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快递业发展状况中国民营快递业是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行业,是城市经济中一只非常活跃的力量目前,但目前它没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行业组织,它是一个生存在法律和政策夹缝中的行业。由于其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我们虽然可以掌握某些民营企业的发展脉络,但对整个民营快递行业的认识还很模糊。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我国政策制订的一个盲区。从长远看,对民营企业政策上不论是刻意打压,还是无意的忽视代价将是巨大的。一、起步与发展据了解中国第一家从事快递业的民营企业名叫“快客达”。但这家企业现已不复存在。总体看,中国民营快递业诞生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历史时期。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等地视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搞改革开放“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勇气。今天我们面对的民营快递业就诞生于这样的年代。1993年当今中国民营快递业中两个规模最大的企业,顺风和申通公司分别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起家。这是中国两个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正是在这样的地区,生产了对快递服务的巨大需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港、台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大量转移到中国珠江三角洲,但中国内陆当时并不具备直接服务于发达市场的基础设施和能力,普遍的做法是来料/来件加工或进料加工。设立在珠三角的合资企业依据外商的要求搞出货样后寄回香港,得到香港公司的确认后再批量生产。香港因此成为中国内陆与发达市场之间的贸易桥梁,来往的商务文件、货样、商品目录等不但量大而且时效性强。以当时邮局的效率,从珠三角寄一份文件或货样到香港需要三天。这无法适应两地商业活动的节奏。顺风速递公司就是为了满足当时在珠江三角洲的台、港、澳以及其他外商与香港之间商务文件、出口商品目录及样品的快速传递的需要而成立的一家民营企业。这家企业的成立使珠三角地区到香港的文件和小件物品的递送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另一个经济热点地区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并开始进入国际生产网络,成为国际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长江三角洲与世界的接口在上海,恰如珠江三角洲与世界的接口在香港。长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的产品多经上海港报关出口。由于这是一件时效性极强的工作,邮政的服务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比如1993年从杭州到上海的,通过邮政系统传递报关单一般需要3天。企业为了赶在当天海关闭关之前将报关单送到,不得不经常派(有时是雇)专人往返于杭州和上海之间。由于没有社会化的服务能够满足企业这种需求,单个企业为此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据测算,上个世纪90年代初,雇人往返于杭州和上海递送报关单的成本在300元左右。正是企业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民营快递业。民营快递企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以与传统邮政业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提供了传统邮政根本不能满足的服务。它以工商、金融、贸易、海运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商务文件、小包裹为传递内容;采取了“门到门”的服务方式,承诺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寄递任务。正是这种贴身、高效率的服务使民营快递业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分布和规模快递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尚未列入国民经济统计系统。在中国政府的统计中,邮政经营的速递业务被纳入其中,但民营企业的业务则没有任何的官方的统计记录。通过实地考察和与业内专家和企业家的座谈,以及对各方提供的信息资料的比较,我们对民营企业的概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以下的估计。目前我国从事快递业的民营企业上万家,从业人员多达100万之众,年营业规模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国快递市场分为国际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和同城快递。这三种业务所要求的技术和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因而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国际快递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管理密集型产业,相应对人力资本的素质要求也较高,目前国内民营企业尚未涉足。一些民营企业有代为国际快递企业收揽国际快件的业务。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业务集中在同城快递,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同城快递服务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提供的。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在区域快递市场已经与邮政系统平分天下了,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邮政。民营快递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三大因素,一是低成本扩张模式;二是贴近市场的运营模式;三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低成本扩张模式快递业是依托网络发展的产业,网络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网络是企业作大作强的标志。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的一大创举就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网络。以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上海申通为例。该公司快递服务部1993年10月成立于杭州,专营杭州至上海的急件专人直送业务;1995年11月在上海、宁波、金华、东阳设点;1996年在南京、苏州设点;1997年开始在北京、广州、武汉、成都、青岛建立分公司,业务走向全国。到2005年初申通在全国有600多个网点,15000多人,每天700多万票的业务量。2004年全网络创产值10亿元,缴纳营业税共计4000万元。申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种低成本的扩张模式,该模式由两大支柱构成,一是承包经营,二是授权许可经营,即加盟制。承包经营是申通初期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承包人在指定的区域内自行发展,自负盈亏,按每件1.5元(文件)、每公斤1.5元(包裹)交纳承包费。2002年5月申通开始推行加盟授权体制。据介绍,申通的加盟体制创造性地引入了派送费互免的制度,使对加盟商的管理从合同条款深化为利益纽带。所谓派送费互免,就是网点内部免费送货,而派送费全部流在收件网点一方。