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论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不合理的装卸搬运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商品装卸搬运不合理的表现形式(1)过多的装卸搬运次数(2)过大的包装装卸搬运(3)无效物质的装卸搬运一、防止无效装卸(无效装卸含义是消耗于有用货物必要装卸劳动之外的多余劳动。一般装卸操作中,无效装卸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过多的装卸次数物流过程中,货损发生的主要环节是装卸环节。而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装卸作业又是反复进行的。从发生的频数来讲,超过任何其它活动,所以过多的装卸次数必然导致损失的增加。从发生的费用来看,一次装卸的费用相当于几十公里的运输费用,因此,每增加一次装卸,费用就会有较大比例的增加。此外,装卸又会大大阻缓整个物流的速度,装卸又是降低物流速度的重要因素。(二)过大的包装装卸包装过大、过重,在装卸时实际上反复在包装上消耗较大的劳动,这一消耗不是必须的,因而形成无效劳动。(三)无效物质的装卸进入物流过程的货物,有时混杂着没有使用价值或对用户来讲使用价值不符的各种掺杂物,如煤炭中的矸石、矿石中的表面水分、石灰中的未烧熟石灰及过烧石灰等。在反复装卸时,实际对这些无效物质反复消耗劳动,因而形成无效装卸。由此可见,装卸搬运如能防止上述无效装卸,则大大节约装卸劳动,使装卸合理化。二、充分利用重力和消除重力影响,进行少消耗的装卸;在装卸时考虑重力因素,可以利用货物本身的重量,进行有一定落差的装卸,以减少或根本不消耗装卸的动力,这是合理化装卸的重要方式。例如,从卡车、铁路货车卸物时,利用卡车与地面或小搬运车之间的高度差,使用溜槽、溜板之类的简单工具,可以依靠货物本身重量,从高处自动滑到低处,这就勿需消耗动力。如果采用吊车、叉车将货物从高处卸到低处其动力消耗虽比从低处装到高处小,但是仍需消耗动力,两者比较,利用重力进行无动力消耗的装卸显然是合理的。在装卸时尽量消除或削弱重力的影响,也会求得减轻体力劳动及其它劳动消耗的合理性。例如在进行两种运输工具的换装时,可以采取落地装卸方式,即将货物从甲工具卸下并放到地上,一定时间之后,或搬运一定距离之后再从地上装到乙工具之上,这样起码在“装”时,要将货物举高,这就必须消耗改变位能的动力。如果进行适当安排,将甲、乙两工具进行靠接,从而使货物平移,从甲工具转移到乙工具上,这就能有效消除重力影响,实现合理化。在人力装卸时,一装一卸是爆发力,而搬运一段距离,这种负重行走,要持续抵抗重力的影响,同时还要行进,因而体力消耗很大,是出现疲劳的环节。所以,人力装卸时如果能配合简单机具,做到“持物不步行”,则可以大大减轻劳动量,做到合理化。三、充分利用机械,实现规模装卸;规模效益早已是大家所接受的,在装卸时也存在规模效益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次装卸量或连续装卸量要达到充分发挥机械最优效率的水准。为了更多降低单位装卸工作量的成本,对装卸机械来讲。也有规模问题,装卸机械的能力达到一定规模,才会有最优效果。追求规模效益的方法,主在是通过各种集装实现间断装卸时一次操作的最合理装卸量,从而使单位装卸成本降低,也通过散装实现连续装卸的规模效益。四、提高物的装卸搬运活性;装卸搬运活性的含义是,从物的静止状态转变为装卸搬运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如果很容易转变为下一步的装卸搬运而不需过多做装卸搬运前的准备工作,则活性就高;如果难于转变为下一步的装卸搬运,则活性低。为了对活性有所区别,并能有计划地提出活性要求。使每一步装卸搬运都能按一定活性要求进行操作,对于不同放置状态的货物做了不同的活性规定,这就是“活性指数”,分为0—4共5个等级。散乱堆放在地面上的货物,进行下一步装卸必须要进行包装或打捆,或者只能一件件操作处置,因而不能立即实现装卸或装卸速度很慢,这种全无预先处置的散堆状态,定为“0”级活性;将货物包装好或捆扎好,然后放置于地面,在下一步装卸时可直接对整体货载进行操作,因而活性有所提高,但操作时需支起、穿绳、挂索,或支垫入叉,因而装卸搬运前预操作要占用时间。不能取得很快的装卸搬运速度,活性仍然不高,定为“1”级活性;将货物形成集装箱或托盘的集装状态,或对已组合成捆、堆或捆扎好的货物,进行预垫或预挂,装卸机具能立刻起吊或入叉,活性有所提高,定为“2”级活性;将货物预置在搬运车、台车或其它可移动挂车上,动力车辆能随时将车、货拖走,这种活性更高,定为“3”级;如果货物就预置在动力车辆或传送带上,即刻进入运动状态,而不需做任何预先准备,活性最高,定为“4”级。五、提高物的运输活性;装卸搬运操作有时是直接为运输服务,下一步直接转入运输状态,因而只有进行合理的装卸操作,将货物预置成容易转入运输的状态,装卸搬运才称得上合理。对这种活性的质量用货物的运输活性指数表示。很明显,运输活性越高,货物越容易进入运输状态,可能带来直接缩短运输时间的效果。六、选择最好搬运方式或节省体力消耗;在物流领域,即使是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也仍然避免不了要有人力搬运的配合,因此,人力搬运合理化问题也是很重要的。2.为什么商品装卸搬运不能实现新的价值效用,但他仍在物流系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装卸活动本身并不产生效用和价值,但是,由于装卸搬运是劳动力借助于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活动。为了进行此项活动,必须配备足够的装卸搬运人员和装卸搬运设备。因此物流成本中装卸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以我国为例,铁路运输的始发和到达的装卸作业费大致占运费的20%左右,船运占40%左右。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是发生频率最高的物流作业,当运输或存储等作业发生的时候,装卸搬运这项作业就会发生。他的质量好坏严重影响物流成本的高低。而且,在装卸搬运过程中,还可能因为意外造成商品损坏,必然会影响到商品的包装成本。如果因为装卸搬运的原因使得企业不能如期向顾客提交商品,那么将大大的影响企业的形象,对于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因此,尽管装卸搬运本身不能产生新的效用和价值,但是作为物流整个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他的重要性还是不容忽视的。3.试分析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有哪些,如何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1.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流通加工地点设置即布局状况是使整个流通加工是否能有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为衔接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与多样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设置在需求地区,才能实现大批量的干线运输与多品种末端配送的物流优势。2.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对象、流通加工工艺、流通加工技术、流通加工程度等。流通加工方式的确定实际上是与生产加工的合理分工。分工不合理,本来应由生产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流通加工完成,本来应由流通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生产过程去完成,都会成造不合理性。