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都是跨文化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正在被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吸收。跨文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是20世纪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21世纪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而产生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之一。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于如何对待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看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启发意义。第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于如何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跨文化教育思想极具重要意义。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生活在与他们过去不同的区域文化之中。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区域文化的差异,跨文化教育思想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第四,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加强,因此,跨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关注不同文化、如何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问题,在课程和教学中消除我们习惯使用的、带有文化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内容,以更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共处。因此,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趋势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例如国际旅游、访问、留学、研究、移居等,都具有跨文化教育实践的性质。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了移民潮,具有不同文化的移民移居他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变迁,研究各种文化变化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探究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分不开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并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建议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专题报告。该报告强调,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国际社会倡导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各国儿童尊重自身文化背景,而且也倡导理解其他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已被认为是创建多元化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工具之一。目前,跨文化教育思想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等概念,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和运动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朱永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放到了21世纪,各国也几乎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教育在新世纪的地位与价值,开始研究未来的冲击与本国教育发展趋势,并着手进行全方位的面向2l世纪的教育改革。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丁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以严肃的口吻警告习惯于乐观与陶醉的美国人:“当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的大中小学在过去历史亡取得的成就和为美国及其人民的福利作出的贡献而感到骄傲的同时,我国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受到口益增长的庸庸碌碌的潮流的腐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上一代还难以想像的情况开始出现了──其他国家正在赶超我们教育上的成就。”在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的一份报告中,吏明确地把视野投到了未来:“在今后的15年直到下一个世纪。我们的国家需要懂得如何学习的公民,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我们的国家将依靠有创造性的、能够综合和重新组织信息的公民,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公民。我们的国家需要能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生活中与人共享其知识和学术能力的人。”闩本从1985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以面向21世纪为目标的,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中,就已把新世纪的要求放在重要位置。如报告明确指出;“时代向着21世纪飞奔,向着真正的国际化转化,向着信息为中心的文明社会转化,人类也从‘50岁寿命’转向‘80岁寿命’。21世纪的科学技术文明,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恢复人类社会的文明,教育必须要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在报告的序言部分还提出,为使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获得成功,恳请全体国民能够理解和协助。其他如法国、英国、阿尔及利亚、阿根廷、苏联、贝宁、哥斯达黎加、芬兰、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两哥、巴基斯坦、秘鲁、西班牙、斯里兰卡、多哥、喀麦隆、乌拉圭、南斯拉夫、丹麦、荷兰、罗马尼亚、塞拉利昂、瑞典等国,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未来的教育离不开未来的社会,未来的教育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未来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但它是今天的延伸。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历史早已昭示我们,谁能摸准未来的脉搏,谁就能在未来的社会逐鹿问鼎。那么,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会有什么特点呢?(一)未来社会的发展及其特点1.信息化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继《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之后的第三部名著《权力的转移》中曾揭示了这一基本特点。他认为,正在到来的新世纪,不沦现在看来多么混乱、无序,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的急剧膨胀与迅速传播。印刷出版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潮水般地涌来;电台、电视台,几乎每天24小时地“轰击”着人们的头脑。信息的迅速传播,导致了大国首脑的倒台,甚至政府的更迭。新的科学理沦和技术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昨天还是科幻小说中的题材,今天就已变成了现实。工业、商业、金融业,正日益依赖于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公司间的信息战正愈演愈烈,已变得生死攸关。