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平原区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作者:王磊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袁西龙.张进德.孙吉林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应用与资源评价信息化2004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是根据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结构定义,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院开发的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CGW),为适应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需求,增加开发了相应功能,系统扩充为CGW3.0+,实现了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中的资料管理、建立相应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基于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建立地下水流、水质数值模型。2.会议论文申建梅.阴红兵.王建中.张亚哲同位素在地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2007在地热资源评价中,同位素方法常被用来确定地下水的成因、热水的起源;判定水体间的联系、确定热水的补给高程及各种来源水的混合比例等。本文以西藏羊八井高温热田的资料为基础,简述了同位素在地热资源评价中的理论和应用。3.学位论文麦柳妍基于GIS的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系统研究2006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工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地表水利用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上升,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已经造成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地面沉降、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保障。作为补给资源,地下水天然资源是地下水获得长期持续水量的基础条件,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是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前提,为永续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用水需要提供科学依据。传统人工方法进行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十分复杂和繁琐,数据工作量大,评价精度和效率都很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GIS技术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它能很好地解决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中空间数据的管理、操作、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等问题。组件式GIS的发展更是为GIS技术与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模型的集成和扩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在总结以往GIS应用于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基于GIS的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并进一步制定了空间数据库及外部属性库的结构设计方案。本论文以ArcGIS为平台,利用ArcGISEngine嵌入式组件工具,结合ArcObjects对象库,在VisiualBasic6.0语言开发环境下,开发了基于GIS的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系统。系统实现了资源评价模型与GIS的有机集成,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工作提供一体化、可视化的技术平台。根据关中盆地的有关调查资料,建立关中盆地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外部属性库。利用本系统,对该区地下水资源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查询和分析;并完成了对该区地下水资源补给、排泄、储存及天然资源水量的计算、分析和评价。4.期刊论文吴国禄.李小林.刘振英.刘世杰青海省阿拉尔盆地高压自流水赋存特征及其资源评价-青海环境2007,17(2)文章从区域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分析论述了阿拉尔盆地高压自流水赋存特征,并结合阿拉尔水源地开采现状和2004年水源地探采结合4眼供水井资料,以水源地规划的2.1×104m3/d生产规模为目标,选择水均衡法、断面法、开采试验法分别评价了全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量、水源地地下断面补给量,水源地允许开采量,并分析预测了水源地随开采时间的延伸其水头的变化趋势,为今后类似地区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参考.5.期刊论文罗长军.李伟.路金镶.卢冰.赵燕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可采资源评价--以南阳市东大岗地区为例-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1,21(6)在分析研究形成地下水的自然条件前提下,对地下水含水岩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其变化,分别对浅层地下水资源和深层地下水资源进行计算,进而评价出东大岗地区多年平均可采资源,为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地下水并落实南阳市行动计划奠定了基础.6.会议论文肖长来.梁秀娟.林学钰.廖资生吉林省西部地下水均衡计算与资源评价2005给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及水均衡计算区的划分;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并确定各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各种水量均衡要素,选用典型年份运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地下水水量均衡计算,在此基础上确定分区及各县市的地下水资源与可开采资源.7.学位论文汪丙国地下水补给评价方法研究——以华北平原为例2008地下水补给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评价地下水的补给量或补给资源是分析水文循环规律、合理制定水资源规划和地下水可持续开采方案的基础,对于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干旱、半干早的水资源短缺地区。近几十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华北平原气象、水文、土地利用、灌溉条件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下水补给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随之而变化。如用于计算降雨或灌溉入渗补给的主要参数降雨入渗系数和灌溉入渗系数一般都只考虑了包气带岩性和地下水位埋深两个因素,很少考虑土地利用类型、节水措施的变化。