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学习目标1、学会积累文言字词.2、结合注释翻译文句,把握文章大意.3、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4、理解文章的主旨.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注: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圮()募()棹()柿()湮()啮()溯()欤()臆()pǐmùzhàofèiyānnièsùyùyi听录音,然后试读课文.字词解释(古今异义)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阅十余岁:古义:经过。今义:阅读是非木柿: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是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知其一:古义:但,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求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通假字•钯:通“耙”,耕地的农具。•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靠近岸边pĭ倒塌一起经历年募集寻找竟然zhào划(船)yè拖着踪迹gān课文理解(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写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设馆执教听说这件事你们这些人探究事物的道理这fèi木片怎么被带是坚硬沉重松散轻浮yān埋没荒唐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罢了课文理解(二)•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此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讲学家的话凡是失落应当原因是河水的冲击形成坑穴等到倒在niè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像这样一再翻转停止于是sù逆流而上固然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找到课文理解(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听了学者的说法,又讥笑说:”凡大石落入河中,应求之于上游。因为石头质性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水的反冲力必定作用在石头的迎水面的下端,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固然糊涂;到泥沙中寻找,不是更加糊涂吗?“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武断吗yú表面现象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课文理解(四)•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道理,不知道深层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怎可根据主观来臆断呢?(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找一找寻找经过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果得于数里外当求之于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一、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及文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思考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2)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主题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