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摘要: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也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文章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从管理者和研究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有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关键字:研究生创新能力探索引言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1]。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学生[2]。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是人们长期从事实践活动而总结出来的成果,是科学认知的突破,是人类在参与自然斗争、生产活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认知、了解、积累、突破和再突破而形成的。由于创新价值和创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创新的性质归纳如下:(1)创造性。创新的领域或方法是前人科学研究中没有开展和涉及的或创新的成果是前人所没有取得的;(2)否定性。创新的内容和实质是在否定前人理论或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或提出新的且更加合理的理论或技术;(3)继承性。创新的思路或方式是可以建立在前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之上,并结合自身的实验研究而有所突破并且达到新的高度[3]。1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目前我国研究生突出表现为课本知识丰富,但是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不足,模仿成果多,原创创新成果少,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重视知识记忆,缺乏探索精神我国现有的研究生选拔主要通过严格的统一入学考试。这种选拔模式主要测试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突出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导致一批没有创新基础的应试型人才的出现。有人将我国研究生的缺陷概括为:知识多而智慧少,欲望强而能力弱,学历高而境界低[4]。1.2盲目迷信已有知识,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我国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够,其具体的表现是习惯于顺从,习惯于参照书本和文献,肯于探索,求新求变的欲望和动力小,缺乏挑战权威、挑战主流学术观点的勇气,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1.3重文凭,功利思想严重我国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够,还具体表现为读研读博仅仅为了一纸文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企事业单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率还不高,还存在重学生学历和毕业学校名气,轻视学生创新能力。这种现象也从另一方面损害了研究生敢于创新的动力,歪曲学术研究严谨客观求实的本质,使得研究生对学术创新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产生知识无用论这种扭曲认识。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2.1创新教育体系不完善创新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头,没有创新教育的发展,一味的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自“十五”伊始,提出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方针,但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把创新教育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置于人才培训目标的核心地位。由于没有致力于构建高校创新体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科技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中,未能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涉及到各级教育层次,但直接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主体的则是研究生教育。因此,实施知识经济时代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2.2创新观念薄弱原创性研究成果是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而国内的大部分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而很少去开拓创造新的领域,这直接导致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下降。当前国内研究生的创新观念淡薄,不注重对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广大指导教师也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没有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去,以获得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从而实现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累积向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创造力的根本性转变。2.3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学术论文是反映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砝码,也是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在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仍然很大。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诸多教育大国都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重要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的培养。而大多数研究生在读期间能够深入参与的研究项目并不多,自己独立主持课题的机会非常有限,常规的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比例要低很多,这些情况大大限制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3.1观念创新教育思想与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作为教育者,要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为“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把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谐统一起来。在智能观上,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发展观上,要重视非智力(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在人才质量观上,除了教会学生具有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专门技能,更要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要把过去的教育观念转变到创新教育上,加强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不能把“创新教育”过于理想化,它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身有着自己的构建体系,即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知识的积累是基础,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变过程,而创新教育是最终目的,旨在培养研究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多出创新成果。3.2体制创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正是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探索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而言,要想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要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实施科学定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教育,应明确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培养计划中,并建立相应的创新能力评估机制。第二,要在研究生的教学上面作出改革与创新。要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融学科教育和创新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根据科技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以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发、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方法指导、创新精神和意识培养为目标,重新审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现有的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调整、更新。第三,要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其培养质量同样也是教育的生命线。要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监控体系,以便对研究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创新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价,从制度上保证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第四,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应加强突出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强化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存在。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政策、经费支持力度,把我国研究生教育纳入科技创新体系之中,实现教育科技资源共享。3.3环境创新环境作为一个外部因素,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要善于利用和发挥各种有利环境因素的合力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认为,创新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创新环境是实施创新能力无法替代的培养载体,创新环境涵盖了有利于激发、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提升的各种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的因素。这里的环境创新主要从研究生的管理环境、师生关系、科研实践等方面来描述。第一,要改变旧有的那种放任松散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涵盖了对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和学术管理。在生活管理方面,既让研究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又不失加强对研究生日常生活的控制,让研究生不因过分的自由和散漫而影响培养质量;在学术管理方面,要强调诚信的原则,要倡导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厉惩治研究生学术造假行为;要建立学术论文创新评估机制,奖励那些敢于作出创新的人。第二,要建立民主、平等、紧密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创新环境的集中反映。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构筑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新型的交流模式,避免产生学生难以找到导师,导师不能切实指导学生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要求导师要转变职能,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教学、科研的激发者和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能动性,培养创造性。导师要淡化书本权威、经验权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批判,培养学生积极质疑问难、积极思考、交流讨论的习惯。第三,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是科研实践,研究生只有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才能有效地养成和提高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应当充分挖掘、利用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课外发现式的学习,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实证研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使他们在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同时应当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4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自我提高4.1培养锐意进取的心理素质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造潜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这种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在自我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自我培养以下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拿出一个创造者的姿态来,追求远大目标,干开拓创新事业。其次,要有激情。激情是一种巨大的内动力。由于激情的驱使,可以使人变得非常敏捷、非常好奇和特别有毅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再次,要勇于开拓,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敢试敢闯,敢于承担风险。视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想,发人之未明,创人之未造。最后,需要有坚强意志,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勇气,在失败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经受住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折磨,不为金钱名利和安逸生活所颠倒。具备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做出创造性成果。创造性成果都是在良好的心情下产生的。4.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法的锻炼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爱因斯坦曾说:“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大凡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首先是思维方法的胜利,特别是研究复杂问题和前沿问题,那种简单性思维和机械性思维无济于事,需要创造性思维。为了提高技术创4.3敢于选择开拓性的研究课题技术创新的关键是选题,题目选得好,可以捷足先登,后来居上,突破一点,带动全盘。对高技术而言,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技术。只有选择开拓性课题,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发现别人没有涉及而又有重大价值的问题,才能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前几年不少研究生论文选题来自国外文献,凡是国外形成热潮的问题,过两年延迟以后,在国内大学一定会倍加热起来,有些甚至是把国外学者已经得到的研究成果拿过来,作些验证和补充,充其量是锦上添花的题目,而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新的题目不多。还有一些研究生的论文题目是来自指导教师大课题下的小题目,大原则都定好了,创新余地很小,研究生只是做些具体的计算工作。今后的研究生要改变这种现象,不要把“选题要量力而行”绝对化,也不要背论文答辩能否通过的思想包袱,要大胆地寻找具有开拓性的高水平课题,“找问题”比“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