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练习题一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儿童文学作品“顽童母题”的含义。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这类儿童文学作品关注的是儿童的自由发展,它把童年看做自然的人生,并试图保持儿童内在的热爱自由的天性。它通常是以新奇的艺术形象、曲折的情节来表现。这类作品很受儿童欢迎,因为它非常适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飞人卡尔松》三部曲就是属于此类母题的典型作品。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传达的是“奇异狂放”的艺术氛围。顽童的出奇的淘气和顽皮,甚至是淘气和顽皮带来的混乱,都可以带给读者带来审美情感的高涨,引起感动或是兴奋。2.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儿童文学语言运用除了要表达准确、明白易懂、干净利落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1)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儿童形象性思维决定了语言的形象性,形象性的语言才能在儿童阅读时产生亲切感和可知性。干枯抽象的词汇往往被儿童文学排斥在外。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一段本•罗杰斯扮演一只“大密苏里号”蒸汽轮船。他就想象着自己站在轮船的顶层甲板上发着命令,同时还执行着这些命令。“伙计!叮——啊铃——铃!希特——希特——希特!”(模仿着汽门排气的声音。)拟声词的运用,把儿童游戏的场景场面再现出来,很容易和儿童读者产生共鸣。(2)儿童文学语言的简洁性儿童思维还是比较单纯的,对于过于复杂的事情难以理解,对于啰嗦繁杂的语言更是无法接受。儿童文学中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要简洁明了,才容易被儿童喜爱,也便于儿童记诵。如台湾诗人谢武彰的儿童诗《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短短几句话,就把阳光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了。(3)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儿童文学的语言要考虑到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和谐流畅。一些儿歌的节奏感非常强,是可以唱的歌,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4)儿童文学语言的叙述性叙述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儿童文学作品的叙述性语言表现在各种文体中。如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这样开篇:“整个上午,鼹鼠都在勤奋地干活,为他小小的家屋作春季大扫除,先用扫帚扫,再用掸子掸,然后登上梯子、椅子什么的,拿着刷子,提着灰浆桶,刷墙,直干到灰尘呛了嗓子,迷了眼,全身乌黑的毛皮溅满了白灰浆,腰也酸了,臂也痛了。……怪不得他猛地把刷子往地下一扔,嚷道:‘烦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扫除,见它的鬼去吧!’连大衣也没顾上穿,就冲出家门了。”这一段叙述性的语言从人物性格到故事的开端都形象地描摹出来。(5)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审美追求,语言是表达这种品质的最直接的表现,没有幽默的语言表达,儿童文学的幽默品质很难体现出来。如达尔的《女巫》中开始写道:“女巫永远是女的。我不想说女人的坏话。绝大多数女人是可爱的。但所有女巫都是女的,这依然是事实。女巫没有一个是男的。”这种重复的解释就把作品所要表达主旨体现出来,吸引儿童阅读下去。3.简述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1)事件具体而完整儿童故事一般都要包括着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乃至尾声的故事,才是有序而完整的。如果不能把故事的全过程展示给儿童,从儿童接受心理来看,他们会有一种失落感和破碎感,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不把“后来”讲清楚,会在他们的成长中造成一种缺失和恐惧。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糖块儿》。(2)事件能引起并满足好奇心听故事与读故事的行为后面,一个最大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故事中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环环相扣,循序发展,便形成了故事的情节。而情节新奇有趣、惊险曲折、温暖动情等所营造的动人心魄、引人人胜的效果,往往深深地吸引读者,他们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又不愿意马上知道结局,矛盾的心情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得到了磨砺,而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如英国作家海琳•班娜曼《小黑孩桑布》。(3)符号化类型化的人物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或动物或器皿具有的符号的特征和类型化性格。符号化的人物往往是故事发展的一个因素或者是一个构件。故事中的人物因其类型化的性格,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记忆。在这个意义上,故事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儿童。如武玉桂《方脸和圆脸》。4.简述儿童小说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对一篇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人物刻画有多大魅力。要塑造好典型鲜明的少儿形象,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注意把握人物的年龄特征,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5岁的幼儿和15岁的少年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如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可爱的儿童形象。(2)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性格脾气、思想情操、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理想志向、动作举止、语言风度,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独特的形态。比如,盖达尔的《丘克和盖克》同是写两个调皮淘气的幼儿,但丘克和盖克性格各异,丘克细心喜欢收藏东西,盖克心粗喜欢高声唱歌。(3)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少年儿童是社会的一员,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性格必然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没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是不真实的。如契诃夫的《万卡》中的少年儿童形象之所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把他们放在一个真实的充满复杂矛盾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来描写的。(4)注意把握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在小说里一样要把人物的真实个性塑造出来。只要人物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给读者认识社会理解人生的深刻启迪,就是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秦文君《四弟的绿庄园》中的四弟,能给读者以深刻启迪的人物。另外,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必须是儿童眼中的成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必须与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和故事密切相关。如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中的老师形象。5.简述少年报告文学的艺术特征。