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大民屯学校程文【内容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一、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提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往,我们总是将它和“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好孩子”等挂上钩,于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控制。后来我们意识到,这样既没有尊重学生,也不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各项活动规则,更不能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主体,能较自觉地遵守各项活动规则、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时的活动或游戏中,我们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怎么做,可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活动规则,由“老师说要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如:在图书区,开始,经常有孩子大声讲话、图书乱放,教师不可能时刻看着他们、提醒他们,于是,活动前,我让孩子们讨论“你去过图书室或书店吗?人们是怎么看书的?他们会说:我去过我爸爸学校的图书室,里面很安静”、“我妈妈带我去过书店,里面的书放得整整齐齐,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了在图书室里应该遵守的一些规则,教师不再为孩子不遵守规则而花费大量时间,孩子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组织这样的小小讨论会,让幼儿自己去交流、讨论,从而让孩子们认识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让孩子在自主的氛围中,自己的决策中自觉地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二、注意示范性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学生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学生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孩子在校的时间,我们要处处留意、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注意孩子的言行,适时地加以引导。记得有一次,孩子们都陆续离校了,还有小明、雯雯等几个小朋友的家长没来,我开始准备整理桌上的东西,我请小明小朋友帮我拿了畚箕,拿完后,我说:“谢谢你”!她腼腆地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走开了,教师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帮我拿东西是应该的,我们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让孩子从我们的言行中受到启发,使之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文明行为习惯等。一次户外体育活动时,小明的跳绳断了,她说:“老师,帮我扎一下好吧?”我说“好”!帮他扎好后,雯雯说:“老师谢谢你啊!”看着她一脸的真诚,我开心地说:“不用谢”我们可结合平时发生在孩子身边事,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熏陶他们,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首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处,重视学生的良好愿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就会在大人的提醒下、在同伴的榜样影响下,制约自己不该有的行为、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三、注意运用巧妙的指导策略。语言的表达也是一门艺术,一句话,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语气或形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如:孩子上课不愿举手回答问题,我们不要武断地去责备孩子、逼着他回答,使用“刚才肯定没认真听”、“这个也不会啊”等等之类的语言。有可能是有的孩子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还有的是没有集中思想,不明白具体要求。这时候,如果我们去责备孩子,或逼着他去回答,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有些孩子即使下次知道答案也害怕举手了。如果通过语言暗示来鼓励孩子,把责备的口吻换成“听明白老师的问题了吗?大家都在动脑筋呢?我们来比比,谁想出好办法的举起手来,看谁最聪明!”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有时,当我们要让孩子对某一件事留下印象或记住一些规则时,会反复强调,也许第一次是有效的,但说得太多,孩子会有厌烦情绪,有的虽嘴上答应了,但实际却视而不见。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掉在地上的东西没人捡,椅子倒了没人扶,还辩称:“又不是我弄的”,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我们通过语言进行启发:“看到地上有纸屑我们应该怎么做、椅子倒了怎么办?”等通过谈话活动引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注重评价方法的运用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在鼓励中生活,将学会自信;在适当的表扬中生活,将学会自尊”。所以说,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表扬,这样也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了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孩子,我们注重多种内容、多种方式的评价。比如,评五角星时,除了老师评,更多的是请孩子来自评、互评,“你能得到五角星吗?为什么?”、“你觉得谁能得到五角星?说说你的理由”“你想把五角星送给谁?为什么?”……这样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学习评价自己、评价同伴。在活动室门口,我们设计了“我们一起夸夸孩子”的评价表,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针对孩子在家里的一些进步给予及时地表扬,不仅增强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帮助了家长在家中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五、注重家园同步教育教育是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此,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在班中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时,要及时找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在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是不对的,父母在家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这样孩子还是会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例如在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与合作”时,主张家长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六、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班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通过升旗下讲话,班会,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七、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等。4、寓规范训练于各科教学之中。5、开展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八、注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同时对于小学生好的习惯要极力强化;针对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应不厌其烦的督促;家长在家制止孩子的小毛病也要坚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切不可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事,它的实现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从大处着手、小处着手,引导小学生逐步健康、和谐、全面的成长。好习惯是人生财富,为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助力,而坏习惯则是人生的债务,成为制约人一生发展的瓶颈。我们要让良好的习惯融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入每个小学生的内心,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深入,农村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已得到广泛关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对小学生行为吸光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主要参考文献】[1]马海侠.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11)118[2]贾素丽.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指导策略[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6)[3]张小琴,李巧义.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培养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1)117-118[4]许湘云.如何对小学生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