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旅游美学论文--福建土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福建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关键词:福建土楼,功能,起源,演变,造型,旅游价值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一、土楼的建筑功能(一)居住功能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二)防御功能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另外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了一定的补给作用。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三)风水观念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在客家土楼的建造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建筑大多靠山近水向阳,注重其周边的山势和河流流向,并且特别重视门的朝向。如永定湖坑乡福裕楼,建筑面对河流,门开于一侧,并正对水流经过方向,寓意着财源滚滚。同村的振成楼,平面布置为八卦形,两口水井代表阴阳两极,相距不远水位的额高低和水温却不同,不禁令人称奇。二、土楼的起源和演变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一)堡寨到民居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而这样的居所最起码要有相当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并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卫功能。永定随处都有的木材和生土,为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或称之为寨。这些地名不少沿用至今,有些则可见诸文献。如溪南里的田心堡以及新寨、龙安寨等。这些堡、寨已不是原来的军事建筑,而是军事用途与居宅合一的新型建筑,是后来永定土楼产生的基础。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兼作围护和承重的外墙基部的厚度减至2米甚至1.5米以内,墙高则达10米以上(3~4层),再结合木构架,能够用比堡寨小得多的地盘获得更大的居住使用空间,建筑结构和形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卫等优点的多层居宅。如今被称为“永定土楼”的民居就这样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南宋至元初。(二)早期土楼早期的永定土楼,迄今已知的均建于元代至明代中叶。早期土楼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点:都是方形土楼,四向外墙既作护围,又具承重作用,沿着外墙内侧,运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外墙共同构成房间;房间朝向楼内天井,房间外的回廊及二层以上的走廊为贯通全楼的通道;土墙均无石基,底层墙厚1.7~2.0米;房间都比较狭小;外墙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极狭小的窗,全楼只开一座通楼外的大门,大门用木门框;楼内几乎无装饰,屋顶为悬山两坡瓦顶。这时期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立面造型等方面,已显示独特的风貌。这是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永定客家人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重要贡献。(三)土楼的成熟和鼎盛时期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提高了永定的政治地位,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使永定条丝烟荣膺“烟魁”之誉,销路日广。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近200年间,永定条丝烟风行全国甚至海外,给永定人带来走南闯北、大开眼界的机缘,更带来滚滚财源,还由此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全县大小土楼群体遍地开花,至2000年,计有造型各异的土楼2万多座。随着土楼建造数量激增和宅居质量要求日高,土楼建筑工艺步入成熟期。土墙从无石基进步到有石基,夯土版筑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墙体厚度与高度之比几达极限;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圆形土楼,形成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土楼从无石基到有石基,有一个过渡期。其间或为半石基土墙(即其石基不高出地面),或沿墙根1米高左右加罩石裙遮护。如大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高东永固楼,其前后向墙都有半石基;奥杳的日应楼没有石基,但墙脚部位罩着石裙保护泥墙。大概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水患频发,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墙,才普遍采用石基。有了石基,土楼防洪抗潮能力大大增强。土楼从方形到圆形是永定土楼建筑的创造性发展。湖坑南中村的环极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是现存最古老的圆楼。高头承启楼是规模最大、环数最多(4环)、居民最多的圆楼,被誉为“圆楼之王”。此后,在永定东南部的古竹、高头、湖坑、大溪、岐岭、下洋等乡(镇),圆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360多座。这一时期还出现许多扬名中外的土楼杰作。素负盛名的方楼、五凤楼有古竹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末年),坎市的燕诒楼(建于清雍正年间)、业兴楼(建于1750年),洪坑的奎聚楼(建于1834年)、福裕楼(建于1880年)等。圆楼有湖坑环极楼、高头承启楼等。民国以后,土楼续有发展。其间,永定一些富裕人家的子弟负笈通都大邑求学,甚至出洋留学,贫困人家的子弟迫于生计到东南亚谋生的也不少。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回乡所建的土楼吸收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为土楼建筑艺术开辟一个新境界,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精品。如著名的圆楼振成楼(建于1912~1917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四)土楼的发展后期与保护20世纪前半叶,战乱频仍,许多村庄和土楼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被毁的村庄、楼房,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由人民政府支持重建。其他地区的居民也先后新建了几千座大小不一的土楼,这些新建的土楼约占现存土楼总数的三分之一。其间新建圆楼较多。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更新,钢材、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建材土木沙石。永定城乡大都建筑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同时,人们日渐倾向于单门独户居住,除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外,兴建土楼的已为数极少。生土建筑逐渐退出新建民居领域。90年代开始,永定土楼日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政府和群众开始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以保护。三、土楼的建筑特色永定土楼是中国生土建筑的一个奇迹,无论整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追求建筑物的艺术性。(一)与自然融为一体土楼建设者巧妙利用当地环境特点,把山、水、田、林、路纳入土楼建筑的统一规划之中,创造出优美自然的生活空间,形成许多“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居宅或村落。这样的居所,无论从外部观看,还是身处其中,都能让人得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湖坑下南溪的振福楼,称得上将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创造优雅舒适居所的范例。(二)高墙大楼慑人心魄永定土楼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大多在3层以上,最高的达6层。用生土夯筑成这样高大的民居建筑,世所罕见。粗壮的石基,高大的土墙,配比适当的出檐瓦顶,加上楼中紧密相连的庞大木构架,让人震撼。(三)结构造型千姿百态土楼在方楼和圆楼的基础上,产生出许多变异形态,外观造型丰富多彩。福建土楼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此外还有诸多变异的形式。如椭圆楼、八卦楼、环形楼、多边形楼等等。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四)内部空间丰富有序1、有变化的对称结构土楼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不仅外形雄伟壮观,而且内部结构也显得严谨、有序。有的大土楼为了增加从大门到后厅递进的层次,在天井中间建中厅,在中轴对称的基础上,把递进的各层门道的方向和位置安放得稍有变动,显得规整而不僵化,严谨而不单调。五凤楼的对称结构最为严谨,其中轴线上的“三堂”,由门厅、前天井、中厅、内厅、后天井、正楼等建筑组成,依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进入大门,就见楼中廊柱林立,屏风掩映,门道勾连,隐秘深邃。主楼两边“两落”组成的院落,左右对称,层次分明,整齐一律。这种对称的布局,不管从哪一个部位观看,都会感受到土楼整体的完美和局部的严谨。2、内敞的内向空间土楼高大且外部封闭,外墙十分坚实,一二层不开窗,大都只开一个大门出入,因而被称为“小城堡”。土楼的内部是完全畅通的空间,其内向开放的结构艺术张扬着客家人亲密无间、团结互助的精神。门厅、天井、大厅、楼梯等是全楼的公共部分,各层走廊相通,楼内住户往来便利。所有的房间朝向楼内,各个房间都从楼内天井采光,在层层迭迭的瓦檐、接续密布的廊柱、整齐一致的间面包围之中形成的内向氛围,显露出力量的积蓄与安全的保障。3、明确的内部布局土楼的厅堂宽敞高大,无论从视觉感受、心理体验,还是实际使用,明确标志着它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圆楼,结构艺术将向心性的创意推向极致,有的厅堂建在天井中间,楼内所有房间都向着它,中心地位更是一目了然。土楼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