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从技术上规避监督风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如何从技术上规避监督风险作者:叶永和,YeYong-he作者单位: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浙江,温州,325001刊名:电子质量英文刊名:ELECTRONICSQUALITY年,卷(期):2008,(6)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6条)1.叶永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实践20052.GB/T14162-1993.产品质量监督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每百单位不合数为质量指标)3.GB/T14437-1997.产品质量监督计数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方案4.GB/T14900-1994.产品质量平均值的计量一次监督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5.GB/T15482-1995.产品质量监督小总体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6.GB/T16306-199?.产品质量监督复查程序及抽样方案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赵胜来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研究2006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是二十世纪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以来,迅速向全球扩展,目前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并列的第三种主流融资工具,这种快速发展使得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由此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专业的投资银行家创造出许多复杂而富有创新意义的融资结构和高效的载体以满足各类资产、发起人和投资人不断变化的需求。虽然资产证券化凭借严谨的交易结构转嫁、分散、减少了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风险结构,控制了风险累积因素,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因而必须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加以分析和防范。本文运用博弈论、随机过程、数学推理等分析方法,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研究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的参与主体博弈特征、期限结构、动态转移与效率、定价模型等问题。除了第八章的全文总结与展望之外,全文主要在四个层次上展开,其中第一层次包括第一、二章,第二层次包括第三章,第三层次包括第四、五、六章,第四层次包括第七章。具体各章节的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从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炼出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从资产证券化的效应、动因等方面总结了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特征与交易。主要内容是:(1)回顾了资产证券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最新的发展趋势;(2)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资产担保、结构化融资、表外融资、预期收益导向、证券化发行主体的虚拟化:(3)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重点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形式、交易步骤及参与主体。第三章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来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基于企业价值与风险研究了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内在机理。在“隐藏行动”的框架下,资产证券化可以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解释,资产证券化受到市场向对资产价值充分了解的投资者分配或转移利益倾向的推动。对于每一种结构安排,债权人和股权权益人将选择企业最优资产结构安竺’最优资产结构对企业的非债务破产权益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导致企业总体价值的显著增加。对于特定的资产集合,由于资产证券化能够规避标准破产程序带来的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并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因此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第四章基于信息不对称,重点分析了投资者、发起人和证券发行者在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相互作用和博弈结构,阐述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风险的特征与市场均衡关系。建立了一个关于一级和二级市场流动性模型,阐释了市场流动性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动而不断上升或下降。一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拥有众多的发起人和具有不同违约倾向的借款者。在二级市场上,垄断发行者将出售抵押支持证券以交换发起人的抵押品,将产生流动性收益。证券发行者将设定抵押品的价格和信用质量标准,虽然信用评级使发起人不具有比发行者更多的信息优势,但他们在选择出售何种资产时具有先发优势。主要结论是:(1)信息约束在资产最优设计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占优势的信息能够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而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流动性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而上升或下降。(2)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证券发行者向资金出借者通过抵押支持证券提供流动性,并保证抵押支持证券的利率转化成单个抵押品的风险收益。(3)阐述了资产证券化和抵押率之间关系的重要内涵,表明资产证券化可能加剧抵押率的波动幅度。第五章提出一个评价风险债券的期限结构模型,该债券外在地嵌入一个作为违约可能性的风险评级。本章通过模型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扩散效应的期限结构,涉及到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两种类型,分析了信用风险随着时间而演变的特征,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该模型可以测量当前和潜在信用风险暴露程度以及总风险暴露程度,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掌握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研究表明:(1)非合作的对称均衡可以代替社会最优水平,而最小的均衡市场比社会最优水平的市场规模小,所有发起人都能够等距离到达的单一市场存在对称的非合作均衡,因此一个适当的诱使发起人远离地区市场而偏向中心市场的机制设计能够提升风险分担能力和社会福利水平。(2)运用马尔可夫随机过程分析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风险的期限结构和分布演化特征,建立模型来测量当前和潜在信用风险暴露程度和集合风险暴露程度,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掌握资产证券化的风险。