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程标准》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对话的背景与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掌握美苏争霸中缓和形势出现的背景、概况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理解美苏缓和形势出现的原因体会美苏缓和的实质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掌握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概况及紧张的原因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美苏关系紧张的表现和影响体会苏联入侵阿富汗与美苏关系紧张的关系第二次缓和掌握苏联新思维的提出以及美苏之间第二次缓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中导条约的影响和评价体会美苏之间第二次缓和的实质“冷战”的结束掌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概况以及影响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掌握东欧和苏联变革的过程体会苏联对东欧以及世界局势的影响教与学的过程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1、冷战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冷战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5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苏争霸成为冷战的主旋律,美苏争霸第一阶段呈现出什么特点?60年代末到7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美苏争霸又分别呈现怎样的局面?讲授新课: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一)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1、20世纪60、70年代,趋势开始出现,依靠两大阵营的对抗已不可能。2、美苏争霸使双方实力受损,美苏领导人寻求双方缓和。3、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提出“”,对苏联推行“政策”4、苏联领导人在力争军事优势的同时,也推行麻痹西方的战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多极化趋势。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指出,世界格局已经不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2、美国为什么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由于,军备竞赛、全球扩张和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经济困境,再加上西欧、日本的竞争,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苏联与美国差距缩小因此,美国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3、什么是尼克松主义?其实质是什么?1969年,由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其核心是“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鼓励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从实力地位出发,以谈判为手段,,调整与苏联、中国等国的关系”,表明美国打算收缩在海外的力量,对苏联实行“缓和”政策。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战略注意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外交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经济决定政治4、20世纪70年代,苏联转变对外政策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转变对外政策的原因是苏联在美苏的竞赛中逐渐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开始转向积极的进攻战略。包括: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勃列日涅夫把“缓和”放在首位。(二)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1、尼克松访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这是历史上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苏联,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2、欧安会及《赫尔辛基宣言》《宣言》出现的背景、内容、影响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欧洲的安全与和平问题被提上日程。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提出“”原则,确认二战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促进经贸、科技、文教等合作东西欧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和解。问题:美苏缓和的实质是什么?缓和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方式/。缓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一)苏联入侵阿富汗1、原因:苏联经济、军事实力上升;苏联在与美国和西欧大谈缓和的同时,更加积极在全球进行扩张;阿富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苏联在50年代实现了对阿富汗的控制;但1979年新上任的总统要与苏联决裂,引起苏联不安。2、概况: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很快占领了全境。3影响: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苏联受到国际谴责;美苏关系重新紧张;(二)美苏对抗再现(80年代初)1、原因:根本原因:美苏并没有放弃对霸权的争夺直接原因:苏联入侵阿富汗;2、表现:(1)卡特主义:1980年,为防止苏联进一步控制波斯湾地区及其石油资源],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使美苏关系再度陷入低谷。(2)里根主义:1981年,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另一方面,也从实力出发,同苏联对话和谈判,对苏联施加压力”;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思考问题:5、什么是卡特主义?什么是里根主义?三、第二次缓和(80年代中后期)(一)缓和的原因1、苏联由于向全球扩张而陷于内外交困中,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图维持既得成果2、长期的争霸核军备竞赛,严重影响苏联的经济发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对外政策上提出“新思维”3、同时,美国也放松了与苏联的对抗,美苏关系迅速升温(二)缓和的表现1、两国领导人频繁会晤2、1987年,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美苏第一次削减核军备的协议,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到第二次缓和思考问题: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怎样的内外政策?长期争霸和军备竞赛,严重影响苏联的经济发展。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针对苏联经济的巨大困难,一方面进行经济改革;另一方面对外推行“新思维”,表现为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寻求与西方国家全面缓和四、“冷战”的结束(一)东欧剧变:1、背景:东欧二战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缓慢美国和苏联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东欧的变化。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大大减轻,美国则极力渗透自己的力量(和平演变战略)2、概况:1989年,东欧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二)德国统一在东欧剧变的影响下,1990年,两个德国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最终实现了统一(三)苏联的解体1、背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效果,苏联经济继续下滑政治体制改革由背离了社会主义方面,取消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国内局势失控2、过程1991年8、19事件,苏联开始走向解体。戈尔巴乔夫辞职,苏共中央自动解散;此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正式解体。3、影响:苏联解体,两极“冷战”格局结束。7、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东欧剧变的实质是指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解体除了上述含义外,还指苏联由原来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盟国家解体,即苏联解体具有双重意义。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不是国家统一组织。8、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历史教训是什么?实质: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历史教训:1、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人类必须反对霸权主义核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是损人有害己。苏联经济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经济受损3、美苏长期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9、美苏争霸比较表时间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领导人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勃烈日涅夫、尼克松戈尔巴乔夫、里根美国政策两手政策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苏联政策平起平坐、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积极进攻战略全球缓和战略,提出“新思维”,全面收缩争霸态势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争霸优势在美国苏攻美守,争霸优势在苏联苏守美攻,争霸优势在美国,最终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