(1)以表现与读者同时代的少年儿童的真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要及时、准确地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他们关切的、有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报道给他们。如韩青辰的《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是中国首部未成年人成长危机报告文学集,作者利用近十年来做警官这一特殊身份,常去常人接触不到的地方,比如监狱、刑场、看守所、戒毒所、收容所等,接触过死刑犯、重刑犯、少年犯、流浪儿。作者特别关注花季的孩子在迷惘在沉沦在犯罪,作家用充满激情的真挚笔触,叙述了当下中国社会未成年人生存状态的另一面。(2)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生活经验少,心地单纯,少年报告文学必须特别严肃地对待真实性问题。一种是作家的纪实采访,如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3)适应少儿读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审美趣味,可以运用各种文学手段,努力做到形象丰富,以情动人,叙议结合。如陈丹燕的《中国少女》在叙述中运用了复线结构,一条线索是作者回忆自己少女时代的压抑痛苦,另一条线索是当下中国少女,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过去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当今时代的自由祥和的气氛。6.简述童话幻想的逻辑性的含义。童话是幻想的、虚构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童话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在创作中还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这就是童话的逻辑.(1)童话人物的言语行动、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虽是幻想的、虚构的,但还受着自然规律和生活规律的某些约束。比如饿了想吃,困了想睡,兔子不吃肉,鱼不能上树等等。童话中的幻想,夸张,无论怎样荒诞离奇和强烈极端,都要以生活为基础,都要在某几点上合乎事理的逻辑。如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中皮皮鲁坐炮竹二踢脚上天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但是二踢脚爆炸时飞向天空并且产生强大的推力是符合力学原理的。(2)童话的逻辑都有一个假定的基础、假定的前提。幻想人物的种种活动,虚构情节的发生发展,总是有自己的假设条件为基础的。这样,人是假想的,事是虚幻的,但活动起来却煞有介事,活龙活现。童话中的人物、情节是根据这种假设的条件,按生活和自然的规律活动和发展的。比如安徒生《海的女儿》中小人鱼如果它像姐姐们安于海里的生活,就不会有这样的故事,就是因为它想拥有人一样的灵魂,才有后面的一系列情节。它的鱼尾之所以能变成人腿,是因为她吃了海巫婆的药。7.依据题材儿童小说分几类,每个类别列举出两篇作品。依据题材内容分,可以分为生活小说、成长小说、历史小说、惊险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等。(1)生活小说主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少年儿童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的表现,从而反映他们的思想、心态和精神风貌的小说。如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杨红缨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2)成长小说以叙事13-20岁之间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个人体验为内容的小说。如美国作家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殷健灵的《纸人》等。(3)历史小说在展示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允许想象和虚构的小说。如美国福克斯的《“月光号”的沉没》、韩少华的《寒冬,我记忆的摇篮》等。(4)惊险小说以侦探、探险、历险等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如斯蒂文森的《宝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5)动物小说以动物作为主人公刻画的小说,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惯生存状态和个性特征的小说,如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苏联特罗耶波利斯基《白比姆黑耳朵》等。(6)科幻小说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小说,既具有科学内涵,展示人类对大自然对科学奥秘的探索,又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小说。如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7)武侠小说以描写武士、侠客和义士生活的小说,这类小说着力描写武艺高强的侠客忠义勇敢扶弱抑强的性格特征,是一种带有英雄主义幻想特征的小说。如葛冰的《试剑〉、《冰碗小店》等。8.简述儿童游记的艺术特征。(1)高度真实、具体形象。它所以叙描绘的一切必须是真实的,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十分亲切。如由浦漫汀主编的《小霞客游记》。(2)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对于没有直接经验的小读者来说,游记无疑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形象化的知识课本。如秦牧的《逛香港海洋公园》,作者在描述海洋中鱼类身体颜色变化时,告诉小读者生物生存的知识;在描述海洋剧场的动物表演时,又自然地引出海豚智力之谜等,既增强读者的知识面,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3)作者都是有感而发,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风俗的描述,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触景生情、有移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儿童游记的语言清新优美、活泼洒脱,在描摹自然的山水、人工的建筑、文化的遗迹及风俗人情中,都寄寓了作者的深厚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味。如周作人的《风的话》。9.以具体作品为例,谈一谈“给予”型的儿童电影和“关于”型儿童电影的区别。从编导的创作动机与少年儿童观众的关系来看,儿童电影分为“给予”型和“关于”型两类:所谓给予型的少年儿童电影,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电影,从创作者的出发点来讲,他们的观众定位就是少年儿童;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力求吸引少年儿童,并对其成长有所裨益;从题材上来看,往往选择与孩子们的生活贴近的内容,并以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手法上,多考虑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喜好,多数风格明晰、节奏明快,讲求趣味性,又经常强调“教育意义”。这类影片表现的是孩子的世界,不论是表现他们的快乐还是痛苦、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承认少年儿童的独立人格和价值,强调他们的主动性和对生活的参与性。如《小兵张嘎》、《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所谓“关于”型的少年儿童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少年儿童的社会问题的故事。在我们把它当作少年儿童电影看待的时候,同时也不得不把它当作一个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来看待。我们把这类电影称之为“关于”少年儿童的电影。这类电影中,有一部分是“社会问题”片,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对于孩子成长不利的问题,如贫困问题、学校教育问题、家庭离异问题、代沟问题等等。如果第一类“给予儿童”的影片是以孩子的视角和话语方式来表现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的话,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