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综合运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章节综合运用内容第一章第一节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答】“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答】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其三,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其四,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联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第一章第二节1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答】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了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2《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答】鲁迅小说中的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祥林嫂,就是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社会,穷困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3《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14年论述题:【答】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鲁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的命运,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在创作中,鲁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同时,鲁迅着力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在这一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围一般人对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述《呐喊》、《彷徨》的思想和艺术成就。4《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答】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提出的“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几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如孔乙己和《自光》中的陈士成等。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毒害者,是被吃掉的一类。另一类是《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是一些虚伪的假道学者。经过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多次革命的冲击,他们已从社会的支柱演变为丑角。鲁迅对他们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但鲁迅笔下最重要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是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觉醒,并随着革命的退潮而跌落的一类。还有《伤逝》中的涓生、子君,这是“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知识分子。因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先进部分,往往是革命过程中最先觉悟的阶层,在民主革命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当然是早就在寻求“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十分注意的。上述几篇写现代知识分子的作品,均收于《彷徨》,说明在“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队伍的分化对鲁迅思想的刺激,因而更偏重于批评这些人物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年轻时是个敏捷、精悍的人,为讨论救国之方,可以与人打起架来,显然是个热情的、政治上有追求的青年。可是当他在小说中出场时,竟完全变样了。辛亥革命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也未曾给知识分子提供出路。吕纬甫经不住环境的压迫,当了家庭教师教起“子曰诗云”.甚至包括《女儿经》。处世之道也变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了。他消沉颓唐,但心里很痛苦,故以苍蝇绕圈比喻自己的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旧势力的叛逆性则更强烈,他睥睨世俗,敢于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挑战。他的存在确能使那些不愿意他活下去的人们感到难受不堪。然而他又十分的软弱,他的反叛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软弱性的表现。因为归根到底他是个孤独者,后来竟给一个师长当顾问,寄食于统治者的门下,如他自述:不能不“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了”。他的死,既是社会的迫害,又是带着自戕性的。吕纬甫、魏连殳都可以成为有为的人才,鲁迅对他们的消沉、灭亡感到悲哀,也痛切地批评了他们的悲剧性格。《伤逝》是鲁迅仅有的描写青年爱情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涓生、子君是“五四”后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他们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大胆地反抗家庭与世俗,子君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呼声,表明追求人格独立的决心。他们从自由恋爱而同居,并成功地得以结合。鲁迅描绘他们勇敢地抵抗社会,但最终经受不住沉重的社会压力,一张解聘的小纸条便绝了他们的生路,轻而易举地把他们逼向死地。子君首先动摇,跟着父亲走了,不久,无声无息地告别了人世。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曾经指出,娜拉走后或者堕落或者回来。而《伤逝》则接着《孤独者》之后,再一次宣告个人反抗的无力。《伤逝》的要义并不在于妇女解放,而是指出实现女子人格独立须有经济制度的改革,这在当时也不算新的见解。但当新文学作品为了反封建而大量宣扬爱情至上,歌唱灵与肉的解放时,鲁迅却通过涓生、子君的悲剧,指出人生的要义并不在于爱,“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并且批评了只求个人幸福而不能对旧势力作“韧性,,斗争的弱点,这些都是高人一等的思想。吕纬甫、魏连殳或涓生,开始时都是有所追求的人,但后来一个个潦倒、落魄。对他们的“辛苦辗转”,鲁迅是给予同情的,但他们中有的后来成了庸碌之辈,这又是鲁迅所十分痛心的。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动摇,他有痛切的感受。因此,涓生还要奋起满带创伤的翅膀.寻找新生的路,此中也分明寄托着鲁迅的希望。5《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塑造。【答】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乃至孔乙己、四铭等。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新小说中塑造的能站得起来的人物形象并不多,因为写好人物需要较深的艺术功力。而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都能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最主要成就。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深处掘进。在这一方面。他几乎有勾魂摄魄之力,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在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他曾认为画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画好眼睛,因为眼睛是灵魂之窗。他自己在写小说时,就是画灵魂的高手。鲁迅小说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6《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答】《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在表现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此外,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总之,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7《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答】(1)《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2)《野草》重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以展示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8《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答】《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是诗与散文的结合,或者说是以散文形式写的诗,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往往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却不必有诗的形式。《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对现实景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野草》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常有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情外之理,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野草》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手法,自然景物、人物或故事,往往既是写实的,而同时又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写实的画面与象征、隐喻的内涵共同构成了一个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从而发人深思,启发人去认识和探求人生,启发人以生活的哲理思考。9《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答】《朝花夕拾》主要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作品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社会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作品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