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文”、“攵”、“夂”三部首的不同文化内涵作者:王仲刚李建国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6期摘要:部首是汉字形态与结构中最有特色的传统概念,是汉字文化优秀遗产之一。了解部首产生渊源和汉字结构原本形义关系,抓住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掌握同一形部汉字的表意规律,对提高汉字教学水平,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部首“文”、“攵”、“夂”,从形、音、义三方面加以辨析阐释,有助于对部首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识记汉字、掌握汉字形意组合规律并理解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关键词:部首文化探究中广网南昌消息称江西车牌“赣”字被错写16年,江西省简称“赣”,车牌上“赣”字右上角三笔折文旁“夂”被错写为四笔反文旁“攵”。“文”、“攵”、“夂”三个部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错写误用,根本原因是对其部首字形意义本源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对“文”、“攵”、“夂”的形、音、义进行探讨、辨析,帮助人们了解部首意义和用法,掌握汉字形意组合规律并理解其深厚的人文内涵。部首是汉字形态与结构中最有特色的传统概念,是东汉许慎的创举,他在《说文解字》[1]中,根据文字形音义的关系和六书的原则,概括出540个部首。部首是表义的偏旁,同一意符的字才可隶属同一部首。自许慎创立部首编排文字的方法以后,这种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纂字书者所采用。1716年编成的《康熙字典》分214部,后来的《中华大字典》和《辞源》与《康熙字典》的部首基本相同。1979年版《辞海》为250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分别为189部和188部。部首检字法是汉语字典和辞典常用的检字方法之一,尽管现在拼音检字和输入得到普遍应用,但部首检字仍不可或缺。部首作为象形符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理解汉字意义、掌握汉字表意规律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学习汉字切不可只注重拼音和笔画,而忽略或丢掉汉字表意性这一根本属性。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协会”会长石井勋说,汉字是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语言不同也能理解其意思的惟一文字。学习和理解汉字的关键是一定要弄懂部首象形符号的本源意义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攵”、“夂”在字典词典中是三个不同的部首。人们通常将三者分别称为“文”、“反文旁”、“折文旁”,这些称呼作为识字、书写的辅助提示和民间俗称,已有一段历史了,但是,如果从语言文字的科学规范来说,这些称呼就不够严肃和准确了。敲:横掷也。从攴高声。鼓:击鼓也。从攴从壴,壴亦声。龙源期刊网攻:击也。从攴,从工,工亦声。“工”意为土木工程作业,“攴”指动手操作。“工、攴”合起来表示在敌城外围进行土木工程作业(如建造云梯以登敌城、挖掘地道穿过城墙、堆垒土阜以攻城等)。本义:为夺取敌城进行土木工程作业。引申义:为实现目标而艰苦努力(如攻读博士学位、技术攻关、攻玉等)。畋:平田也。从攴、田。《周书》曰:“畋尔田。”本义:打猎。《广韵》:“畋,取禽兽也。”古同“佃”,平田、耕种之意。牧:养牛人也。《诗》曰:“牧人乃梦。”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敇:击马也。从攴朿声。(古同“策”,用鞭子打马。)“夂zh佾”是汉字索引部首之一。繁体和简体中夂部都归于三划部首。夂部通常是从上方为部字,如夆、各等字。应注意的是,在繁体中,夂部与夊部不同,夂字中的撇捺不相交,但夊字中的撇捺相交。由于夂部已无繁体常用字,台湾一般非研究用的中文字典多半省去夂部,可能没有收录夂部,归为夊部。夊su侃是古部首之一,通常是从下方为部字,如夏、敻、夔等字。“夊”甲骨文写作“”,像朝下的一只左脚,表示迟疑退回之义。篆书写作“”。《说文》:“形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也,凡夊之属皆从夊。”古同“绥绥”,慢慢行走的样子,如“雄狐夊夊(今作‘有狐绥绥’)。”现行简体汉字,将夊部与夂部,并归在夂部。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新华字典》都只有夂部。“夂”从甲骨文演变而来,“”,像一只朝下的右脚形,表示到来的意思。凡“夂”作意符的汉字多与脚或脚的动作有关。处(處):繁体字从虍(h俦),从処(ch俪),処亦声。《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虍”指虎皮或虎形,“夂”是趾的反写,“几”是几凳,合起来表示暂时停步休息。[6]各,《说文》:“各,异词也。从口攵,会意。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是脚趾朝下的脚,一般理解为“之”,意思是走、往;“口”指口头意见、商议。“夂、口”合起来表示“商议往哪条道走”。本义:在十字交叉道口商议走向。另一种解释认为,上部是脚趾朝下“”,表示从远方走来,下部的口表示村邑,意为各得其所,各自走回自己的住所。夆:从夂从丰,丰亦声。“夂”意为停止、终止;“丰”意为植物经过春天三个月的疯长。“夂、丰”联合起来表示:植物停止疯长,或植物长高停止。本义:植物长高到顶。夋,《说文》:“行夋夋也。一曰倨也。”行走迟缓的样子。复,《说文》:“復,往来也。”下部意符“攵”,是“止”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的省形,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佻),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龙源期刊网夏:从“首”省,从夊(zh佾,zh侪ng)。或从“面”省,从夊,甲骨文像一个手持斧钺壮大威武的武士。朱骏生认为“像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夏”是取其盛夏季节,四肢大张,裸露其形而构思成字的。夏古同“夓”。夒:《说文》“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頁,巳止象手,夊象足。”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四、归纳概括“文”、“攵”、“夂”是三个读音不同、笔画写法不同、文化内涵不同的部首。“文”读音w佴n,写法为点、横、撇、捺,四画,本义为纹身、花纹、纹理交错,后引申为文采、文化和文雅等意义,属于文弱、文雅、文明、文化范畴。“攵(攴)”读音p俦,写法为撇、横、撇、捺,四画,本义为手持棍仗扑打、敲击,引申为与手有关、动手操作之义,属于动手、敲击、扑打、畋牧、攻击的范畴。“夂”读音zh佾,写法为撇、横撇、捺,三画,本义为朝下的一只脚,引申为迟疑退却、到来缓慢之义,属于与脚有关的范畴。参考文献:[1]《说文解字》岳麓书社,m影印本(2005)第093861号[2]《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m华夏出版社2002第089520号81页[3]《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m华夏出版社2002第089520号57页[4]《中华字海》冷玉龙主编,m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4第05749号871页[5]《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m2004第136920号10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