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B财政学的概念: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也称为公共经济学1.私人欲望:私人欲望一般经由市场机制达成2.公共欲望:公共欲望一般经由政府机制达成3.私人部门经济学:着重研究私人欲望如何借助市场途径达成4.公共部门经济学:着重研究公共欲望如何借助预算和投票过程达成。5.财政: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第二章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A一、衡量效率的简单法则:1.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从一种微小的变化中增加的社会收益(成本)。2.当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即MSB=MSC)时,该经济是有效率的。(也可理解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要求社会净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或小于边际社会成本时,该经济是缺乏效率的。(因为有帕累托改进余地)C二、竞争性市场的效率:1.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产权清晰;价格接受者;产品同质;完全信息;自由进退;众多的参与者。2.结论:任何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当市场实现供求均衡时,均衡价格P*既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又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即:P*=MPB=MPC=MSB=MSC注:评价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政府经济活动目标):(1)效率(帕累托效率);(2)公平。C三、公平的作用:(1)与效率对立统一,一定程度上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2)是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A四、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1.社会福利主义含义:(1)主张社会福利的高低由社会成员的个人效用决定(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都是结果公平论);(2)社会福利函数:特点:帕累托原则性(正相关);个人主义性;不公平厌恶性。2.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成员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1)政策主张:应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以增进社会福利;(2)推论:均分配(→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设计);个人收入社会效用递减(3)功利主义的观点:不注重每个人的效用水平,只考虑总效用的大小。(社会福利水平就是社会总效用,等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之和)3.罗尔斯主义:社会福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那个人的效用。(1)政策主张:最小最大化原则,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使境况最差成员的效用最大化(效用归结为收入);(2)观点:将境况最差的人的福利等同于社会福利,分配公正的极大化极小理论,带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注:两主义都允许一定程度上的收入不平等B五、非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非个人效用)1.自由至上主义:衡量公平的标准是权利的行使和对权利的尊重。政策主张:过程公平比结果公平更重要。(竞争环境、起点、机会等公平)2.森的公平理论:融合了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以可行能力为基础的实质自由(公平)。C六、收入不平等的度量:基尼系数:一般情况下,0G1,G=0收入绝对平等。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反之则越不平等。(0.4)第三章B一、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活动的起因)原因:(1)市场势力;(2)市场残缺;(3)市场功能不足(自身固有的缺陷);A二、市场势力———不完全竞争(垄断):1.垄断:市场竞争的结果;(1)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2)政府: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①价格管制;②法律限制垄断;③公平竞争,鼓励竞争;④政府控制入股;⑤降低市场准入;2.自然垄断:规模报酬递增,早期投入较高,行业存在竞争失灵;B三、市场残缺:1.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2.外部性: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3.信息不对称:B四、市场功能缺失:1.分配不公平: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2.经济波动: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政府调节总供需);3.优值品和劣值品(主动出击的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A五、财政职能的分类:1.配置职能:(1)矫正竞争的不完善:对垄断厂商的直接干预;矫正自然垄断(建立公共企业;管制(价格、利润率等);创造可竞争市场);(2)矫正市场的不完善:矫正信息不对称下的策略行为;2.分配职能:(1)税收;(2)财政支出;(3)政府管制3.稳定职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第四章C一、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1.公共选择:指投票者(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2.政治均衡(政治市场的供求均衡):指在一定的规则下,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协议。C二、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1.偏好显示问题:信息量有限;真实性;2.偏好加总问题:方法:习俗;独裁;投票A三、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一种揭示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政府机制。1.达成:调整税额分配,以使需求量相等。2.林达尔均衡:E点3.模型结论:(1)存在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2)公共产品的这种配置方式具有帕累托效率。4.模型存在的问题:(1)假定每一成员都真实披露偏好信息;(2)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成本。A四、简单多数票规则:中间投票人定理:1.简单多数票规则(指每项提案都能获得半数以上的多数票):(1)达成均衡:与顺序无关;(2)出现投票循环:即投票均衡不存在,与投票顺序有关,称为投票悖论。2.投票悖论:(1)备选方案和人数增加,出现悖论概率越高;(2)主要问题:与投票顺序有关;(3)投票悖论的成因:①多峰偏好所致(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②操纵投票;③相互勾结;④故意隐瞒偏好;⑤捆绑式投票。B五、中间投票人定理:均衡结果必然是中间投票人最赞成的支出水平(那个方案)。A六、选民的行为:1.理性选民假说:自身利益及预期效用最大化。EU=p·U(x)-C在EU0,即p·u(x)c的情况下才会决定参加投票。“选民冷漠”,即参与投票的人数不多;2.心理收益:EU=p·U(x)-C+D;即p•u(x)+Dc最优;3.最小化最大遗憾策略:当U(X)-C=C或U(X)=2C时,投票行为最优;:4.