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州长》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内容摘要:《竞选州长》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其幽默的语言真实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发的生活及美国社会问题,深刻的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选举制度。小说中体现的喜剧元素令马克吐温在其它作者中脱颖而出,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小说脱离了依托小说三要素,靠大量的引文推动情节发展,令情节跌宕起伏。本文从小说作者独特的构思出发分析了小说语言中体现的艺术特色。此后,又从英美文学研究角度探讨了《竞选州长》的现实意义及小说展现出的喜剧韵味。关键词:竞选州长艺术特色现实意义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以幽默见长,在幽默中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美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竞选州长》就是马克?吐温的短篇代表作。作品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马克?吐温的写作特色---幽默,而且小说的创作手法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一、《竞选州长》的艺术特色《竞选州长》虽是一篇小说,但作者并没有花笔墨去刻画小说中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独特的构思,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选举。(一)独特的构思在《竞选州长》整篇小说中,作者没有遵循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去刻画写“我”和竞选对手之间的正面、直接的冲突,也没有描写一系列紧张、刺激的竞选活动。但是,我们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的竞选的激烈、不公平和竞选对手之间的火药味。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特构思。作者在小说中引用于大量的报纸和信件内容以及剖析“我”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全文由新闻消息及信件的摘引与“我”的心理活动、插说辩白的叙述交替组合而成。由先到后,新闻及信件所报道的犯罪事件层出不穷,越来越离谱,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我”被污蔑的罪名也越来越严重,达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首先,文章一开始,就引用祖母的信件,勾画出“我”的人品和两个竞选对手的人品。其次,随着竞选的展开,作者引用报纸对“我”的各种歪曲报道,“我”参与竞选的心理由最初的“暗自得意”而递降竞选中期的到“动摇”,直至最后退出竞选。最后,在文章结束时,作者还是以引文结束,用自己在退出候选人的声明内容结束文章。整篇小说全部内容除“我”的简短心理反应和辩白外,几乎都是摘录新闻消息和信件。小说的情节结构,就有这些新闻消息和信件所组成。小说的冲突,也靠这些引文来推动。从而形成本文奇特的情节结构,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也是后世作家们值得借鉴的。(二)幽默的语言幽默是指某事物所具有的荒谬荒唐的、出人意料的、而就表现方式上又是含蓄或令人回味深长的特征。幽默语言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语言抒发情感、传递信息,以引起听众的快慰和兴趣,从而感化听众、启迪听众的一种艺术手法。中国作家王蒙认为“幽默感是智力上的优越感;幽默的话语能减除痛苦,抵消伤感,缓解紧张,松弛情绪”。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大师,《竞选州长》通篇都使用了幽默语言。下面就运用幽默的不协调理论、充满生活情趣的幽默对《竞选州长》的幽默进行分析。1.幽默的不协调性幽默不协调机制是指,运用幽默的语言,不仅能让人产生一种笑的效果,更主要的是能让人看清隐藏在这笑声背后,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是对人性的反思等等。《竞选州长》的幽默就是如此。作者运用这种不协调机制,让事物呈现出矛盾与冲突,从而凸现出竞选的滑稽、荒诞和可笑之处,起到揭露竞选本质的作用。《竞选州长》中幽默的不协调机制体现在:主观意图与客观结果的不协调、方言理语与语言规则的不协调(1)主观意图与客观结果的不协调在文章开头,“我”面对两个不良竞争对手时,“我”很坦然,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名声好”,“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两个竞争对手过去曾“知道爱护名声的好处”、现在是“将各种无耻罪行视为家常便饭”。“我”想当然地认为选举的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竞选活动的开展,“我”和两个竞选对手的人品发生了转变。臭名昭著的政治流氓耍尽各种手段、用尽各种伎俩,却成了“德高望重”的人;而“我”却“卑鄙”,“下流”,“无恶不作”的人,犯下了一系列臭名昭著的罪行。最后,“我”对于他们的迫害,始终“保持缄默”,认为自己“不够竞选纽约州州长运动所要求的条件”,“降下旗帜投降”,被迫放弃选举;而造谣惑众的两个竞选对手却掌控了竞选,笑到了最后。(2)方言理语与语言规则的不协调当“我”被指控犯伪证罪时,“我”的反应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芭蕉地,就像我不知道什么是袋鼠一样!”读者看到这句话,根本不明白意思。因为,“袋鼠”是一个名词,指的只是一种动物。原来,这里的“袋鼠”并非我们所知的袋鼠,而是美国西部当时流行的一种方言,是“袋鼠法庭”的别称。“袋鼠法庭”指不按正当法律程序审理、专门以伪证定人罪的法庭。这里的“袋鼠”的意思与它的原义毫无联系,产生极度的不协调感。马克?吐温在把方言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其目的是为了借这种方言理语与语言规则的不协调性来达到一种幽默地讽刺。2.充满生活情趣的幽默《竞选州长》中所描绘的选举就好比是一场利用报纸为阵地,利用新闻作武器的战斗。