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汉字与书法艺术“舞动的北京”1、印章、红色与诚信:红色的东方之光将燃起所有人心中的圣火;篆刻、书法象征文化中国。2、印章中的篆字又似一“京”字。3、字形幻化为一个飞奔撞线、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4、会徽下部是以中国书法写成的富于古意的英文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以毛笔撰写英文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狗猪鸡起源(6000多年前)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文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殷商的甲骨文起至唐楷书形成之前,中国文字的发展就是书法的发展。(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汉字的起源图画象形字汉字符号化2、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甲骨文甲骨文对照表甲骨文特点:2,由于处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过渡,所以字形变化非常大,常常一个字就有很多种写法且象形意味比较大,带有较明显的图画意味。1,由于是刀刻的,所以其线条多方折,劲直为主,同时字体的结构,长短,大小都没有定势。金文在甲骨文之后,出现了新的字体,这种字体多是铸在青铜器上,故称为铭文或钟鼎文,也叫金文。这种字体盛行于西周,其产生时代和甲骨文相差无几。但与甲骨文相比,它的成熟度已大大提高。篆书又称籀文,相传是西周周宣王太史籀(zhòu)所创,是一种较为统一的文字,使用起来较为方便。小篆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缘于当时六国的文字过于混乱而决定“书同文”。秦李斯峄山石刻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样式,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匀称,字形狭长。隶书的出现是秦代书法发展的结果,由于小篆的复杂,秦代的狱吏程邈所改进的,他把大小篆的笔划由圆转改为方折。这个变化使得书写速度提高,后这种字体在公文中广泛使用。特点:1,改变了篆书狭长的字体,结构上呈横长竖短,字形变得扁宽。2,点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并在用笔上出现“蚕头燕尾”,曲折处由圆转改为方折3,象形意味大大减少汉:礼器碑汉隶3、总趋势:由繁到简(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含义:所谓书法,从字面上看是书写的法则,写字的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2.特点:(1)、实用性: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情,品德。(2)、艺术性:书法家运用不同的写作技巧进行艺术创作。“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颜真卿,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龙”字欣赏4、楷书的兴衰含义:又称正书,正楷,真书,因其字形方正,笔画平稳,结构均匀,具有较强的书写规范,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发展:创始于东汉,魏晋有定鼎之功(钟繇和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达到盛世。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谨。3、两个阶段:自发阶段(魏晋以前。实用)自觉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审美)唐楷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无论结构,用笔都已达到完善成熟的境界。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柳公权《玄秘塔碑》颜体在于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有如关东大汉。柳体则是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二人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书告身》比较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的不同处之处?5、草书王羲之的《七月都下帖》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但不容易识别.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帖》同光十三绝国画腊梅6、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兰亭序》之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被历代书家都推为“天下行书第一”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子所作,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二、笔墨丹青中国画1中国画的含义:中国画又称国画特点: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原料:笔、墨、矿物颜料;纸、绢类型: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一)、中国画的演变1.起源:原始社会的绘画(1)作品:《鹳鱼石斧图》(2)特点:生活气息浓郁,带有神秘叙事(3)原因: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低下。这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鹳鱼石斧图》,绘在一只作为葬具的陶器表腹面。其神态描绘得恰当生动。画面色彩单纯、质朴,构图稳定。但其描绘及造型的手法,已包含了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使它成为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代表当时中国绘画的最高成就.《人物龙凤帛画》《人物驭龙帛画》2、夏商周时期(以人物肖像为主)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注重线条和色彩.代表作有汉代马王堆墓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1)特点:创作主题为人物肖像画,注重表现人物个性和人的精神气质。“以形写神”,(2)原因:社会动荡,三教并立,文化多元,士人群体出现。(3)代表作: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洛神赋图》5、隋唐时期:中国绘画的高峰(1)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2)特点:人物画在唐朝占主要地位,山水画、花鸟画逐渐发展起来。(3)代表作: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它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步辇图》是阎立本的原作,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珍宝。《步辇图》画的是1300多年前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事件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所画的衣袖有轻盈飘举的动感,人称”吴带当风”,后人将吴道子称之为画圣”,这是他的《送子天王图》.敦煌壁画《九色鹿》6、两宋时期:绘画艺术全面发展(1)原因: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2)特点: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3)作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片段.张择端《清明上河图》7、元明清时期(1)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2)代表作:有元代的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黄甲图》、《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墨兰图》.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1.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春秋战国的优伶元杂剧原始歌舞明朝昆曲三、京剧的出现2:京剧的形成(1)背景:a、昆曲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昆曲和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b、昆曲脱离群众,日趋衰落,地方戏曲受欢迎c、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活跃,统治者支持(2)形成过程:a、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b、道光年间,“徽汉合流”c、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3)发展:a、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b、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c、民国以来,走向世界问题:京剧是怎样形成的?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京剧表演特色:徐悲鸿-奔马齐白石《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