(3)为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掌握信用风险的特性提供了分析工具,有利于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和规避。第六章研究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代理问题、谨慎原则的作用、风险分配的私人契约和信用的可获得性等问题,分析了信用风险的传递特征,并研究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主要结论是:(1)风险转移能力的关键基础结构是谨慎原则,如果谨慎原则是有效的,那么保持银行激励来监督风险转移的私人契约安排是存在的。(2)在竞争均衡状态下,风险最优分配是实现信用可获得性、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并且有赖于项目总风险的相关关系。信用衍生品和风险向最终投资者的转移扩大了信用基础和真实投资活动的水平。风险可以转移的必要条件是银行认为监督风险转移是最优的,因此,当且仅当银行监督所有的风险是最优时,银行将会实施风险监督。(3)集合的非规模约束性(AL)项目风险与保留规模约束性(SB)项目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并通过证券化转移到最终投资者手中。(4)市场或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约束对信用衍生品和风险向投资者转移来讲是必要的,从而扩大了金融中介的能力,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平。第七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存在信用风险下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模型。由于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特殊结构,传统的模型无法正确地估价这些嵌入式风险,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定价问题。针对资产证券化中信用风险的特性,提出了资产证券化的三种定价模式,从而解决了资产证券化在信用风险暴露情况下的定价模型,而非简单地使用传统的定价公式。主要结论是:(1)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违约事件与参与主体的结构特征相关关系,使用Gaussian模型来计算解析定价公式对具有信用风险的证券进行定价。通过将信用风险进行分解,提出了多维的信用风险概念,引伸出信用风险的三个纬度(状态变量的波动性、风险到达速度或数量、风险相关性),通过扩展到更多的状态变量可以更好地对信用风险组成部分进行分析。(2)根据信用风险的期限结构建立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模型,该模型将违约损失通过违约发生时市场价值的降低进行参数化。(3)运用违约风险互换估价模型建立了资产证券化定价的数值方法,由于违约风险互换模型不存在标准的解析解,作为违约风险浮动利率成分的补偿的互换价值和互换均衡利率可以使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来得到。总结全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投资者、发起人和证券发行者在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相互作用和博弈结构,阐述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风险的特征与市场均衡关系。建立了一个关于一级和二级市场流动性模型,并阐释市场流动性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动而不断上升或下降。2.提出了一个无风险套利模型来研究信用风险扩散效应的期限模型及其随着时间而演变的特征。非合作的对称均衡可以代替社会最优水平,而最小的均衡市场比社会最优水平的市场规模小。所有发起人都能够等距离到达的单一市场存在对称的非合作均衡,因此一个适当的诱使发起人远离地区市场而偏向中心市场的机制设计能够提升风险分担能力和社会福利水平。3.分析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传递特征。在竞争均衡状态下,风险最优分配是实现信用可获得性、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并且有赖于项目总风险的相关关系。集合的非规模约束性(AL)项目风险与保留规模约束性(SB)项目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并通过证券化转移到最终投资者手中。市‘场或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约束对信用衍生品和风险向投资者转移来讲是必要的,从而扩大了金融中介的能力,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平。4.针对资产证券化中信用风险的特性,提出了资产证券化的三种定价模式,从而解决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信用嵌入风险情况下的证券定价问题。2.会议论文叶永和论如何从技术上规避监督风险2008产品质量抽样检验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控制。如何规避监督风险,或者说怎样才能把这种监督检验风险降为最低?作为质量监督部门必须要认真对待。鉴于此,分析并论证了目前在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几种不规范行为所带来的监督风险,以及怎样从技术上规避这种风险。最后指出只要正确地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监督风险就可以大大地降低,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风险。3.学位论文牟晓锐我国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2007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有。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加快,建筑项目的规模扩大、需求的多样化、功能综合化、影响因素的复杂化,以及技术难度增大、分工细化和综合集成化且市场竞争激烈等不确定因素地客观存在,建筑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风险。同时,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又给工程项目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由此产生的项目风险与日俱增,风险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于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规避和化解企业的风险、降低风险损失的有效途径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了全面的识别、量化评价建筑企业项目的风险,建立建筑项目规划、控制监督体系,从而规避或减轻建筑项目风险。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是建筑项目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建筑项目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成功的完成建筑项目总目标。对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站在建筑企业的角度,对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一些研究,希望可以为建筑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一条思路。对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类风险,从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风险规划、风险控制、风险监督、风险决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阐述风险、风险管理、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等内涵、以及风险管理发展历史,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对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本文链接:授权使用:黄小强(wfxadz),授权号:702cee29-1700-4b6d-a785-9e990156588a下载时间:2011年3月1日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