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根本上来看,中国一代企业家,主要是享受中国红利成长起来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污染红利,法制不健全红利、城市化红利、宏观调控红利等等的红利营养把很多因素都推高了,浮夸了,胀大了。政策对于第一代民企的发展的作用根本上来看,中国一代企业家,主要是享受中国红利成长起来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污染红利,法制不健全红利、城市化红利、宏观调控红利等等的红利营养把很多因素都推高了,浮夸了,胀大了。这30年大发展,使得很多企业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而不是我本很努力,所以上青天。试问哪个企业是因能力,因创新,因自身管理等内因而获取了成长的,而多少企业的发展里面中国红利外因占的比重可以是次要因素的?一句话,环境使然造就了现在的虚胖,现在和未来要还债。第二代民企需要大突破,但是前景并不是很乐观中国民企发展的新路径第一个新路径:从机会型多元化到战略型多元化。也就是说,在发展方式上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中国民企自发式的发展路径有四步:1,先创业,建立影响力。2,利用影响力,立即多元化。3,多元化尝试一段时间以后,缩核,高质量的多元化,有限多元化。4,有限多元化尝到甜头以后,再广泛多元化。然后周而复始的进行以上动作,完成螺旋上升式的循环。中国民企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多元、缩核不算往复振荡的过程。这里我们要解释中国为什么要多元化。任何一个国家,大宗商品、能源、货币、农产品不能自主,就会造就他们国家的核心通胀率无法控制,而且整个产业链的传导的震荡幅度也会越来越大,无法控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这几个要素的自主性都较差,所以必须要产业链化、多元化。而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利用产业链包围,制造我们国家基础产品的动荡,通过制造动荡来剪我们的羊毛,所以我们就要去动荡化,怎么办?从不小心多元化到看准了,设计了,有目的的战略性多元化是一条必由之路。刚开始多元化是自发的,一定时间后,就必须自觉地去摸索如何战略性,有规律,有预谋,有计划的多元化。第二个新路径:基因重组。经过三十年大发展,被中国的大染钢把我们的习性,思考,行为,道德彻底染脏染坏了。机会主义,钻营,利用政商关系发展,赚灰色钱,跟风,玩概念。都是我们制造业的积累出的基因。基因再不更换,不优化,重组,再造,就会感染到产品,服务,每个人的思考,感染到企业骨子里,终至病入膏肓。基因要怎么换,从企业家换起,从理念换起。一个小小的日本,产生了松下幸之助、大前研一,稻盛和夫等等这么多的一流企业思想家,而中国所有的管理思想,经营哲学的缔造,都凝结在张瑞敏,任正非等少数人肩膀上,其余人主要负责赚钱。但中国商业领袖对产业的引领,对发展新格局的思考,对经营哲学的提炼,对新革命新浪潮的揭示,比起其他国家的商业领袖,其格局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其差距正如中美科技差距一般大,甚至更大。当下企业家再进行哲学性的思考,居然成了一种耻辱,权谋学、帝王学,国学,御人术大行其道,新的系统观、发展观,难觅踪影。试问谁会去关心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认知科学,基因科学的探索,虽然这四极构成了世界未来发展最大变数。第三个新路径,改变路径依赖。不要因事实而形成战略,要因设计而形成战略,不要接受命运的奴役。必须看破西方公司打造在我们山上的三座大山和产业枷锁。西方公司透过层层的产业链控制和多个产业链之间的互锁,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经济的制衡、搜刮、压制、遏制之势。很难用简单手法去打破,必须调整和形成新的路径。突破之道就是这三条新路径。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大规模进入突破的行列,互促互竞,使得突破和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犯错、买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旦犯错,死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淘汰,净化的速度会加快,它是一种遴选机制,它会把真正的好企业家选举出来,这是一场浩大的用脚投票的过程。但这种现象似乎很悲观。悲观的背后实际是我们的企业家群体很大,所以悲观作为一个筛子,会把若干真正合乎于上帝之选的人筛选出来。让他们来引领新路径的突破,引领新优势的打造。这将会为中国民企界带来不仅仅是一次阵痛,而是痛苦的休克式涅磐重生,这个周期应该和这一波的中国后黄金时代,大致同步,差不多五到十年左右。