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观察和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观念和信仰的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自然物的迷信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法术和占卜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的迷信等10小类。•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4小类。•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英雄故事地方传说和旧传等若干小类。•民间成语,包括韵言谜语谚语方言等小类。•集体性(本质特征)•民族性(同样是婚俗,东北满族的坐帐,蒙古族女方的老人祝福赐装等)•传承性(历史的纵向延续性)•稳定性与模式性(民俗一旦产生会长期固定下来,形成一定的民俗模式)•变异性(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有一条较完整的文化进化线索。史前民俗古代民俗近现代民俗指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史前民俗伴随着中国人的出现而产生。最初,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生存。后来,他们开始使用石器,学会了用火,并形成熟食习惯,于是从动物界逐渐脱离出来。农业的出现与陶瓷的发明,奠定了中华民族沿袭几千年的饮食民俗的基本结构。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旱地农业区、稻农业区、渔猎、游牧区,并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民俗关系。语言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形成,人们开始创作神话与歌谣。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皆是季节性较强的劳动,因此史前时期已有自然历法,并有与之相应的节日风俗,原始宗教从逐渐产生到繁荣,各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与仪式开始盛行。史前时期没有强加在氏族成员头上的国家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因此,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商代有大量甲骨文出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俗仍有浓厚的原始遗风。到了周代,官方仪礼制度在民间风俗及前两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汉民族以华夏为主体,在与许多部落与民族的同化过程中形成。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历时约四百年之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体系形成的主要时期。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繁荣。此间,发生了长达几百年的民族战争和大规模的民族流动,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民族杂居的地方都扩大了,由此导致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民俗融合。同时,少数民族风俗也传入汉地。从汉代到唐代,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它们对民俗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天堂地狱之说深入民众信仰。汉代以后,岁时民俗渐成为传统,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此时已初步定型。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源远流长的中国民间巫术,如算命、看相、风水等术数,在五代时渐集大成,宋时广为传播。辽、金、元三代的统治者虽非汉族,但入主中原后,却逐渐被汉族同化,遵行汉族风俗。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荣至衰老的时期,古代民俗在这时期基本上已成定制,尤其是岁时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各种民间娱乐游戏、民间信仰、宗法组织等等,皆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清人统治初期,曾强行推行剃发蓄辨的民俗改革,遭到汉人强烈反抗,结果除了极少数民俗(如发式)发生了变化之外,清人也基本继承了汉俗并被同化。一是民族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更为扩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更为扩大;二是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三是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两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这个时期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封建社会发生一系列急剧的变化,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等大的历史阶段,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民俗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如缠足、男人蓄辨、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同时,在现代文明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人民有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既适合我国情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移风易俗中悄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西俗东渐,牛仔服、舞厅、卡拉ok、圣诞老人纷纷走进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需要与文化的刺激,弘扬和开发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整个中国民俗的结构体系,正在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引进、分化、融合、贯穿着民俗发展的全过程,新的现代化的民俗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古人用许多的方式来区分地位身份的尊卑高下。用言语称谓可以区分,用穿什么衣服,衣服是什么颜色也可以区分,而筵席更是讲究礼仪的地方,于是如何安排座次就有了许多的讲究,用以区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古时候在官场上,官高者坐上位,官卑者坐下位。在民间,则是辈分高年纪大的坐上位,辈分低年纪小者坐下位。一般来说,古时候的座次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皇帝宴会群臣时,坐北向南的座位是最尊贵的,留给皇上,接下来群臣面向北,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这样一来官大的就在右边,官小的在左边。所以古时候有南面称王和右为上的说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战功赫赫的廉颇看到蔺相如排在他的右边就很不服气,就是这个原因。古代筵席的座次演化到今天,主要有两种座次造型。南方一般如图一,北方一般如图二。南北座次摆法虽然不同,但是上座的位置基本相同。宴饮时,通常待上座者入席之后其余的人方可入席,否则就是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