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考试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1945.4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十五大1997《邓小平理论》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2007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3)(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和“关键一招”第四节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2)(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思想路线的来源:1930《反对本本主义》1938毛泽东《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80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核心思想;实际出发-前提;理论联系实际-途径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内容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1840-1949.10)的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节新民主主义(标志五四运动)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的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单选)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首要对象。(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单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特点和优点)、党的建设。(2)两个联盟:工农联盟、与民族资产阶级联盟(3)1939毛泽东“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多选)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2)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3)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P69完整表述)(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类似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一大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第一,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步骤: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阶级社。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发展高级社。(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步骤:第一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辨析)(政治)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的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作为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5)十八大-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科学含义,包括两层: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2)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阶段。(3)(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2)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3)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单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技能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体制或内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体制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3)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考)论证法制和德治的关系: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的组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统一的。前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3)1992’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5)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6)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8)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9)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0)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1)经济基础按生产要素的形式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资本或资产等物质生产要素分配、按管理和知识类的生产要素;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第四,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建设。(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突出道德的作用;必须鼻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已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目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指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