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系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药物的分布: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后,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表观分布容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由两个肾的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体积。肾清除率:在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血浆中的药物清除出去的能力。肾脏排泄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经肾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半衰期: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后迅速向全身各部位分布,并在血液、组织与体液之间达到分布动态平衡,即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称之为单室模型。多剂量给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多剂量给药达稳态后,在每个间隔时间内的C-t曲线下面积为一恒定值。将这一面积与间隔时间τ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负荷剂量:一般临床上常采取首次给药剂量加大的方法,实现快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目的,以后药量仅给以维持剂量即可。这种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或首剂量。非线性动力学:有些药物的体内过程,不能用一级速度过程或线性过程表示,存在较明显的非线性过程,体内过程呈现与线性动力学不同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动力学,也称为剂量依赖药物动力学。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有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和绝对生物利用度(Fabs)。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相对量。相对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AUCt∗XrAUCr∗Xt∗100%绝对生物利用度Fabs=AUCt∗XivAUCiv∗Xt∗100%t跟r分别代表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iv表示静脉注射给药,X给药剂量。生物等效性: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1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2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3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4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2.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种类、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3.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机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1.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一)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胞饮与吞噬、胞吐)2.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3.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6.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7.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8.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9.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是油/水分配系数(Ko/w)10.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dCdt=DhS(Cs−C)dCdt为药物的溶出速度,D未溶解药物的扩散系数,S为固体药物的表面积,h为扩散层厚度,Cs为药物在液体介质中的溶解度,C为t时间药物在胃肠液或溶出介质中的浓度。11.漏槽效应:在胃肠道中,溶出的药物不断地透膜吸收入血,形成漏槽状态。12.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1)药物的溶解度;2)粒子大小;3)多晶型;4)溶剂化物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优点:给药方便,多数药物均有较好吸收。缺点:不适合蛋白质、多肽药物吸收,具有首过效应。2.注射给药优点:1)药效迅速,无首过效应,易于控制;2)适用于不宜口服或在胃肠道不稳定的药物;3)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4)局部作用、全身作用、长效作用、肠道疾病。缺点:使用不便,注射疼痛。3.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4.口腔黏膜给药优点:能避开肝首过效应,无胃肠道的降解作用,给药方便,起效迅速,无痛无刺激,患者耐受性好。第四章药物的分布1.影响分布的因素:药物的化学结构、脂溶性、对组织的亲和性、相互作用,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不同组织的生理结构特征等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机体的生理特性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2.血浆中的三种蛋白质: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3.血脑屏障:由单层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存在紧密连接,几乎没有细胞间隙。4.弱碱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5.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①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②药物直接给药③暂时破坏血脑屏障;④利用血脑屏障跨细胞途径⑤通过鼻腔途径给药第五章药物代谢1.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发生改变的过程,又称生物转化。代谢主要在肝中进行,也发生在其他器官,如肠、肾、肺、血液和皮肤等。2.代谢的临床意义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2)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4)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3.代谢酶类型:1)细胞浆可溶部分的酶系:这类酶系包括醇脱氢酶、醛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还原酶等。2)线粒体中的酶系:包括胺氧化酶、脂环族芳香化酶等。3)血浆中酶系:酰胺酶、磷酸酶和胆碱酯酶等。4.代谢部位:1)肝——肝细胞微粒体中有代谢酶;肝脏血流量大,药物大量分布;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2)消化道——胃肠中消化酶、肠道菌丛微生物产生的酶类。3)肺——与药物相关的代谢酶浓度较低4)皮肤——表皮也可进行几种药物代谢反应。5)脑——代谢活性不高,但血脑屏障的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代谢酶活性高。6)鼻粘膜——代谢酶活性低。但挥发性物质进入体内最初的接触部位。7)肾脏——分布着细胞色素P450的单氧化酶和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成酶。5.药物代谢反应:Ⅰ相反应——引入官能团(氧化、还原、水解)大多脂溶性药物代谢后生成极性基团,极性增大,脂溶性降低,利于排泄。Ⅱ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的极性基团;Ⅰ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自身成分结合(Ⅰ相反应生成物可能直接排泄出去,或经结合反应以结合物形式排泄)。㈠葡萄糖醛酸结合。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UDPGA)㈡硫酸结合。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酯(PAPS)㈢氨基酸结合。㈣谷胱甘肽结合。㈤甲基结合。㈥乙酰化反应6.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生理因素:种属、种族差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妊娠、疾病等。2)剂型因素: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药物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酶抑制/诱导作用)。第六章药物排泄1.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肾排泄是许多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2.排泄意义:药物排泄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到药物的药理作用。3.药物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4.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答: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5.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机制:阴离子分泌机制和阳离子分泌机制6.测量肾小球滤过: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单位的变化。7.药物的胆汁排泄过程:药物通过门静脉和肝动脉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代谢后,代谢产物经过胆管排泄入胆汁,经胆汁排入肠道。(转运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8.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1)排泄机制的影响;2)水溶性的影响;3)分子量的影响。9.肠肝循环对药物排泄的影响:肠肝循环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时会出现双峰现象。存在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能停留较长时间。药效、毒性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1.隔室模型:将整个机体按动力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接起来构成的的一种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2.隔室模型的划分药物动力学中隔室模型按照药物分布速率划分,一般可分为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3.一级速率过程特点:①半衰期与剂量无关;②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③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4、零级速率过程:指药物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临床上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率以及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即为零级速率过程。5.零级速率过程特点:1)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2)生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3)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取决于剂量的大小6.非线性速度过程特点:1)AUC与剂量不成正比;2)半衰期与剂量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