因此,探讨节水措施(如灌溉方式、秸秆覆盖等)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对环境条件(如水位埋深、灌溉、土地利用、气象等)变化情况下,如何适时动态评价地下水补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地下水侧向补给量的计算一般采用达西断面法求取,计算中需要水力坡度、水力传导度、含水层分布等参数,而这些参数求取困难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并力求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以提高评价的可靠性,也就显得异常重要。目前地下水补给评价方法很多,鉴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包气带、饱水带),评价方法不同,而不同评价方法适用的时空尺度、范围以及可靠性不同,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地下水补给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迫切需要探讨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建立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的时空尺度、范围以及可靠性档案,为地下水的补给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方法保障。因此,选择可信度高的评价方法准确评价地下水的补给量,对于揭示地下水补给的时空变化规律,完善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地下水补给和评价方法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在华北平原选择典型区开展地下水补给评价的综合试验,尝试利用地下水天然流速测井技术,开展盆地孔隙水系统的山前侧向补给量评价,多通道获取包气带、饱水带水分时空变化信息,综合采用天然环境氯离子示踪方法、人工氚溴联合示踪技术、土壤水分通量法、多模块集中参数模型(EARTH)以及饱和——非饱和水流数值模型(HYDRUS-1D)等多通道方法评价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强度,揭示了地下水补给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出适合研究需要可信度高的地下水补给评价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地下水天然流速测井技术测得鹿泉—灵寿46km的山前地带含水层渗透流速为0.11-1.16m/d,鹿泉—灵寿46.2km实际测流断面的侧向补给量为5073.19×104m3/a,其中鹿泉市境内测段的侧向补给量为3555.61×104m3/a,该结果与鹿泉市水利局1992年采用达西断面法的计算结果(3972.9×104m3/a)基本吻合。表明,同位素流速测井技术在提供地下水流速、流向、含水层分布等信息基础上,采用“流速断面法”计算山前地下水侧向补给量,方法可行,结果可信。采用“流速断面法”无需水力梯度和水力传导度等参数,可以克服获取参数的困难以及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提高了地下水侧向补给量评价的可信度,是对山前地下水侧向补给量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在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具重要实际意义。2.采用运用天然环境氯离子质量平衡方法求得鹿泉和栾城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垂向入渗补给强度分别为63.7mm/a和60.8mm/a,分别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2.3%和12.5%;运用氯离子累积法计算的鹿泉和栾城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垂向入渗补给强度分别为45.19mm/a和45.46mm/a,其值相对于氯离子质量平衡法偏小。该方法在河北平原山前地带水位埋深大的淡水区应用较好,在浅层咸水分布区、盐渍化地区、受灌溉(或施肥)影响的地区以及地下水水位埋深小的地区应用受到限制。3.应用人工氚、溴示踪方法评价了研究区不同灌溉方案、不同包气带岩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秸秆覆盖状况等条件下的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强度(0.00-1.05mm/d,均值0.35mm/d)和综合入渗补给系数(0.0-42.5%,均值15.9%),揭示了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一般畦灌农田的入渗补给强度(0.29-0.65mm/d)大于不灌溉荒地(0.15-0.32mm/d);一般畦灌农田(0.42-0.58mm/d)大于节水喷灌农田(0.17-0.23mm/d),不灌溉荒地(0.22-0.32mm/d)大于节水喷灌农田:不盖秸秆灌溉农田(0.56-0.80mm/d)大于覆盖秸秆灌溉农田(0.44-0.60mm/d);菜地(0.70mm/d)大于冬小麦-夏玉米田(0.38mm/d);花生地(0.51rnm/d)大于桃园(0.43mm/d)。氚溴示踪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溴的计算的补给量相对于氚平均高23%,这可能是由于“阴离子排斥效应”所致。该方法相对于历史示踪剂具有定时、定位和定量投放的优点,可以克服土壤根系、大空隙流和耕作的影响。但由于该法没有考虑优先流的入渗补给,评价结果可能偏小,在优先流补给占较大份额时,该方法的精度降低,其使用受到限制。该方法在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地区应用效果好,但在潜水位浅埋的地区应用受限,有必要开展地下水位浅埋区的示踪试验,探讨运用示踪技术定量确定潜水补给与蒸发的可能性。4.运用土壤水分通量法确定了不同水位埋深条件下不同十壤水分调控下的地下水垂向补给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水位埋深条件下,覆盖秸秆麦田的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比不盖秸秆的小,土壤水腾发量和消耗量也比不覆盖的小,说明秸秆覆盖不利于大气降水、灌溉水的入渗补给,但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抑制士壤水分蒸发;在小水位埋深条件下,降水或灌溉量小(约45mm)时,基本不产生入渗补给,采用该法计算的精度和可靠性大大降低,研究还表明秸秆或膜覆盖可显著减少潜水蒸发量和土壤水腾发量,充分利用土壤水,揭示了其土壤水分调控机理;并对该法计算的入渗补给强度和氚示踪法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二者可以相互印证。5.综合运用气象、土壤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建立了集中参数模型(EARTH)模型,对典型区地下水补给量和补给过程进行了模拟,进一步揭示了地下水补给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从山前到滨海,年入渗补给量和综合入渗补给系数呈递减趋势,年降雨和灌溉量是影响年入渗补给量的决定性因子。根据模拟结果,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找出了不同水位埋深下影响地下水补给量(或根层渗漏量)的控制因子,并建立了地下水补给量(或根层渗漏量)与相关因子的响应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在大水位埋深条件下,潜在腾发量(ETp)、降雨量(P)、地下水位(H)和灌溉量(I)是影响地下水入渗补给量(Rd)的主要控制因子,其响应关系可用Rd=1.754-0.065ETp-0.005P-0.045H-0.0021来表示,降雨量和灌溉量是影响根层渗漏量(Rp)的主要控制因子,其响应关系可用R=-0.287+0.463P+0.2241来表示;在小水位埋深条件下,土壤储水量(S)、灌溉量和地下水位是影响地下水入渗补给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其响应关系可用.Rd=14.142+0.029S-0.016I-0.068H来表示,对于根层渗漏量,所有变量均为控制因子,其响应关系可用Rp=-8.34+0.222P+0.081I+0.021S-0.152H-0.059ETp来表示。6.运用一维变饱和水流数值模拟模型(HYDRUS-1D)确定的典型区地下水垂向补给强度和综合入渗补给系数分别为:鹿泉258.22mm/a(31.1%)、栾城215.25mm/a(23.4%)、衡水47.95mm/a(9.4%)、德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