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中等生”的认识及转变策略道真自治县忠信小学黄超摘要: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下,学习成绩一直以来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成绩的好坏使得学生分类现象日益突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成了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描述词。但是,“优等生”和“后进生”颇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而占很大比例的“中等生”却一直被忽视。因此本文就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谈谈对“中等生”认识及转变策略,旨在帮助“中等生”走出困境,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提供适当的参考。关键词:中等生;认识;策略在当代学校教育中,有这样的一类学生,他们成绩不上不下,表现平庸,既不会给班级带来多大荣誉,也不会给班级抹黑;他们积极配合班级工作,默默无闻的学习;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往往被老师忽略;渴望家长的理解,但往往因成绩中等被训斥;渴望表现自己,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往往因自己所处的尴尬境地,受束缚甚至被扼制,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等生。因此,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对“中等生”有这样的界定:即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识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更是实现教育教学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1】。在现代教育体系下,人们大多只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将“中等生”定义为平时表现平庸、学习成绩居中,班级中最令老师放心的群体,因而人数在班级和学校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本文就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谈谈对“中等生”认识及转变策略,旨在帮助“中等生”走出困境,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提供适当的参考。一、对“中等生”形成的认识1、教师角度班级乃至学校差不多1/4的学生被老师定义为“优等生”,1/4的为“后进生”,其余均被看做“中等生”,“中等生”是老师“最放心”的群体,班上的荣誉一般由“优等生”来争取一旦涉及有“技术含量的活”,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们,相反,一旦关系到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等为班级抹黑的问题时,,老师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的是“后进生”名单,而对于“中等生”,老师实在无法用班集体事件与他们相联系。此外,不少教师认为“中等生”人数多、面广量大,即使采取措施也难面面俱到,受益于每个人,在盲目的抓升学率、合格率的驱使下,大多教师觉得“优等生”基础好,容易出成效,对“后进生”的教育,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取得微小得进步就能显露出来,唯有中等生,既无利可图也无名可争,故不愿在他们身上多花时间,多费精力,而热衷于搞“抓两头带中间”。因此,“中等生”也就自然的被老师忽略了,致使他们长期滞留于中等地段。2、家长角度一方面,由于家长培养理念的功利性增加,在家长间的相互攀比之下,很多家长一心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上一所国内甚至是国外名牌大学,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考试排名靠前,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们自身的想法。长期在这种“被动力”的压迫下,孩子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处于中等地段停止不前。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自己也比较懒散,一有时间就浸泡在麻将馆或其他娱乐场所,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期待,也无暇顾及,长期不管不问。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也渐渐的失去了斗志,对自己成绩的好坏一点不在乎,成绩也就一直停滞不前。3、中等生自身角度(1)无进取心。很多“中等生”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自认为虽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多多有余,可能由于其“特点得不到认可”,长期不被他人所认识,自己的优点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慢慢地也就自甘堕落、不出头、不招是非,形成一种“舒舒服服当中游”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上也是能偷工俭料就偷工减料,抱着只要老师不批评就算过关的态度,在班级工作方面不愿出头露面,能推就推,既不主动参与其中,也不愿多承担义务。(2)有进取心,但学习方法不当。一些“中等生”学习很用功,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学习,主动参加班级体活动,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比如晚上学到很晚,早上起得很早,一到上课就犯困或是只一味的死记硬背,不断的做题,从不思考、总结,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只是找借口安抚自己,始终怀着坚持就会换来胜利的态度。(3)心理素质低,自我感觉良好有很多的学生平时作业或是测试表现都很优秀,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也很准确,但是当遇到综合性的大型考试,就会失常,有的甚至出现怯场或者短暂失忆。很多人感觉上课听得懂,作业也会,但隔几天就会忘得干干净净。很多问题老师一点就通,不点就找不到突破口,遇到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总觉得课本知识简单,不必看书,一味的做难题攻怪题。二、转变策略中等生人数众多,是班级和学校的主力军。因此,为了帮助中等生走出学习困境,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相应的转变策略。1、改革现行考试和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在现代教育机制下,学生成绩成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要改变“中等生”的尴尬局面,现在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必须改革。应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展的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争培养出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创新的综合性人才。2、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大意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中等生”也一样,他们期待老师鼓励的眼神,赞扬的话,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等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对于缺乏自信心和兴趣的同学,老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帮助其找回缺失的自信心和对事物的兴趣;心理压力重的学生,老师要表示理解,并给予正确的疏导,帮助减轻其心理负担,轻松的学习;对于自甘堕落,只求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学生,老师必须采取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写日记、总结、《错题集》等方式督促并要求家长一起进行监督……总之“教师应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3、家长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中等生”的问题。一方面,家长不应盲目的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中等这的问题,中等并不等于全部,只是成绩这一单方面。群体中人的智力状况是呈正态分布的,智力超群的和智力低下的不会超过5%,在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情况下,占大多数的肯定是“中等生”【2】。也就是说,无论学校多好、教师多优秀、学生多努力,一个班总有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家长不能因成绩孩子不好就否定了他的全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孩子处于中等的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孩子进步。比如,孩子偏科严重,家长应找出偏科的症结,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孩子本身造成的,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是给他的压力太大还是没有考虑到他自身的想法,一味的提要求造成的……另一方面,家长应将孩子的健康快乐放在首位,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家长对孩子的愿望无非是希望他能够成长顺利,以后过得幸福,而所有的研究表明,幸福与学历职业和地位没有太大的关系,却与情感、智慧和心理素质密不可分。因此,作为家长,一定不要为了一个并不重要的头衔而剥夺了孩子应有的一切。4、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心理障碍,做学习的主人。对于“中等生”自身而言,首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找准自己的位置,虽然自己长期被忽视,但不能失去信心,要善于找出自己处于中等的原因,是自己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克服、改正。若是老师或家长的问题及要和他们好好沟通,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如自己努力了,但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是方法的原因还是知识点的掌握度不够,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明确的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若是父母施加压力太大,一定要把自己想法与父母交流,不要只被动的接受,用敷衍的态度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中等生”是一个极易被大家忽视的群体,他们独立承受着很多的压力,也曾努力的改变自己,希望得到欣赏和认可,但由于自己的平凡,最终还是被大家冷落,他们是班级的主力军,是“优等生”的后备队同时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只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才能壮大“优等生”队伍,提高班级的综合实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和学风。关注“中等生”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义务、责任,也是学生自我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体现,对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推动意义。注释【1】朱蓓蕾.给“中等生”一片翱翔的天空.课堂经纬.总第652期【2】黄秀花.浅议“中等生”的转变.广西教育2008.1-2参考文献【1】柯强、曹田,浅谈教师在“中等生”教育中的偏差成因及纠偏方法,辽宁教育,2005,7-8【2】谢觉萍、许康,论如何突破“中等生教育”的灰色状态,中国教育,2007、11【3】张瑞章,中等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方法,教学与管理,2004、2【4】李文松,小仪中等生的发展策略,新课程研究,2009、2(下)总第145期【5】姚早华,关注中等生:班级管理的应有之义,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下)【6】潘凤霞,班主任要学会关注“中等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第37卷,第6期【7】樊文芳,教育呼唤对“中等生”的关注,班级管理,2006、119(总153期)【8】黄秀花,浅议“中等生”的转变,广西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