流通加工不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所以,一般而言,假如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产过程延续或轻易解决者都不宜再设置流通加工,尤其不宜与生产过程争夺技术要求较高、效益较高的最终生产环节,更不宜利用一个时期市场的压迫力使生产者变成初级加工或前期加工,而流通企业完成装配或最终形成产品的加工。假如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就会出现与生产夺利的恶果。3.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有的流通加工过于简单,或对生产及消费者作用都不大,甚至有时流通加工的盲目性,同样未能解决品种、规格、质量、包装等问题,相反却实际增加了环节,这也是流通加工不合理的重要形式。4.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流通加工之所以能够有生命力,重要优势之一是有较大的产出投入比,因而有效起着补充完善的作用。假如流通加工成本过高.则不能实现以较低投入实现更高使用价值的目的。除了一些必须的、从政策要求即使亏损也应进行的加工外,都应看成是不合理的。流通加工的合理化:1)加工和配送相结合;将流通加工设置在配送中心。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分货、拣货、配货的环节之一。2)加工和配套相结合;对使用上有联系的用品集合成套地供应给用户使用。3)技工和合理运输相结合;4)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结合;5)加工和节约相结合。6)避免盲目设置流通加工;流通加工不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所以,一般而言,如果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高,可以由生产过程延续或轻易解决的,都不宜再设置流通加工。4.举例说明流通加工的意义,如从事流通加工业务,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一、设置流通加工点的必要性;流通加工是对生产加工的辅助和补充,是否需要这种补充,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厂家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加工程度是否可直接满足用户需要,二是用户对某种产品有没有在流通领域进一步加工的要求。如果生产厂家的产品可以之际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流通加工就没有必要。若生产厂家的产品虽然不能直接进入消费,但用户有自己进行再加工的能力,该流通加工也没有必要。只有当生产厂家的产品不能直接进入消费,用户又没有进一步加工的能力时,流通加工才成为必要。当然,有时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下,为了节约原材料,节能,组织合理运输,设置流通加工也是必要的。二、设置流通加工的经济性;流通加工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加工,再技术上不会存在太大问题,投资建设时要重点考虑的时经济上是否合理。流通加工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加工量的大小,加工设备和生产人员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流通加工任务饱满,生产时续时断,加工能力经常处于闲置状态,就可能出现亏损。所以进行加工量预测时流通加工点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此外,还要分析该流通加工项目的发展前景,如果发展前景良好,近期效益不理想也是可以接受的。三、投资决策和经济效果评价;流通加工项目的投资决策和经济效果评价蛀牙使用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5.结合我国物流企业现状,试述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水平?我国物流企业现状:1.配送中心设施利用率低,发展缓慢。长期以来,我国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发展比较缓慢,尽管近几年也新建了一些较先进的仓储物流设施,但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仓储设施仍较陈旧落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仓库还有较多仍在使用,而且仓储物流设施结构不合理,货场、低档通用库多,适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冷藏、调温等专用库少。2.配送中心总体配送比率较低,采购成本难以降低;从我国现有商业零售企业来看,除了一些中大型、知名的商业企业以外,一般的商业“连锁”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或利用第三方物流中心。这些企业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自己的“连锁”分店,但实际上商店经营的商品并没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这使得部分商业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显得有名无实!而在其他已经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或利用第三方物流中心实现商品配送的商业企业中,配送中心的效用也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这进而影响到了连锁企业综合采购成本优势的发挥,导致配送中心配送的比率非常低,采购成本难以降低。3.物流的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水平低,还表现在物流配送企业的小和散,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在物流配送的各环节上衔接配套差,服务功能不完善,能做到“一站式”服务的企业少。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储运企业中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仍然存在。物流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缺乏覆盖面较广的物流配送服务网络。4.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各种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6.不同企业如何设计物流管理组织结构?阶段一:主要着眼于对最终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的有效管理。这样,总体以操作层面为导向。除了这两项活动的协调外基本没有一体化。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降低单独活动的成本。阶段二:目标在于整合产成品配送以及控制入站运输。其特色为以管理为导向,单个活动被视为整个实体配送流程的一部分。决策反映出某种程度的权衡。例如:运输与仓储、库存与客户服务,并常常与营销及制造方面相协调,明确地将客户服务、订单处理等活动整合在一起,促进了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加强了服务,这一阶段实现了收益增加。阶段三:这一阶段表现了整合总体物流流程的优势,并包括了与实体配送和物料管理相联系的决策制定。总体导向转为物流/营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