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市规划市场发展策略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1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章中国生态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综述1.1生态城市规划行业相关概念界定1.1.1与生态城市相关的概念(1)“生态城市”(2)“普世城”(3)“健康城市”(4)“山水城市”(5)“生态园林城市”(6)“绿色城市”(7)“低碳城市”1.1.2与生态规划相关的概念(1)“城市规划”(2)“生态规划”(3)“生态设计”(4)“生态城市规划”1.2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1.2.1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1)生态学原理(2)循环经济理论(3)可持续发展理论1.2.2国外生态城市理论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2)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1.2.3中国生态城市理论发展历程(1)中国古代朴素生态思想(2)国内关于城市生态的研究1.3生态城市规划流程、内容和建设目标1.3.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复合生态原则(2)社会生态原则(3)经济生态原则(4)自然生态原则1.3.2生态城市规划的程序1.3.3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1)生态要素的调查(2)生态分析与评价(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6)人口适宜容量规划(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1.3.4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1)经济持续高效(2)社会发展文明(3)环境协调健康(4)文化生态和谐1.4生态城市的系统特征与功能1.4.1生态城市的系统特征(1)整体性(2)高效性(3)多样性(4)低碳性(5)可持续性(6)和谐性1.4.2生态城市的功能(1)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2)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3)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流(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口流第二章中国生态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环境2.1政治环境分析2.1.1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与中国的承诺2.1.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2经济环境分析2.2.1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形势2.2.2中国公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2.2.3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研发支出情况2.3社会环境分析2.3.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中国城市化战略分析(2)中国城市化现状分析2.3.2中国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现状2.4政策环境分析2.4.1中国生态城市规划立法现状2.4.2中国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2.4.3中国环境保护政策(1)《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3)《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4)《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5)《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1-2020年)》(6)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划1)《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2)《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0-2015)》3)《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三五”规划》4)《“十三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5)《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6)《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7)《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5技术环境分析2.5.1新技术在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1)“3S”技术的引入和应用(2)计算机数字化模拟技术2.5.2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1)清洁生产技术(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3)清洁能源利用技术1)清洁煤利用技术2)太阳能利用技术3)风能利用技术4)地热能利用技术5)海洋能利用技术6)生物质能利用技术7)氢能利用技术(4)生态环境修复技术(5)绿色建筑技术2.6行业环境分析2.6.1资源、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状况2.6.2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分析第三章中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3.1基于单一系统方法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3.1.1流程一体化基础设施系统的设计和管理(1)整合需求和供给考虑效率和节约问题(2)资源循环使用回收二次资源价值(3)全方位流向的分布式系统节点和网络发挥最大作用(4)多功能性利用同一空间和结构服务于不同终端3.1.2布局与流程一体化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1)城市布局与土地的的使用(2)绿色基础设施自然系统和构筑系统一体化(3)搭配不知利用新建筑及路权有利的选址和位置3.1.3采用一体化的实施方案(1)有序化分阶段投资获得系统整体协调性(2)可行化实施不同类型的一体化战略(3)协调采用手段涉及多方面(4)统一政策与规划目标和战略方针相统一3.1.4现有地区的改造和再开发3.2基于空间层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3.2.1区域-城市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城市总体生态格局的主要内容1)城市总体山水格局的建构2)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3)城市重大工程性项目的生态保护4)城市交通体系的组织(2)城市总体生态格局的调控途径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2)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3)完善城市生态服务功能(3)区域-城市级城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3.2.2片区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片区级的城市生态设计的内容(2)新区规划建设中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基地选择原则2)确定新、老城区的承接关系3)建立具有生物气候调节功能的缓冲空间4)采用新型交通模式5)优化城市的能源结构6)选择适宜的开发建设模式(3)旧城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旧城产业结构的调整2)生物气候调节区域建设的生态策略(4)片区级的城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3.2.3地段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地段级的城市生态设计的内容(2)地段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强化局部的自然生态要素2)关注与特定自然环境相关的生态问题3)在人与周边环境之间建立缓冲空间(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生态策略1)充分利用自然光,控制光污染2)利用自然要素及人工设施,改善局地风环境3)综合自然和人工手法调整局部气温,优化热环境4)采取措施,提高公共空间的空气质量(4)地段级的城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3.3基于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3.3.1湿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湿热地区的分布与气候特点(2)湿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基地选择原则2)城市结构和建筑物密度的综合考虑3)街道网络的规划4)开放空间设计5)建筑设计特点(3)湿热地区的城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3.3.2干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干热地区的分布与气候特点(2)干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基地选择原则2)城市结构和建筑物密度的综合考虑3)街道网络的规划4)开放空间设计5)建筑设计特点(3)干热地区的城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1)美国凤凰城太阳绿洲2)阿联酋马斯达尔的“太阳-城”3.3.3冬冷夏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冬冷夏热地区的分布与气候特点(2)冬冷夏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基地选择原则2)城市结构和建筑物密度的综合考虑3)街道