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情爱论》是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的学术著作。究竟什么是男女爱情?为什么罗米欧与朱丽叶会一见钟情?动物也有爱情吗?人们为什么相爱?怎样解释那种生死不渝的恋情?瓦西列夫在此书中,引述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生物学的角度,逐一剖析爱情迷宫。热恋的人们常常把爱情看成幸福,失恋的人们又把爱情看成痛苦。《情爱论》说,各个时代都有关于爱情的箴言,既有诗意的赞颂,又有痛切的抱怨,有虔诚的,也有庸俗的,有兴高采烈的,也有沮丧颓唐的,有青年时代的鲁莽,也有中年甚至老年对爱情命运的诅咒。其实,归根到底,爱情是“像一道看不见的强劲的电弧一样在男女之间产生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强烈的倾慕之情”,“它的动力和内在的本质是男子和女子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呵呵,没有想到我们常常为之激动的神圣的爱情,在书中竟被赤裸裸地写成这样一个定义。于是,尽管晦涩难懂,还是吸引了许多人继续读下去。《情爱论》坚决摒弃宗教禁欲主义,认为男女相爱是合理的、正当的。瓦西列夫在著作中历数历史上禁欲主义的种种言论,用以纠正对爱情的认识。东正教禁欲主义代表人物尼科季姆。斯维亚托戈列茨说爱情是后患无穷的激情,“它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灵魂的深处,而使理性变得暗淡无光”,主张人类应当远离性欲和爱情,瓦西列夫指出这是不切实际的禁欲主义的贞洁。瓦西列夫强调,柏拉图式的爱情,根源在于《新约》,这种爱情以耶稣的名义谴责性接触,认为男女可以在“纯粹”的精神享受中在云端遨游,他们的嘴唇从来不会碰在一起,双手总是拥抱着一无所有的空间,思想是云雾朦胧的一片。他毫不掩饰地批判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爱情,将使人类种属的延续陷入渺茫,那“没有形体的生物的爱情不过是人的幻想”。他的言辞不算激烈,可是读者却会有那种吐鲠之后的快感。瓦西列夫特别提到了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不朽名著《安娜.卡列妮娜》,托尔斯泰是个禁欲主义者,但这不妨碍他同时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为了鼓吹禁欲,一方面托尔斯泰竭尽对美好爱情颂扬之能事,一方面又不得不让安娜卧轨自杀去证明禁欲主义,但是实际效果呢?历来的读者无不鄙视渥仑茨基而为安娜一洒清泪,不但没有看到禁欲的必要反而更加力图争取真诚真挚的爱情!因为,男女相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规律。《情爱论》还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作出了详尽的阐发。基于一些理论家尤其是生物学家把爱情简单等同于性欲,瓦西列夫提到了达尔文的爱情观。达尔文认为人是一种动物,而动物世界一样具有道德、爱美和情感,有性生殖构成了爱情成分,比如向异性献殷勤、展示媚态、调情等等,这些人类和动物没有区别。瓦西列夫指出:达尔文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发现了人同动物的生物统一性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他混淆了自然界中存在的两性关系同人类社会中的两性关系,抹煞了人类思维在性生活中的巨大反作用。瓦西列夫认为,爱情建筑在性欲的基础之上,性欲是人的本能,而爱情是性欲本能的精神生活,“爱情的精神力量使男女之间的感情在性欲这种强有力的生物刺激因素消失之后也不至于冷却”。瓦西列夫以人类老年爱情生活为例指出,老年男女也许性欲减退甚至消失,但是爱情仍然存在,这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最为明显的时候,动物的老年也许根本不知道曾经的爱情为何物,但是人类的晚年,“会因时隐时现的回忆而放射出余辉,这时的爱情是一种精神的和美感的珍贵物品,是精神和情感文明的表征,是生命的溢流”!正因为爱情是人类而不是动物的情感,因此,对于一切处于爱情状态下的男女,爱情具有责任要求,不仅对下一代也必须对爱情的另一方,这样人类才能正常延续;爱情具有道德要求,爱情双方必须符合社会道德的一般规范,这样人类才能有序生活!《情爱论》的精彩论述在发行当时曾经引起轰动。比如关于人类的爱情:“男子对女人,以及女人对男子的性欲可能保存终身。这种本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在人的心理上会留下痕迹。大脑记录下性欲,仿佛是把个体的历史封存起来,这种历史的机制在一定环境中可能死灰复燃,虽然它的力量已经减弱而并不引起性欲的冲动,这正好表达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结构的活动性”。