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取消民主,神化领袖,集大权于一身,以建立专横野蛮的极权统治。既然如此,它何以能够在曾经创造过人类辉煌灿烂文化的德国兴起并昀终上台执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战结束后,德国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根据该和约的规定,德国被解除了武装,并需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由于90%以上的赔款需要劳动人民承担,加上战后德国的物价飞涨,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断恶化。而1923年1月,法、比军队因德国拖欠赔款而出兵占领鲁尔更使德国的经济完全陷入崩溃的境地。“德国货币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纸。工资薪水的购买力等于零。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一生积蓄都荡然无存”【1】(P92)。人民群众在经济上遭到毁灭,社会基础遭到破坏。就在国家发生通货膨胀,马克急剧贬值,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宁这样内外交困的危机时刻,纳粹党却在全国展开蛊惑人心的宣传,发展和壮大组织。仅1923年1—11月,就有3.5万人加入该党。虽说1924年—1929年德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但“从1930年起,德国陷入了一场比1923年通货膨胀危机更为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的经济危机。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失业数字急剧上升,其中半数以上没有得到任何经常救济而只有所谓‘福利’补助,这完全不足以维持一家的生活”【2】(P149—150)。经济危机使中小资产阶级感到绝望,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渴望有新的政治力量来改变现实。这些都给冲锋队以可乘之机,他们从失业队伍中迅速招募了一支30万人的队伍。总之,1923年鲁尔的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给纳粹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有利的时机。德国是一个民族意识特别浓厚的国家,在欧洲历史上曾统治其他民族达数世纪之久。而且在俾斯麦时代,国家强盛统一,政治稳固,经济稳定。因而在德国人民中形成一种对民族的自豪感。一战使德国沦为战败国,被迫与战胜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该条约使德国在经济、政治及国际事务中都没有享受同其他国家平等的待遇和地位。这种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使德国人民既忍受着战败后所带来的屈辱,又感受到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悲哀【3】(P183),这严重伤害了德国民族的自尊心。因此,德国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凡尔赛和约,产生了对战胜国的仇视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各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象雨后春笋林立各地,民族主义成为当时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政治口号。希特勒就充分利用了《凡尔赛和约》具有掠夺性的这一特征,要求恢复1914年的边界,同时要求扩大德国人的生存空间。这样的思想很容易引起战败后的德国人民的赞同,促使人民要求恢复“大德意志”【4】(P183)。希特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走上政治舞台的,纳粹党就是在这种思潮中应运而生的。另一方面,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影响大大鼓舞了德国广大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希特勒为适应德国人民的生活处境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针对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向往的心情,仿效墨索里尼打起社会主义旗帜,并把反对资本主义写上党的纲领,迎合了德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的要求。希特勒不断在演说中向德国人民保证,他上台后复兴德国经济,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保证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和工资,保证每个人都有工作和面包。在经济危机中求生存的农民、手工业者深感自身经济地位受到威胁,他们多从经济发展状况的角度来考虑其政治弁度,在对社会民主党和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失望的情况下,轻信了纳粹党的欺骗宣传,纷纷投向纳粹党。简而言之,纳粹党利用一战后人民的沮丧情绪,激发起民族主义感情,加上实现“社会主义”这个动听的幌子,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战后,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德国的战败一直耿耿于开,伺机恢复他们昔日的“天堂”和“尊严”,实现他们“振兴民族”、重建“强盛德国”的侵略野心。加上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了德国以沉重打击,并由此引起政治动荡,这些都严重动摇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希特勒和纳粹党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通过掠夺别国来摆脱危机的需要。这种思想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德国实际上不过是把灭亡法国作为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是在将来能够为我国人民在其他地方进行扩张”,“如果要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5】(P120-121)。正是希特勒推行民族侵略主义的主张与垄断资产阶级进行侵略扩张的要求完全合拍,因此垄断资产阶级才大力资助纳粹党。在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之时,钢铁大王蒂森就给了希特勒10万金马克的津贴,希特勒从蒂森所控制的各重工业组织每年可拿到200万马克【6】。1931年,鲁尔煤矿辛迪加决定每年卖1吨煤抽5芬尼给纳粹党,每年平均600万马克【7】。垄断资产阶级不仅在经济上大力支持纳粹党,还直接为该党上台大造舆论。1930年沙赫特到美国各大城市游说,为法西斯广作宣传。另外,他们还积极调解内部矛盾,进一步帮助纳粹党夺取政权。特别是1932年11月希特勒在国会选举中丧失200万张选票和35个议席,面临颓势企图自杀时,垄断资产阶级和权威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对总统直接施加政治压力,在1932年11月29日上书兴登堡总统,要求任命希特勒为帝国总理。前皇太子也两次致函兴登堡,再三劝他授权希特勒组锁。他们一致认为希特勒是能够解决政府危机的唯一候选人。可见,垄断资产阶级是直接把希特勒推上台的主要力量之一。美英等一些外国垄断巨头也给予了纳粹党大力的支持,如美国大垄断巨头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英国报业大亨罗特米尔等,都给了希特勒以资金上的援助。一些美国垄断资本的喉舌公然支刘锋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滋长的纳粹主义就是德国法西斯主义,它是当时特定的国际和国内条件下的产物。