网络的规划4)开放空间设计5)建筑设计特点(3)冬冷夏热地区的城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3.3.4寒冷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寒冷地区的分布与气候特点(2)寒冷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1)基地选择原则2)城市结构和建筑物密度的综合考虑3)街道网络的规划4)开放空间设计5)建筑设计特点(3)寒冷地区的城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1)“风屏蔽”模式2)生态-技术城3.3.5基于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的总结第四章全球主要国家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4.1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国际比较4.1.1政府导向性模式4.1.2科技先导型模式4.1.3项目带动型模式4.1.4交通引导型模式4.1.5组织驱动型模式4.1.6城乡互动型模式4.2美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2.1美国生态城市建设起源4.2.2美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2.3美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2.4美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2.5美国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3德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3.1德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3.2德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3.3德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3.4德国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4法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4.1法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4.2法国生态成规规划管理体制4.4.3法国生态城市项目的确定与评估指标4.4.4法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安排4.4.5法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4.6法国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5瑞典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5.1瑞典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5.2瑞典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5.3瑞典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5.4瑞典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6挪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6.1挪威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6.2挪威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6.3挪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6.4挪威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7芬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7.1芬兰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7.2芬兰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7.3芬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7.4芬兰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8日本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8.1日本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8.2日本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8.3日本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8.4日本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9澳大利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9.1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9.2澳大利亚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9.3澳大利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9.4澳大利亚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10巴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10.1巴西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10.2巴西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10.3巴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与案例分析4.10.4巴西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11新加坡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分析4.11.1新加坡生态城市发展的立法与政策4.11.2新加坡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4.11.3新加坡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案例分析4.11.4新加坡生态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4.12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经验借鉴4.12.1以法律体系保障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4.12.2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4.12.3以资源的集约循环使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效率4.12.4以具体项目推动阶段性目标的实质发展4.12.5以绿色技术保障城市微观结构的功能提升4.12.6以环境教育和制度建设保障居民的参与和监督第五章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5.1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评价模型5.1.1综合指标评价模型5.1.2生命周期评价方法5.1.3“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5.1.4生态足迹法5.2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指标体系5.2.1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5.2.2主要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国际指标体系(1)联合国统计局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联合国统计局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3)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5)世界保护同盟的可持续性晴雨表指标体系5.3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展与评价指标体系5.3.1《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1)生态示范区的内涵(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内容(3)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4)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点类型与任务1)区域生态建设2)生态破坏环境治理示范建设(5)生态示范区的分区建设任务1)经济发达地区2)经济欠发达地区3)资源富集和重点开采区5.3.2国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方案(1)“国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实施方案(2)“国家生态县”评价指标1)基本条件2)经济发展指标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4)社会进步指标(3)“国家生态市”评价指标1)基本条件2)经济发展指标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4)社会进步指标(4)“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1)基本条件2)经济发展指标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4)社会进步指标(5)国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进展与成效5.3.3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方案(1)“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2)国家园林城市标准1)组织管理标准2)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