选民可能是利他主义者;5.法律义务;6.利诱(补贴)C七、利益集团的行为:1.寻租:对垄断租金的追逐行为。2.寻利:超额利润,社会福利的改善;寻租:个人寻求财富的转移,资源的浪费。3.常见的寻租活动:政府管制;关税和进出口配额;政府采购。4.贿赂:本身并非一种社会浪费,行为成本构成让费。C八、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自身获得最大的政治势力或政治收益。A九、官员的行为:(立法者与执行者)政治家与官员之间权力关系的双边垄断。1.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官员以最大化预算为目标;政治家以最优产出水平为目标。2.结论:“信息不对称“导致,被迫官员最优。B十、政府失灵的原因:1.财政决策形成过程;2.财政决策的实施;3.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引入竞争机制矫正失灵。)第五章B一、公共与私人产品的特性比较:1.私人产品:(1)竞争性:新增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2)排他性: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2.纯公共产品:(1)非竞争性:MC=0;(2)非排他性:即技术上很难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B二、不同类型的产品:混合产品:1.自然垄断:非竞争性,排他性;2.公共资源: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地悲剧:解决措施:管制;税收;明确产权)。C三、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1.市场总需求曲线:各消费者需求量横向加总。D=MSB2.供给曲线:既定产出水平上的边际社会成本。S=MSC3.总结:私人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MB甲=MB乙=MB丙=MSB=MSC,即: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一致,并且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B四、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1.总需求曲线:各消费者需求量纵向加总;2.供给曲线:既定产出水平上的边际社会成本。S=MSC3.总结: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MB甲+MB乙+MB丙=MSB=MSC,即:所有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之和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4.庇古模型:公共产品持续增加一元的正边际效用,与增加一元的无边际效用带来的好处相同。(P78)B五、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公共产品要求0价格,不可能。1.非排他性→免费搭车→虚假的个人需求曲线→虚假的公共产品需求曲线→无法确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量;2.非竞争性:MC=0→效率原则要求零价格→零价格意味着公共产品提供者无法获得成本补偿→公共产品无法有效提供。B六、公共产品理论的应用---教育:1.教育服务的性质:混合产品;2.混合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总边际收益(社会需求曲线)=边际私人受益+边际社会收益3.教育支出方式及其经济效应:(1)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2)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3)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政府参与提供准公共产品(公私合作))注:要实现有效率的产量水平,准公共产品通常要由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合作提供。第6章一、外部性的特点:1.经济主体决策之外;2.市场价格机制之外A二、外部性的性质:相互性;C三、外部性的类型:1.正外部性:指给无偿给他人带来积极影响的行为;2.负外部性:指给他人施加了成本,却不因此而付出代价。A四、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竞争性市场能达成效率原因:能促使P=MSC=MSB)1.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剩:(1)边际外部成本(MEC):指新增单位产品生产所导致的由第三方承担的额外成本。(2)社会成本MSC=MPC+MEC(3)资源配置效率要求:MSC=MPC+MEC=MB,(4)结论:负外部性导致产出过剩,即:企业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2.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1)边际外部收益(MEB)(2)社会收益MSB=MPB+MEB(3)资源配置效率要求:MSB=MPB+MEB=MC(4)结论:正外部性导致产量不足,即:企业最优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五、外部性的私人对策:C1.道德约束;B2.企业合并:外部性内部化(市场的自利决策(兼并)可以提高配置效率。)B3.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1)启示:产权一旦确立,私人经济主体就能有效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无须政府的介入和干预。结果有效率。(2)适用范围:产权明确;当事人少;外部性来源清晰;谈判成本为零。六、外部性的公共对策:A1.征税(负外部性):MPC+税=MPC+MEC+MSC;(税率难确定;前提征税主体明确)。外部成本内部化。A2.补贴(正外部性):问题:鼻贴来源于税,财政负担;边际外部收益难确定。B3.排污权交易制度:问题:排污权垄断;污染集中。B4.政府管制(负外部性):管制标准难确定。注:征税、补贴、排污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激励方案;管制市政府直接影响行为。第7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控制B一、财政支出的规模:35%,2007:20%1.政府总支出的计算:政府支出=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社会保障基金+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政府债券支出2.三种没有统计但规模很大的支出项目:制度外收支活动(预算外:政府性基金支出):4%;税式支出:1.5%;隐性负债、或有负债:1%---1.5%3.比重35%;原因:(1)改革开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2)早期资本主义时期(新古典)政府守夜人角色;(3)二战后借债,凯恩斯C二、财政(公共)支出的分类:(1)按费用类别;(2)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类款项17);(3)按经济性质分类:政府购买性支出是通过政府掌握的资金,在市场上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直接)资源配置。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则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间接)分配.A三、政府支出增长的理论:1.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原因:(1)政治因素:政府职能范围质量提高;(2)经济因素:维护市场秩序需要;收入提高,富有收入弹性;外部性,基础产业;工业化经济发展;(3)社会因素2.偶然事件论:(1)公民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2)受到冲击时,审视效应;(3)容忍政府支出更多地替代私人支出(置换效应);(4)在冲击消失后,较高的支出水平因惯性而持续存在(阶梯状上升)。正常情况:GDP增—宏观税率增—税收增—支出增;自然等外部冲击:GDP增—宏观税率双倍增——3.非均衡增长论:公共部门的活动为劳动密集型,私人部门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