又比如关于初恋:“谁也没有权力指责初次产生的爱情,摧残它,伤害它。——当羞怯的初恋开始出现在脸庞上的时候,这对周围的人应该是一个信号,应该是要求真心实意地关怀未成年人的一个预警信号:注意!爱情萌芽了!”再比如关于爱情意识:“人类的爱情是有意识的,这一点不仅表现为预见、认识和按一定目的调整自己的行动,而且表现为富于幻想和殷切地渴望获得个人幸福。”《情爱论》由三联书店出版于1984年,原作是保加利亚文,1982年在俄出版,我们读到的《情爱论》是根据1982年的俄文版转译的,那是我们刚刚开始解放思想的年代,当代外国先进文化大量流入国内,长期文化闭关后的人们迫切希望接受新的文化意识,包括在情爱理论方面也出现渴求了解世界的潮流,《情爱论》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两次发行达175000册,盛况可慰。不过,在翻译方面,我仍然觉得有些生硬,有些晦涩,让人打开书就觉得厌烦。比如“理性的急剧扩张是现代科学认识发展的理所当然的趋势”——累!再比如“苏格拉底证明爱情本质的矛盾性的那种哲学辩才形象地展示了柏拉图爱情观的实质”——晕!不过,即便如此,本书关于爱情的理论,对我个人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爱情!这个古老的永不厌倦的话题。在真挚的人看来,是个严肃的话题,在世故的人看来是个现实的话题,在衣食无忧的人看来是个玩乐的话题,在玩世不恭的人看来只是个轻飘飘的话题。瓦西列夫成书时,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互联网,因此,本书没能涉及网上的爱情,我想,这是具有时代特点的话题,那就让网上的朋友们来讨论吧。读瓦西列夫《情爱论》/实谦善一、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缺一不可爱情,“象一道看不见的强劲电弧”,是精神和肉体的倾慕之情。它既能带来“明朗的欢乐”,又能造成“深沉的痛苦”。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思想家就已认识到了“爱情的天赐作用”,并把爱情看成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的始初起源,是人类命运的重要因素”。瓦西列夫通过研究和观察认为,“爱情的动力和内在本质是男子和女子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它经过“肉体”获得了灵性,“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费尔巴哈则说:“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古往今来,关于爱情的话题谈论不休。爱情,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永恒主题”,系属“自然规律”,它“把生命蛋白质的诞生同社会关系、心理秘密和存在的无限性联系在一起”,而“只有穿过性欲的神秘的迷宫才能进入男女之间亲昵生活的高级精神领域”。曾几何时,“把人的个性理性化、把个性的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倾向”成为主流,压抑、束缚了人们的情感交流与交往,这便是脱离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性急剧“扩张”的一个消极后果,根源在于基督教所鼓吹、宣扬的禁欲主义。基督教禁欲主义所谓的道德表现在新约。新约与旧约的观点截然相反,旧约被称为基督教的圣书,占了圣经的大部分,旧约里从来没有指摘过性别;而新约的理想却是禁欲主义的贞洁。典型的则是“百拉图式”的理想化的爱情,它虚构了一种“神的爱情”,“把爱情的奇迹仁慈地赐给人们的上帝”,“目的是没有肉体接触的灵魂的溶合”。针对“百拉图式”的爱情,就连谴责性爱的列夫·托尔斯泰都在强调:“贞洁不是一条守则,也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理想。”瓦西列夫鲜明地指出:“禁欲主义的这个令人纳闷的观念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并指摘“为了‘道德的完美’,贞洁把人类自戕的残酷形式神圣化了”。禁欲主义有一个较为突出的观点,也是其理论根据之一,即认为“性欲仿佛会糟蹋人的精神,降底他的创造力”。然而,事实表明的情况恰好相反,“天才从来就不是阉人”。有大量研究材料表明,长期节制性生活会使人智力停滞,精神受到创伤。伯特兰·罗素在谈及基督教禁欲主义时,用犀利的讥讽口吻指出,“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瓦西列夫也指出,“越是受到压抑的东西就越是拐弯抹角地寻找出路。”路德阐述得更为深刻,“如果有人想抵抗自然的需要”,“那就犹如一个人希望自然界不再是自然界”。总之,康德在他四十多岁时说过,对异性的倾慕“归根到底仍然是(男女之间)所有其它激情的基础”。黑格尔则强调说,两性的相互关系客观上是“有生命的自然界的顶点”,因为两性在这种关系中找到了自己类属的统一性。