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辽宁省旱灾风险评价姓名:张翔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科学指导教师:孙才志20090501辽宁省旱灾风险评价作者:张翔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相似文献(6条)1.期刊论文何斌.赵林.刘明.周磊湖南省农业旱灾风险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基于1960~2002年湖南省降雨资料,构建了干旱灾害危害性评价模型,并利用GIS技术对湖南省农业干旱度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进而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基本原理,对湖南省农业旱灾风险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干旱危害度在空间上表现出从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农业干旱风险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西部、西南和南部为高风险区,中东部为低风险区,山区通常为高风险区.2.学位论文陈静不同农业类型旱灾风险与恢复性探究——以典型区兴和、邢台、鼎城为例2009基于日气象资料、区域农业系统数据库和野外实地调查问卷,本文构建了干旱指数、农业旱灾恢复力指标体系、灾情指数、收入多样性指数,评价了三种农业典型区主要农作物干旱风险、县级尺度和乡镇尺度的农业旱灾恢复力、旱灾灾情变化情况、收入结构特点,归纳了三种农业不同的旱灾响应模式和恢复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br (1)灌溉农业干旱风险最大,其次为雨养农业和水田农业。兴和县年相对降水变率为18.5%,邢台县年相对降水变率为25.9%,鼎城区年相对降水变率为15.5%。雨养农业主要作物中春小麦在拔节期干旱风险最大(发生旱情的概率为88.64%,其中重旱概率为54.56%),马铃薯在定植期风险最大(发生旱情的概率为93.19%,其中重旱概率为65.91%);灌溉农业冬小麦拔节抽穗灌浆成熟期均面临严重的干旱风险(发生重旱以上的概率均超过60%),其中拔节抽穗期干旱风险最大(发生旱情的概率为96.15%,其中重旱概率为86.54%),夏玉米在播种时节干旱风险最大(发生旱情的概率为65.38%,其中重旱概率为23.08%);水田农业早稻整体受旱风险较小,在乳熟期风险最大(发生旱情的概率为21.57%,其中重旱概率为9.8%),晚稻在抽穗开花期风险最大(发生旱情的概率为31.37%,其中重旱概率为23.53%)。br (2)农业旱灾恢复的核心是水资源,恢复能力包括内部自组织能力和外部输入能力;恢复形式包括自然恢复、生产恢复和生活恢复,恢复结果取决于作物状态和农户对旱灾恢复的依赖性;恢复过程包括灾中抵抗和灾后恢复,其中灾中抵抗主要制约因子是水,灾后恢复主要制约因子是非农收入。br 乡镇尺度上,地貌因素、水资源、农民收入结构是导致综合恢复力差异的主要因素。兴和县综合恢复力高值区位于中部平原区,其次是南部山区,低值区分布于北部丘陵区;邢台县东部平原恢复力值最高,其次是西部山区,低值区分布于中部丘陵;鼎城区南部山区和西北岗地属于恢复力高值区,其次是东北平原区,低值区分布于中部平原和南部山区无水库之地。br 全国尺度上,雨养农业主要依赖于灾后恢复过程中的外部组织能力;灌溉农业主要依赖于灾中抵抗过程中的生活恢复力;水田农业主要依赖于灾中抵抗过程中的生产恢复力。br (3)不同农业类型对干旱的恢复响应导致不同的灾情。雨养农业干旱风险较大,但由于恢复力低,成灾率高(66.14%),旱灾年份成灾面积比例平均值达32.09%;灌溉农业干旱风险最大,虽然恢复力较高,但由于作物需水量大,成灾率高(69.73%),旱灾年份成灾面积比例平均值为17.93%;水田农业干旱风险最小,而且恢复力最高,成灾率低(28.83%),成灾面积比例平均值仅为2.87%。br (4)不同农业类型农民收入结构存在差异:兴和县非农收入比例平均为68%,收入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7;邢台县非农收入比例平均为44%,收入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7;鼎城区非农收入比例平均为72%,收入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65。因此,收入多样性和非农收入比例既与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意愿度有关,也与当地经济发达水平相关。br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整合,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模型、地图系列,使得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实现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尺度转换进行了探索,以三个典型区代表三种类型农业,通过对不同农业类型的比较,找出了南北方旱灾恢复的区域差异性和规律,实现了从县级尺度向全国尺度的转换。人与自然的适应是减灾的根本,基于本文分析所提出的农业旱灾对策可为区域抗旱资源配置和战略部署提供科学依据。3.期刊论文陈晓艺.马晓群.孙秀邦.CHENXiao-yi.MAXiao-qun.SUNXiu-bang安徽省冬小麦发育期农业干旱发生风险分析-中国农业气象2008,29(4)客观准确的干旱风险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生产布局、制定防灾与减灾决策的依据.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逐日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累积湿润指数为干旱指标分析了各地冬小麦发育期内干旱发生的风险度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地区分布看,冬小麦发育期内干旱发生风险自南向北逐渐增大,淮北大部处于重度风险以上,江淮大部基本无风险;从冬小麦发育阶段看,以灌浆-成熟期的旱灾风险最大,拔节-抽穗期次之,返青-分蘖期最小;从年际变化看,虽然各区旱灾风险的变化趋势不同,但2000年后均明显增大,近年来的加重趋势值得关注.冬小麦产量损失与干旱发生时段密切相关,小麦拔节-灌浆期发生干旱时减产最重;同时旱灾的持续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损失越重.4.学位论文雷治平陕西农业干旱灾害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研究2005本文利用陕西省降水、气温资料以及主要农作物旱灾受灾和成灾资料,分析陕西省干旱特征,建立了一套陕西干旱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即: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粮食减产评估指标,基于信息扩散理论构建了陕西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分析表明,陕西地区50a来,干旱以90年代最严重,70年代次之,农业旱灾以重大旱灾事件为主,而且旱灾有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有南少北多的特点,干旱指数与农业粮食减产量成正比关系。风险评估表明,陕西农业旱灾成灾风险较小,受灾风险较大,空间分布上呈南少北多,陕北旱灾和成灾风险较大,陕南旱灾风险较小。采用谐波和功率谱,分析了陕西旱涝变化周期并进行陕西干旱及粮食产量拟合预测,结果表明:陕西地区21世纪前十年的干旱灾害有所减缓。简要对比分析了陕西干旱灾害的影响因子,如降水及气温、厄尔尼诺事件、南方涛动指数、太阳黑子、地表径流等与陕西干旱的关系。这些研究对陕西地区各部门预防和预测旱灾,减轻干旱灾害损失有重要现实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现分述如下: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可能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二章陕西农业气候概况。