马克?吐温本人曾在哥哥的报社里学过排版、也曾当过新闻记者。可以想象,竞选过程中各政党利用报纸互相诽谤,利用报纸控制选举、利用报纸制造舆论等现象也正是他本人亲身目睹的。作者通篇都是引用报纸引文,展开文章内容,各种冲突、各种矛盾、各种诽谤、各种无奈,都通过报纸呈现,我们看到了作者幽默的笔法,所以他的幽默来源于生活。这是马克?吐温的幽默有别于其他幽默的一个重要因素。二、《竞选州长》的现实意义这里小说的现实意义是指从文艺作品创作角度,即从学术角度谈,笔者不从政治角度谈现实意义,避免会引起争议。(一)马克?吐温的喜剧意识马克?吐温是享誉全球的幽默大师,是美国幽默文坛中的领导者。他继承了美国早期幽默作家的写作特色与技巧,但他远远胜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许多美国幽默作家的水平。他之所以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了他的天才之外,主要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喜剧意识。喜剧意识,就是通过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巧妙地诱人发笑。在马克?吐温看来,幽默作品首要的目标是引发其接受者的笑声,或者至少使他们的面部绽出笑容,让他们在开怀的大笑中得到松弛,在会心的微笑中得到愉悦,在无奈的苦笑中得到解脱。马克?吐温这种自觉、明确的喜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吐温的大部分作品或隐或显地都是围绕着“如何使读者发笑”这个中心问题而设计、构思的。在《竞选州长》中,马克?吐温通篇用了幽默的语言,幽默成了他的独特气质。文章一开始介绍“我”的两个竞选对手时写道,“曾知道爱护名声的好处”,“将各种无耻罪行视为家常便饭”,幽默的语言使读者一开始就开怀大笑。《竞选州长》中从没正面描写过竞选的激烈和不公,而是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描写竞选对手对“我”的污蔑,“我”犯下一系列罪行,从而深刻讽刺了资本社会选举。基于引人发笑这样质朴的意识,马克?吐温创作出了许多富于喜剧色彩的作品。它们在艺术构思方面不乏令人叫绝的成功范例。马克?吐温的幽默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他的幽默不仅是美国的,也是全世界的,这些都源于他的喜剧意识。(二)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在《竞选州长》中,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这种手法使人物刻画更栩栩如生,让读者身临其境。《竞选州长》中的“我”既是作者本人,但又超乎其上。“我”作为候选人,每一次遭遇、每一次内心的纠结都是直接面对读者,使读者对“我”倍感亲切,仿佛确有其事,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文章一开始,“我”的内心反应从“暗自得意”到“提心吊胆”,进而发展到“快要疯了”直至“怀着痛苦的心情”退出竞选,到最后,“我”退出竞选时的内心独白剖析,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心情。同时,“我”又是一个旁观者,对竞选中人物和事件作出自己的评价。马克?吐温采用这种叙述角度有他独到的艺术旨趣。首先,这种叙述使读者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情不自禁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好像亲身经历这一竞选事件,从而产生一种不能自拔的亲切感,故事的真实感自然得到展现。其次,第一人称的叙述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可以展现内心深处真实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认同主人公的感受。如,文中“不能打退堂鼓”、“只好战斗下去”、“我也不知道什么香蕉种植地,正如我不知道什么是袋鼠一样!”、“难道还有比这种控告用心更加险恶的吗?”、“我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得深怀耻辱”等等,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我”的心理感受真实坦露。最后,第一视角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并为作者提供了发表评论的机会。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而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如文中对两个竞选对手的评价,对“我”自己的评价。马克?吐温的很多作品都用了这种叙述手法,后世的作家也深受其影响。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三、小结在《竞选州长》中,马克?吐温运用幽默的语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对比,讽刺了真实的美国社会,颠倒黑白可以栽赃成功,收买暴徒可以横行不法。对于马克?吐温来说,幽默、讽刺不仅是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他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态度。《竞选州长》对后世的作家有深远的影响:马克?吐温的喜剧意识,让我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得到愉悦,在无奈的苦笑中得到解脱;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这种侧重于主观心理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更突出和丰满,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小说独特的构思,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竞选活动。参考文献[1]张婷娜,姜懿.吐温的幽默及技巧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章?S.“民主”“自由”的轮舞曲――简评《竞选州长》的艺术特色[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3]樊兆阳.试析《竞选州长》的情节结构[J].文学教育,2007,(9)。(作者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