探析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的原因,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德国法西斯上台原因持希特勒上台。《纽约时报》于1931年6月1日写道:“假使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总理,那就显然在华盛顿更孚众望了”。美、英垄断资本把希特勒看成是把德国和欧洲从无产阶级革命“危险”下拯救出来的救星,他们希望希特勒上台执政,消灭德国的革命民主力量,以确保他们在德国的大笔投资和贷款【8】。国际垄断资本的大力支持,加快了希特勒上台的步伐。德国素来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从普鲁士到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传统贯穿于德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之中。统治阶级素来以“条顿武士”精神为基础向外进行侵略扩张。由于法西斯主义和半封建的军国主义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而且都渴望对外侵略扩张,因此两者必然结合起来。一战后,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军队虽然遭到了严格的限制,但威信并未受损害,军官团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德国还重新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来维护德国国内秩序和专门进行边界巡逻。这支军队从一开始就秘密谋求德国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军事目标。军队中的容克贵族的成份仅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23%降到21.5%,仍旧保留了旧的军国主义传统。魏玛共和国时期,这支军队在镇压工人革命和反对民主力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了复活军国主义,实现民族复仇思想,寻求反动的政治力量,积极支持纳粹党【9】(P137)。纳粹党在刚成立后不久就受到国防军部的津贴。其中巴伐利亚驻军对纳粹党的支持作用昀大,他们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纳粹党身上,经常向该党提供资助,并出资6万马克帮助纳粹党买下《慕尼黑观察家报》,改名为《人民观察家报》,这份报纸为扩大法西斯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1923年希特勒发起的慕尼黑啤酒店暴动,更是得到巴伐利亚驻军和德国将军鲁登道夫的支持。为了答谢军方的支持,希特勒曾向国防军作出保证:在他执政后以目前的国防军为基础,兴建一支伟大的德国人民军队。德国国防军的支持,对希特勒昀后攫取政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国防军受旧专制主义思想的支配,坚持赤裸裸的强权政治,他们为得到纳粹议员对政府的支持,对纳粹党采取了宽容、拉拢的弁度,从而促使了希特勒上台。在1932年的选举中,虽然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但在国会中仍然没有获得组织政府所需要的绝对多数席位,因此依靠选举希特勒无法夺取总理大权。在这关键的时刻,国防军站在了希特勒一边,1933年1月16日,施莱歇尔和国防军司令哈默施泰因会商后,一致认为希特勒是唯一合适的候选人,积极支持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对魏玛共和国的议会民主制,要求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法西斯主义昀终取得胜利,也是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制发生危机,实行“总统政体”的恶果所致。德国是一个缺乏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国家,它是由普鲁士容克贵族俾斯麦通过自上而下的的改革而非革命来完成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其资产阶级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容克贵族和封建化的军销势力在政治上仍发挥着主要作用,德国仍然保留着中世纪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德意志帝国,替而代之的魏玛共和国,但它从诞生的那天起,民主制的根基就不十分坚固。德国垮掉的仅是封建帝国的外壳,资本容克贵族仍然控制着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同时,共和国政府没有对人民进行民主思想的教育,尤其在教育领域,“没有培养自己的民主传统”,旧的专制主义思想继续腐蚀着人民的思想。这些都是民主共和国的隐患,“成为反革命和法西斯兴起的温床”【10】(P24-25)。随着30年代德国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力量蓬勃发展,统治阶级地位发生危机之时,德国资本主义的这种半封建的劣根性和民主制不健全的后果就明显暴露出来。其表现就是政府的政策得不到国会多数议员的支持,资产阶级无法维持统治,不得不乞求专制主义,从而导致法西斯活动的猖獗。而根据魏玛宪法第48条的规定,在紧急状弁下,总统可以不经国会多数议员的批准,颁布具有法律性质的“紧急条例”来行使职权,从而确立了总统内锁体制的道路。这完全践踏和嘲弄了议会民主,既与兴登堡的军人作风有关,也与德国长期的军事统治有关。1932年11月,纳粹党获胜,但也仅占1/3,希特勒本应与其他党派协商组锁。可是,由于在“总统政体”下由兴登堡任命组锁,便扫除了与其他政党协商组锁的障碍。正是由于这一独裁的“总统决定内锁”的体制,使希特勒轻易地掌握了国家政权,为德国民主制政治掘了坟墓,也为鼓吹专制主义的法西斯运动铺平了道路。纳粹党之所以获得这么多群众的追随,也是无产阶级力量不成熟的结果。德国共产党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性质缺乏应有的认识:比如过低估计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绪和纳粹党迅速攫取政权的现实可能性与危险性;过高估计了人民群众的实际觉悟程度和希特勒上台前德国革命形势的成熟程度,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使法西斯运动借以离间工人阶级同农民、退伍军人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扩大了它的支持者。法西斯之所以获得政权,也由于无产阶级离开它的天然同盟军而陷入孤立。当时,在德国唯一可能阻止法西斯努力上台的社会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因此,德国共产党致力同社会民主党建立合作关系。但在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多次拒绝建立统一战线,诽谤和攻击德国共产党的情况下,德国共产党没有对社会民主党左翼进行争取工作,而是互相指责,从而使无产阶级处于分裂状弁。这样做的结果是削弱了国内的反法西斯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统一阵线的建立,因而没有阻止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夺取政权。【1】【5】(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一)》[M],董乐山、李天爵等译,三联书店,1974.3。【2】(英)弗·卡斯顿:《法西斯主义的兴起》[M],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3】【4】杜美著:《欧洲法西斯史》[M],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6】彭凯、郭达喜:略论纳粹党夺取政权的民意因素[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04【7】【8】摘自解力夫著《盗世奸雄:希特勒》第六章:铁窗生涯【9】【10】吴友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