虽然第二代接班人,他们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洗礼,但是客观上来说,太多第二代接班人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大约还是靠新一代创业家更牢靠。讲群体的话,创业性企业家仍然会是主流,不要把富二代或者接班二代,当作未来民企振兴的主流,除非他们的认真和投入超过他们所负的责任,企业规模和影响范围。他们如果本着基因再造,破坏式创新来接班,是可以的,但是有没有勇气,能力,系统观,窥不窥得透企业这套系统的真谛很不好说。因为他们不是草根出身,不是从基层做起,对企业这个系统的最底层的力量是没有掌握的,企业运营的原代码是没有掌握的,所以很难玩转这套游戏。同时他们理解不了,穿透不了企业这个系统的特性和规律,不能产生类似无他,唯技熟耳般的穿透力。一代企业家厉害就在于企业这个系统他是从底层玩起来的,由此产生一种二代难以掌握的通透感。透是透明,系统掌握、把握,到位,深入骨髓,这才能立。第二代企业家,有谁认真研究哲学,有谁认真研究系统,有谁对生命进行本质思考,谁对经济,对产业进行深刻研究?我们很少发现中国企业家能深入透彻研究事实,总结现象背后的规律,发现背后的节律的关系。有人说得好,问对问题,就算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我们当前企业家连问对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但是有企业家说,在中国做民企很难,因为在中国做民企和在国外做企业是不一样的。可以说这是若干借口之一。像华为的任正非般悉心以赴地打造企业哲学,像福田的王金玉那样探索企业发展的系统规律之道的,像潍柴谭旭光那样思考企业发展特性的人,认认真真做企业的人非常少。稻盛引起中国企业的不正常的崇拜,其背后是我们的企业思想家到哪儿去了?光大的唐双宁,国开行的陈元算是中国企业思想家了,但影响力如何?那么第二代求学都是在国外名校,吸收了先进理念,会不会是一种突破的力量呢。中国民企们的二代,谁是靠优异的成绩录取到哈佛,伯克利的,耶鲁,牛津,剑桥的。日韩台港,很多大企业的子孙们,都是正规地录取到英美名校去的,利丰行董事长冯国经是正经八百的哈佛的教授,回来接班立丰行,越做越大。中国富二代谁具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实力,却去海外读书了。家里的治学环境怎么样,读书的氛围如何,是不是一个读书种子。稻盛也好,松下幸之助也好,都保持平均每天读一到两本书的习惯,这是家族习惯。中国只有家族企业,没有家族经营已经很久了。家族经营,主旨是规划好家族的几十上百年长程发展,对每一代的求学,婚姻,在家族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家族核心理事会的运作,家族决策,家族资产经营,家族英才奖励计划。家族接班人遴选方案,评价方案。以及家族的定期聚会,家族英才的奖励,家族重大贡献的奖励等等方面,家族都有着详实的规章制度,比外面管企业还严。遗产继承有前提,学业发展有最低指标。进入家族企业,从底层做起,考核合格胜任,一步一步地升,和外部职业经理人的提升是同样的规矩。整个家族除了企业的经营以外,家族的资产,家族的教育,家族的联姻,家族的文化,包括家族也会请咨询顾问来咨询,定期的家族的交流,开枝散叶,鼓励家族成员多元化地发展,这都叫家族经营。这是我的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作的内容。中国没有家族经营已经很久了,东南亚才学会了家族经营的精髓,利用帝王之学,利用企业管理来经营一个家族,建立规章制度。家族里的少奶奶,并不像中国女孩子认为的上网、玩、聊天。她有复杂的家政管理,她要管理管家团队,佣人团队,把家庭经营好,把家庭的聚会经营好,把家庭孩子们的学习经营好,这才在家族经营里面承担了起码的职责。比如朱琳琳嫁到霍英东家,有天戴了一串项链去社交,回来想保留这串项链,管家说不许,这是家族资产,立即要过去。培养二代有家训,培养三代有规章,培养四代靠文化。中国老拿富二代接班,家族企业经营说事不是笑话吗,中国哪一个家族学会了家族经营?中国家族们有家训,有家规的有几个,有家族信条,有家族博物馆的有几个,有家族成员的传记的有几个,管理家族文化的有几个?所以,富二代很悲观,世界也很悲观,大调子还是悲观,但我们要积极的从悲观当中找乐观。成长的力量自动会把乐观的因素推出来,要相信成长的力量。企业传承的问题,不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的主流。不是什么重要问题,所以不要把传承问题太当回事,一代企业家创了业以后,二代企业家去经营,其中很多社会财富被击毁,被丧失,被败家,但这些都作为养料和元素再被另外一些创业企业家吸去,整合,壮大,这才是真正的力量,天道循环。第一代企业家负责创业,积累资产,再由二代企业家的败家作为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因素交给更厉害的人,一些霸主,秃鹫,枭雄用不着一点一点的积累财富,直接在二代没守住,没经营好的基础上展现吸星大法。枭雄上场的时候到来了,让富二代把家族资产转交的更努力些吧!t66dfttgr管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