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学习目标1.掌握“数”“直”“发”“胜”“于”“则”“焉””胜”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于齐梁间,未见用,退而与其徒著书立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2.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1.通假举要(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________,________)(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_______)答案(1)“毋”不要(2)“斑”(3)“敛”收敛,积累(4)“途”道路2.一词多义(1)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罟不入洿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数.吕师孟叔侄为逆(2)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3)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適戍渔阳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驴不胜.怒,蹄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5)则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入则.无法家拂士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不阙秦,将焉.取之则将焉.用彼相矣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答案(1)几,表不确定的数目/读“cù”,细密/命运/列举罪状(2)副词,只是,不过/与“曲”相对/副词,径直、直接(3)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征发、派遣/花开/发动/发出、抒发(4)副词,尽/承受/超过/优美的(5)连词,表结果/连词,表假设/副词,表判断,就是(6)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胜.shēng(1)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2)尽:谷不可胜食也.Shèng(3)胜利:二败而三胜(4)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3.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2)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4)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_(5)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____(7)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名词用作动词种植(3)名词用作动词穿上(4)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5)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6)动词用作名词生者;死者(7)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4.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越南的首都(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希望(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保养身体答案(1)黄河北岸的魏地,在今河南济源一带(2)不要希望(3)供养活着的人5.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句子。(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树之以桑。(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8)直不百步耳。(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1)判断句这也是逃跑啊。(2)判断句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3)宾语前置句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会有这样的事的。(4)状语后置句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5)状语后置句把桑树种在宅子四周。(6)省略句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这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7)固定句式(或……或……,译为“有的……有的……”)有的士兵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就停下来了。(8)固定句式(直……耳,译为“只不过……罢了”)(那些人)只不过是没跑一百步罢了。(9)固定句式(是何异于……,译为“这与……有什么不同呢”)这种做法和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呢?合作释疑1、第二节中,孟子作比喻的用意何在?2、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3、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4、第四节中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1、第二节中,孟子作比喻的用意何在?王好战,请以战喻投其所好,便于启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2、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篇氤氲书香篇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3、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能施仁政,则天下之民至焉。——仁者爱民•4、第四节中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下层百姓)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文本审美1、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义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4段的3种措施和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中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文章内部的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刻的特点。结构图示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