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思想: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包括了探险和科幻两部分内容。本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作者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两只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文章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其实不止众人,连读者都几乎以为是定论的时候,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才进一步揭晓。本文虽有波澜,但作者并不是在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通过一个寻石兽的故事引出深层的思考:做任何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地做出判断。寓意于事,立意高远。其中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很值得认真体会。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思考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1一、导学示标(识一位学者)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人,根据提示,猜猜他是谁?1、清代有一位著名学者,他曾任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和《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四库全书》把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22、清代有一位著名学者,他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乡试中解元(乡试第一名),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供职“庶吉士”。3、清代有一位著名学者,他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遗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嘉庆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他叫纪昀,字晓岚,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4、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件趣事来了解一下纪晓岚——《纪晓岚轶事》。(一)纪晓岚有一天和朋友一起上街,看见前面有一家小店,店里的老板娘正忙着。纪晓岚就和他的朋友打赌:“我会一句话,让老板娘笑,再一句话,让老板娘闹。”朋友们不相信,决定以一桌酒席为赌。只见纪晓岚走向小店,向店门前的看门狗鞠了一躬,叫道:“爹!”老板娘“噗”地一声乐了。纪晓岚转过身又冲老板娘叫了一声:“娘!”顿时,老板娘勃然大怒,直骂纪晓岚。于是,纪晓岚赢得了一桌酒席……(二)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横溢,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对道:“鹦有雌雄都叫哥。”知县对纪晓岚的才华暗暗称奇。(三)巧解老头子一年盛夏,纪晓岚和几位同僚在书馆校阅书稿。纪晓岚是个近视眼,因为身体肥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于是就脱掉了上衣,赤着上身,把辫子也盘到了头顶上。不巧,乾隆帝此时慢慢走进馆来。纪晓岚发觉时已来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赶紧把脖子一缩,钻到了书桌底下。其实,乾隆早就看见纪晓岚的动作了,但他装作不知,就在馆里故意与其他官员闲聊,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纪晓岚在桌子下面大汗淋漓,实在是熬不住了,就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没?”3他的话音刚落,抬头一看,乾隆皇帝就坐在他面前。许多人觉得好笑,但乾隆不觉得好笑。乾隆大怒道:“纪晓岚,你好无礼!为何叫朕老头子?你若解释得当,朕就放过你。”所有官员都为纪晓岚捏了把汗。纪晓岚真不愧是铁齿铜牙,他从容地回答道:“皇上万寿无疆,难道不叫‘老’吗?您至高无上,难道不叫‘头’吗?天地是皇上的父母,难道不是‘子’吗?连起来不就是‘老头子’吗?”乾隆听了,立即转怒为喜,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奖赏了他。5、纵观上述材料,你觉得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有什么特点?纪昀(纪晓岚)诙谐幽默,圆滑乖巧,才华横溢6、《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著文言笔记小说集。该书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对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以及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笔记小说一般篇幅短小,内容繁杂,大体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大类。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就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大家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什么故事。首先来看看今天的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二、自主学习(讲一个故事)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充分预习了这篇文章,现在来展示下自主学习的成果。1、朗读课文。注意个别词语的读音:棹(zhào)曳(yè)铁耙(pá)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流(sù)42、译读课文。选派典型代表译课文,有疑问的请同学补充。教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把握重点词语:圮:倒塌阅:经过,经历求:寻找竟:终了,最后颠:颠倒,错乱一词多义: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之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为众服为确论至石之半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古今异义词: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3、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沉入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事。三、合作探究,质疑解惑(明一个道理)1、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明确:三种:一是到河的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的反冲力,石兽反而会逆流而上。2、为什么寺僧、讲学家的方法不对,而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明确:因为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3、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笑”。明确: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的“不能究物理”,刻画出讲学家的自恃博才和自己为是。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观点的错误和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但老河兵主要是笑讲学家的自以为是,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自喜。54、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怎样的启发?明确:要善于聆听,注意观察,从实际出发,客观全面地考虑问题,注重用实践进行验证。四、拓展延伸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材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们交流。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明确:上文铁牛等雕塑是在原址发现的,而课文中石兽是在上游发现的。由于物体的质地、重量不同;河底的沙土性质不同;落水的高度不同等因素,会出现不同的打捞结果。所以对于书上的知识,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有质疑精神,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有些事物不是符合所有情况。五、生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学者,同时也了解了一个故事,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希望同学们认识事物时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注重实践。六、达标检测6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不更颠乎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3、翻译下列语句。(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篇2、完成相关练习3、预习新课八、课后反思根据课堂教学各环节实施情况、学生反馈以及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反思、调整。板书:河中石兽寺僧求之下游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众服为确论实践出真知老河兵求之上游果得于数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