这就使得加盟商只能通过努力扩大收件业务才能创造收入。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加盟商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创业初期资金紧张的困境。正是这些制度上的创新奠定了民营快递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运营模式贴近市场的运营模式是民营快递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另一原因。民营企业与邮政经营快递业务的模式显著不同。尽管邮政部门专门组建了速递服务公司,但邮政企业经营快递业务基本上依赖的是原有的邮政营业网点,更致命的是,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主要依靠营业网点,等客上门。只有大的集团客户才能享受邮政速递公司提供的上门服务。而民营快递企业基本没有营业网点,他们相应地建立一个或多个业务中心,以及销售网络、收件网络、和投递网络。这三个网络在功能上是独立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又可能是融合的。投递人员在投递过程中,就可以接触潜在的客户,主动销售。收件员也兼做投递员。客户一般通过电话向业务中心提出服务请求,业务中心即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指派区域内的收件员上门取件。像顺风速递这样的民营企业基本达到了接到服务指令半小时上门的水平。采取门到门这样的服务方式决定了企业必须建立庞大的服务网络。这正是邮政不敌民营企业的地方。有关机构对南方某城市的邮政速递公司和一家民营速递企业的情况做过对比调查,发现在同样的服务范围内,邮政速递的收件员只是这家民营企业收件员数量的1/3,投递员是2/3。民营企业在每个路段就有两名服务人员,一个为投递员,一个为上门收件员。为了加快速度,民营企业一般有四个投递频次: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收件员和投递员每天出四班,晚上8-9点才收班。而邮政速递规定三个频次,实际操作只有上午和中午两个频次。在规定的投递频次外,民营企业的业务员有时还为客户提供专门的收件服务,这是邮政企业作不到的。竞争态势由于实行信件和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由邮政企业专营的制度,快递市场的竞争受到限制。但由于邮政不能满足国内外工、商、金融界对商务文件传递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导致民营快递企业的兴起,并迅速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民营企业进入快递市场,使这一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是经营模式的变化(如上所述),其次是竞争强度的变化。同城快递市场是近年三大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市场,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占居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竞争最充分的市场。这种情况并非表明民营快递企业冲击了邮政的业务。从1993年至2004年这10年中,邮政的同城快递和区域快递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民营企业业务的增长幅度更大。根据调查了解到,从2000年到2004年民营企业的业务的增长每年都是100%;这种超常的发展速度一方面得以于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规模扩大和竞争激烈导致的价格下降。以上海地区为例。1997年申通在上海虹桥区建立业务分公司。当时一天的业务量只有40-50票,从上海递送文件到江、浙、沪的价格是每件20-25元,小件包裹的起步价格是30元/0.5公斤。2005年该区的业务量已上升到每天6000多票,但价格降至5-8元。业务增长最快的2000-2004年价格下降的幅度也最大。由此可以看出,快递业是一项高度竞争性的业务,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市场规模扩大。中国邮政经营的特快转递由于依旧受到计划经济的体制的约束,不能跟上市场变化,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据民营企业反映,即使邮政快递企业与民营快递企业同样的价格也难以与后者进行竞争。其原因在于两者对客户的服务存在差异。比如在规定的收件时间之外,民营企业会为接一票单,专车等候,然后再去追赶网络车。再比如,民营企业的理赔也是邮政所不及的。这是导致邮政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企业发展太快,管理跟不上趟,制约了发展潜力二、法律政策环境中国快递业的法律政策环境正在不断的演化中,1999年邮政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到目前已经7易其稿,在词过程中,民营企业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意识,他们强烈的法律诉求是,通过邮政法的修改,获得平等的市场待遇。内外有别中国对国际和国内快递业有不同的规定,这就构成这两个业务领域截然不同的法律政策环境。在中国经营快递服务业的企业从大的概念划分,有邮政企业和非邮政企业,非邮政企业包括经营国际快递业的国际货代企业,铁路、民航、交通、货代等部门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民营企业。除了邮政企业和非邮政企业在面临的法律政策环境上有根本的不同外,这些不同所有制的非邮政企业,在我国现阶段也面临不同的政策待遇。早在70年代末,中国就逐步开放了国际快递业。所谓逐步放开是指,根据当时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国际货代企业进入中国经营快递业必须与中国当地企业合资,其所占股本不得超过51%。此后,这一比例不断放宽,直至2005年12月11日,彻底取消了对外商投资比例的限制,允许外商成立独资快递公司。根据最新颁布的国际货代企业管理规定,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国际货代企业由商务部批准和管理,这就明确地将国际快递业从邮政企业的专营中划分出来,虽然按照规定,国际货代企业申请经营国际快递业务得到商务部批准后,需要到邮政部门办理邮政委托手续,但在现行制度下,凡经商务部批准经营国际快递业的国际货代企业,在取得邮政委托方面,不会遇到特殊的障碍。在国际快递业的法律政策环境不断放宽的同时,国内快递业的法律政策环境仍然不明朗。我国邮政法规定,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由邮政企业专营。信件:指信函和明信片。邮政法实施细则对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信函是指以套封形式传递的缄封的信息载体。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是指以符号、图像、音响等方式传递的信息的载体。具体内容有邮电部规定。对这样的规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坚持反垄断立场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规定过于宽泛,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非邮政企业认为这是通过部门立法,维护本部门利益的表现。根据这一规定,上个世纪90年代初诞生的民营快递企业一直是在非法经营。多年来各地邮政部门以维护信件专营为名对非邮政快递企业进行查抄,使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邮政快递企业经营受到极大的损害。但多年来邮政的查抄并没有清除掉民营快递企业,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民营快递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除了需求不断扩大,邮政企业无力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给民营企业留下了市场空间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是,有些地区的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