瓦西列夫最后指出,“人的精神是同肉体作为统一物而存在的,这种对立面的统一产生了和谐。”二、爱情不仅有它的生物基础,更有它的社会基础研究爱情,必需“要从它的生物基础进到它的社会基础,把自然科学材料同人的社会本质的规律结合起来”。用生物学观点解释社会关系,始于一百多年前的达尔文。达尔文关于动物仿佛也有爱情的论点,为许多不承认社会生活有其特点的自然科学家所接受,也正是他们“把达尔文在文学巨著《物种起源》及《人类起源》中一笔带过的见解发挥成一套独立的观念”。其实,达尔文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发现了人同动物之间内在的“生物统一性”的规律,这是勿庸置疑的,其历史功绩则正在于此。但与此同时他又犯了某种片面性,“混淆了自然中存在的两性关系同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并把他们等同起来,这实际上是自觉地把“社会关系生物化”了。“人无疑是作为整体进行活动的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人的各种器官都是在一定的、为人的本质所特有的统一体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的”。瑞士人福雷尔证明了,所谓“性爱实际上就是性的本能,是经过我们的大脑加工、由于种种心理活动而复杂化了的性本能的变体”。虽然说福雷尔证明了爱情是有生物基础的,但这只是反映了部分真理,爱情作为人类命运的重要因素,是少不了它的社会基础的。延续人类的本能不仅是爱情的生物基础,而且是爱情的“深刻的外部表现,是用看不见的缕缕丝线把恋人系在一起的亲昵感情的表现”。爱情中,性的吸引力和精神的吸引力之间的关系有它自己内在的辩证法。从中“产生了一个爱情中的精神成分的相对独立性的问题”。“在性欲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情的精神成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尽管这些成分是派生的,但他们在一定范围内摆脱了对延续种属的本能的从属性,成为一种心理的和道德的力量,而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在现实生活中,性欲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就可能成为灾难。所以,不应该把精神和肉体分开,把梦想和现实分开。这会导致人的本质变态,导致扼杀生命。这会使原因变成了结果,而结果变成了原因。所以,“爱情并不要立即实现性接触”,“亲密的友谊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总之,正如瓦西列夫所说的,“爱情是只有人才具有的复杂而完备的爱的感情”,“爱情的内容是丰富的、无穷尽的,它是冲动和意识的仙境,是性欲和精神渴求的神奇融合”。情爱论瓦西列夫2009年10月22日评论(0)|浏览(20)点击查看原文人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本能、性的欲望和两个人交往中纯生理的享受。它按照和谐的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钱、把机体的胜利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意识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起来,不断的深化和扩大两性关系中情感体验的范围。爱情永远不会是在它实现时的既有体验。爱情从来就即使令人激动的回忆有时明快清澈的期待。只有人才把道德带进了两性关系。他一旦爱上了一个人,就承担了这种亲昵的友谊,并且把它看作最大的幸福而珍惜他的义务。当一个人体验到真正的爱情时,他就会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巨大的道德力量。爱情是作为男女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爱情创造了美,世人对美的领悟能力敏锐起来,促进对世界的艺术化认识。只有人才能创造美,洞察美的理想境界,不但按种属的尺度,而且按个体的尺度来认识现实。只有人才能把艺术编织进生活里,从而使两性关系具有美感。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的现象。爱情的根源在本能,在性欲,这种本能不仅把男女的肉体,而且把男女的心里向一种特殊的、亲昵的、深刻的相互结合。但是爱情有不仅仅是一种本能,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神奇剧、淫欲、直观和精神的涅槃。爱情把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连结在一起,他是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是物质和意识多面的、深刻的、有生命力的辩证体。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