国家间的争夺也日益从谋取军事强权转向了科技竞赛。谁握有大量知识,淮就能在未来的世纪中获胜。随着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知识与专业技能成了人们就业竞争的焦点。在托夫勒的描述中,知识不仅是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的加速器,而且正日益取代有形物质的地位,成为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信息化的社会,自动化与计算机取代了大批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知识和信息投入生产过程后大大提高了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减少于用于原料、劳动力、没备、库存、运输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信息本身成了一种最重要的资本。随着被托夫勒称为“超级信息符号经济”的发展,现存的经济秩序也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知识密集型行业将取代那些主要依赖于原料和劳动力的制造业的地位而迅速崛起,昔日的工业巨头、金融巨头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权力正从他们手中一点一滴地渗漏出去。仍实行大批量生产的大企业、大公司,现在饱受繁文缛节、低效高耗之苦,代之而起的是那些灵活高效的小公司、家庭公司,权力正在分散化。随着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信息与知识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一场日趋激烈的信息争夺战展开了。过去,情报与反情报战争是国家间的事情;而现在,这种角逐正向一切领域渗透。大大小小的情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获取情报的手段也五花八门。可以说,谁掌握厂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厂支配他人的权力。也正是在上述意义上,信息产业已与高技术产业、金融业一样为国际市场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适应信息化社会是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巾心内容之一。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三次咨询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在以新型信息化社会为主导认真开展教育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手段的潜力,促进向‘开放型学校’转变,形成把各类教育机构连结在一起的教育网,不断加深教育的活力。为此,必须适应各种学习要求,提高学习者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力争建立能灵活利用所有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体系,即‘信息化社会型体系’。”在这方面,应注意研究以下问题:第一,认真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其教育内容和力法;第二,确立教育各领域最适宜的信息媒介教材的研究、开发体制;第三,教师要积极并灵活地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器械及教材,使之能发挥帮助儿童自发进行学习的作用;第四,建立研究信息机械方面存在的弊端的体制。2.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交流的扩大,地球急速缩小,于是有了“地球村”的概念。战后美苏称霸的两极现象随着苏联的解体已经终结,世界正在出现多极化。在军事上,美国的威慑力量也愈来愈小。1990年日本军事费用达40000亿口元,占世界第三位,有可能超越核阶段,发展最新式武器。第二世界有18个国家有了弹道导弹,10余个国家有能力生产化学武器、核武器和生物武器。在经济上,欧共体的外贸额已占全球1/3,在国外投资总额达3500亿美元,其巾46.2%在美国;日本在美投资也达600亿美元,索尼公司花34亿美元买下厂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公司收购了美国洛克菲勒集团的资产,1989年起日本又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外援国;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长。多极化是世界格局的基本走向。与此相适应,各个国家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了。任何一个同家都不能完全被孤立于国际社会而长期生存与发展,经济上的往来愈来愈多地打破国界,各国向国际社会开放,已成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的企业已不是只为本国而生产,而是面向世界并依靠世界进行生产。如英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年销售额高达200亿美元以上,其中95%销往国外,它的高层领导中也有35%是外国人。闩本仅1988年在海外申请的企业法人就达6647家,1989年在欧洲的公司700多家,制造厂411家,雇当地工人75万人。与此相适应,跨国的联合体愈益增多,欧共体、北美集团、以日本为核心的组织松散的东亚集团,已成为90年代三个影响较大的国际经济集团。此外,由不结盟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由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组成的南亚区域合作,由阿拉伯也门、埃及等组成的阿拉伯合作委员会(ACC),以及拉美经济体系,拉美一体化协会、安第斯条约组织、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市场等,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并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在国际化的社会里,许多问题的解决,如战争与和平问颢,地球环境的问题、文化误解与文化摩擦的问题等,已非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能力所能及,而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说,只有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积极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解决地球—卜各种各样的问题作山贡献,参与能保全宇宙船“地球号”十态系统正常运转和使自然、人、机器共同生存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才能使国际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适应国际化社会也是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仍以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为例,1986年4月23日发表的第二次咨询报告巾也十分强调:在考虑面向21世纪的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带来的可能性与问题时,既要求下一代日本人认识较以往更深刻、更广阔的国际社会,即认识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也要求他们具备能充分沟通日本文化与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礼节、对异国文化的理解能力等。而且,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为了使下一代日本人就国际社会中日本文化的历史、传统、个性等,正确认识各种文化所有的特殊性和潜在的共通性,普通性,有必要具备作为一个坚定的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在国语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的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外国教师和留学生问题,教育与研究的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重新认识以往的思想力法和处理方法。”总而言之,未来的国际化社会,不仅要求每一个国家利民族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而且要求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向国际社会开放,把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