介绍了陕西农业气候资源、气候的形成,以及农业气候灾害,归纳了陕西农业气候特征。第三章干旱灾害评估指标。对干旱作了简单的介绍,建立了陕西干旱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即: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粮食干旱减产评估指标等。第四章陕西干旱灾害历史评估。通过分析陕西干旱和农业旱灾面积历史资料,得出陕西干旱特征是:干旱发生率为40%,干旱平均2.5a一遇;其中大旱平均3.8a一遇,发生率为26%;重旱平均10a一遇,发生率为10%。干旱趋势是90年代最多,占旱灾年的35%,70年代次之,占旱灾年的25%,50年代第三,占旱灾年的20%,80年代最少;干旱具有群发性;空间分布上,陕西各区干旱有明显增加趋势,北部干旱比较严重,南部较轻。第五章陕西干旱灾害影响因子分析。通过对陕西干旱、农作物旱灾与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降水量减少,气温偏高,厄尔尼诺事件当年或次年,南方涛动指数负距平,太阳黑子低值,地表径流枯期陕西干旱灾害发生率较高。第六章陕西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影响趋势预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陕西农业旱灾面积进行风险评估,表明:陕西受灾和旱灾成灾风险值较大,农业旱灾受灾风险大于旱灾成灾风险,旱灾受灾和成灾风险随概率的增大而减少。利用谐波及功率谱进行周期分析,并对陕西干旱和粮食减产量进行拟合预测,各项干旱灾害评估指标均表明,陕西21世纪前10年陕西干旱灾害有所减缓。5.期刊论文常文娟.梁忠民.CHANGWenjuan.LIANGZhongmin信息扩散理论在农业旱灾风险率分析中的应用-水电能源科学2009,27(6)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以甘肃省2000~2006年农业干旱面积资料为例,建立了灾害样本与相应论域的模糊关系,根据扩散后的样本信息估计了旱灾指标的概率分布,定量分析了旱灾风险率,并与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的受灾面积风险率与成灾面积风险率均呈增大趋势,即相同干旱等级的旱灾更频繁,而相同干旱等级的受灾风险率大于成灾风险率.6.学位论文黄定华灌溉区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2007旱灾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业的影响尤为巨大。近50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对水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全国受早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全国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约50亿公斤。如何有效地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关心的焦点。研究表明,农业旱灾是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我国农业旱灾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区域农业旱灾恢复性研究对制定区域抗灾减灾综合管理,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落实社会经济生态的科学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干旱一直是制约华北地区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小单元,在我国,农户也是农业区域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邢台县属于华北平原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地貌类型具有多样性,因此以邢台县为典型区域,以农户为基本单元,选取表征农业旱灾恢复性的量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对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根据农业旱灾恢复性研究内容,提出了农业旱灾恢复性概念;探讨了区域农业旱灾恢复性的影响因子,分析了农业生产系统、农户生活系统和外部输入系统的恢复性特征,筛选了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以乡镇为单元,对邢台县1998年和2005年农业旱灾恢复性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区域农业旱灾恢复性差异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农业旱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可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旱灾减灾政策和实施减灾措施的依据。论文结论如下:(1)农业旱灾恢复性是指农业系统在遭受干旱打击后,通过一系列正向的响应行为,能够抵抗干旱,并从旱灾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包括在发生农业干旱的时候,系统吸收干旱打击、维持系统主要的功能的能力;系统自组织能力;消除旱灾影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曰常生活的能力。(2)农业旱灾恢复性的影响因素来自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生活系统及外部输入系统四个方面。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因素的构成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影响着农业旱灾恢复性。(3)通过邢台县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恢复性分值基本在0.15~0.65之间,区域间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平原地区农业旱灾恢复性分值最高,基本上在0.4以上;丘陵地区和山区评价分值较低,都在0.4以下。按照地貌类型来说,其恢复性水平是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纯收入高,非农收入比重大的地方,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值较高,显示出收入多元化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抗灾能力的显著影响。按时间序列分析,2005年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值比1998年的评价值呈现总体上提高态势,但在丘陵地区和山区也存在个别降低的现象。(4)区域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强度、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着农业旱灾恢复性的差异;农户纯收入水平、非农收入比重是农业旱灾恢复性差异的经济基础,政府管理和外部援助可以提高农业旱灾的恢复性。(5)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旱灾,不仅仅要强调节水灌溉,而应采取综合减灾策略。因为,在采取节水措施的情况下,如果农业灌溉需水量持续超过了区域水资源自身的循环能力,也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环境的逆向演替,加剧环境干旱化,增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