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金黄的稻束郑敏仔细品读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科院工作。1960年后在北师大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著有诗集《寻觅集》《郑敏诗集》《诗集1942--1947》等,“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郑敏郑敏是在冯至的引领下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一生的情缘。她嗜读里尔克的诗,特别是对里尔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独钟。她与里尔克一样,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建国前写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作品。九叶诗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shí)、杜运燮(xiè)、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九叶诗派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在一个金色的黄昏中,诗人看见了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使作者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当这一情景触动作者灵魂时,使作者不由自主地写起这首诗来。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郑敏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文章的开头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来了一个长镜头,点明了诗里塑造的中心形象,点出了时间。三、四句则是诗人由此联想到付出艰辛劳动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第四句中“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辛勤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从第五句到第九句,诗歌拉开镜头,展现了伫立的稻束的背景,为后面诗人的深思奠定了基础。品味鉴赏“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品味鉴赏“暮色”“远山”“满月挂在树巅”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这”指金黄的稻束;“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头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从第十句到诗歌最后,作者给低首沉思的“稻束”拍了一个拟人化的特写,诗本是形象直露、鲜明,同时点名本诗的思想,“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作为代价。品味鉴赏“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者沉思,自然过渡。“那儿”代历史的小河边。品味鉴赏“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一个象征。1.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是金秋的田野里表现出的成熟的美丽。2.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象征。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形象联系起来,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是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主旨: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作“母亲”或是“雕像”,而是据此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金黄的稻束”、“静默”的“雕像”、母亲的疲倦、母亲无言的坚忍和美丽,都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无尽的沉思。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顺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完美地合为一体。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1.有“声”有“色”的语言。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2.融合传统和现代经验的意象。诗歌艺术特色语言品味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及时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在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体现了対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知识迁移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D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D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