只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不可能完全认识其真实,由此而进一步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唯心的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事实,特别是在被研究者的意义上所建构的事实,客观地存在于被研究者那里。由此而主张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实之物,即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2、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上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在认识沦上却特别强调所谓的现实实际上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形塑而成的。研究者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被研究者。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超越被研究者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唤醒他们在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意识,逐步解除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冲突和挣扎的偏见,提出新的问题及其观察问题的视角。校验研究质量的标准既不是证实,也不是证伪,而是消除人们的无知和误解的能力3、建构主义以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为代表。在本体论上,建构主义认为,所谓“事实”都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景、个人经验之不同而不同,因此,用此种方式建构起来的事实无所谓真实与否的问题。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是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成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在理解层面所达到的共同建构或调解。理解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不同主体间“视域的融合”。意义并不是客观存在于被研究对象那里,而是存在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之中。“一切认识只有作为再认识才可称为认识”。每一次理解和解释都是对原有诠释的再诠释,从而形成了一个选择的螺旋,可以永无止境地诠释下去。研究者所要研究的不是设法进入被研究者的头脑,而是通过反思“客观地”审视、理解和再审视互为主体的“主观”。本体与认识、主观与客观、知者和被知者、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研究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客观现实,也不是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理解和建构,即在人我之间、外在与自我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建构起理解的桥梁。通过对这些主体之间互动的理解,人类将扩大自身描述和解释事物的认知结构和话语。四、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1、范式间的争论实证主义Positivism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本体论朴素的现实主义: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认识的批判的现实主义:现实也许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部分地被认识历史现实主义:现实是历史性演变而来的相对主义:现实是人们所建构的认识论二元论/客观主义:研究结果是客观真理修正的二元论/客观主义:研究结果也许是客观真理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研究结果受价值制约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不存在任何客观真理,研究结果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方法论实验主义/操纵的方法论:假设证实,量化分析优先修正的实验主义/操纵的方法论:假设证伪,多元方法对话/辨证的方法论阐释的/辩证的方法论研究目的发现真理,认识客观现实寻找可能存在的现实,使认识不断逼近现实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互动中获得“解放”沟通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评价标准效度、信度、推广度逼真性、可靠性、彻底性、整体性、可理解性批判性、开放性解释力度、信息丰富性、复杂精巧性分析例证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国家利益客观存在,科学认识,上通下达只能间接地认知,只能部分地把握历史演变而来,统治者与大众的矛盾产物在国家间的互动中共同建构国际关系客观存在,科学衡量,全面认知信息的不对称,只能感知部分真象偏见和误解不可避免互动关系中的认知阶级分野客观存在,客观标准相对认知,标准多元历史形构和固化,意识形态的束缚在群体间的互动中建构2、范式间争论的启示•不同的研究者为何会在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时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策略,并形成不同的研究结论;也揭示了研究者为何会在进入研究现场或研究课题之前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具备了某种思维框架;而这种思维框架从一开始多少就限定了研究的方向乃至研究成果的取得。这种“先验性”是由研究者主动或被动地习得的。被动性的习得,是指研究者在其成为研究者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科学教育的结果;主动性的习得,是指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对已经习得的东西产生怀疑,进而从其他地方发现并移植新的、不同于己习得的东西。特定的范式具有独特的启发作用,可以引导研究者用特定的方法和视角去关注、研究、理解和解释特定的研究对象,但同时,特定的范式也具有独特的遮蔽作用,能够引导研究者拒斥特定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而对某些特定的研究对象持忽略、漠视、不解和误解的态度和做法。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一、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理论具有明确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观念的形态摹写并刻画了人类社会的系统构造及其整体发展现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对社会变革及其动力机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和系统科学主要地体现为这一体系所包含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基本理论,所展示的理论预设、逻辑思路、研究问题的方法、视角和进路,实际上对包括比较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几乎所有方面都给出了科学的回答,同时也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不同学术流派和思潮给出了自己的评判。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较之于马克思主义而言,马克斯·韦伯的学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略逊一筹,但亦庞大而深邃,最有名的著作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显著特点是他不是用社会结构的概念建构自己的理论,而是将分析的中心置于人类个体行动者之上,研究个体采取行动的主观目的。首先将人的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目标与手段均源于合理选择的工具理性行为、手段服从于目标的价值理性行为、行为者之情感主宰的情感行为和受传统思维方式引导的传统行为。在这种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展开了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韦伯强调认识社会的基本特征应当从认识人类行动特征的转变入手,而基本的分析单位就是具体的行动者。揭示社会行动的意义及其约束条件。社会行动的意义在于个人以其他人的行动为基本取向因而具有交互往复的特征;社会行动的约束则源于由风俗习惯、道德和法规等构成的社会法理性秩序的规范和调节作用;对三个社会秩序概念中的统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不同动机之上的法理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和个人魅力型统治三个“理想型”的系统分类,它们之间的更替即表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把社会变迁看做是一个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由世袭制度实现了向理性制度的转变,而人类行动本身也出现了从传统性向合理性的转化。对宗教意识对现代理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重视从人的观念变化的角度解释社会变迁及其结果,试图以此说明复杂的社会现实。反对把社会科学变成一种评价即价值判断。三、“二马”之于比较政治学政治取向型范式:相互间的区别与分歧自由-民主主义范式激进主义范式社会合作主义范式国家观在多元结构的社会中,国家混同于一般的政治实体;国家概念已无意义国家仍是政治生活的中心,国家对其他政治实体和社会因素有支配作用国家是重要的,国家与其他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着社会生活政治过程各种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元竞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敌对,不同的阶级和阶层间为争夺政治权力而斗争专业垄断型组织寡头之间的合作及其与国家的合作,利益集团与中立的国家为维持发展而妥协和合作政治斗争内容竞争抗争妥协政治斗争形式政治行为体之间的讨价还价阶级内部的团结与阶级之间不可调和冲突集团领袖和国家官员之间的计划安排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二、激进主义范式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1、何谓多元主义范式伊斯顿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