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思考导语学生时代,作为一个不可逾越的时期。学生时的年少轻狂,挥霍青春,他们的生活似乎不可能有阴影。但是……,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事实。学生犯罪,甚至杀害陌生人甚至至亲之人;各高校自杀率,学生离家出走居高不下;学生中间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期间厌学者越来越多……种种事实都说明,学生群体的光环虽然耀眼,却像玻璃鞋,脆弱易碎。调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年轻人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为能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我们学校,我们特地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照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问卷的内容涉及学习习惯,人际关系(包括父母),业余生活,自己未来,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40个选择题,无问答题。调查的形式是每个班级由班主任抽取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8位同学,要求其在15分钟内完成。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初一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中学学习生活,感觉学习任务繁重,生活不能自理,学习精神不能集中,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较差,学生间关系不是十分融洽等。初二学生与初三明显出现恋爱现象,考试时紧张感觉有压力,课余活动开展较少。感到在学校生活单调。交流少,心情无处倾诉,郁闷,对教师的管教觉得太多,很反感。共同特点是:师生交流较少,不会安排业余生活,觉得学校课外活动较少,本人兴趣不多,学习压力大,感觉很少阅读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对自己认识不够。将近一般的学生对学校没有好感。本次调查也存在一些缺点,调查不全面,一些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不理解,对自我认识不够,有一些学生回答具有情绪化,有一些学生作虚伪答案。所以本次调查只能是一个代表性调查,不具备普查性质,但从中也反映了本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由于本校是一所住宿制学校,学生需要学习11天才能回家,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感到有些不适应。通过调查对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安排好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现青少年面对的具体心理问题,不健康心理大概可以表现为:自私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任性任性是一种由本我决定的无规范心态和非理性行为,本我是以快乐追求和需求的立即滿足为特征的,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任性,即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状态。。嫉妒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獈的排他和仇他心理。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叛逆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转型期的中,这种心理危机已经演化成一种社会病态。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浮躁转型期的青少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浮躁意指轻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滿“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我们绝不能忽视浮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危害。忧郁由于家庭变故或个人的不幸遭遇,或一些个人成长上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还常常表现出某种忧郁心理。忧郁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忧郁本身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忧郁心态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没有阳光,而且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我评价。而且,与忧郁结伴而行的是自卑和自恋。自卑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尊的缺乏状态,它和自尊的过度状态——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利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地萌发某种负罪感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原因如今,在快节奏、高竞争和高压力的环境下,心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正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上,一是过度溺爱,事事替孩子想好,这时父母们以为是爱孩子,却没考虑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二是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其次是不良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使孩子学习压力极大。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问题的严峻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心理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实际上,心理问题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偏离或异常。像我们不能断言永远不会得躯体疾病一样,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得到专业帮助。此外,职业队伍短缺也是一个瓶颈。还有学校中相关师资的短缺也值得重视等等。问题的提出正有待于我们去正视、解决。思考针对本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情况,在某一些方面应该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得到我们的重视。调查发现一、学生认识自我的不够,自我总结调节能力差不是说认识自我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一步没有走通后面的路将越走越窄,这一步走好了,下一步“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就容易多了。“认识自我”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因为“自我”是天生的,从一个人第一次面对世界开始,这个“自我”就一直存在着,与我们形影相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些“自我”非常自然、非常必然,但是真的如此吗?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去参考老师和同学的看法。对于自己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的特点等一些问题从来不去思考。有的学生心理上已出现一些不健康因素全然不知,有的学生从来没有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因,去总结。而是归结与环境的影响,因此永远不会认清自我,更加加认清不了环境。有的学生总是否定自己的勇气,否定了自己,其内心不能开阔,总是被“自我”蒙蔽。对于出现上述一些现状,学生无法认识到。现实因素是学校没有一套心理辅导体系,学生无法得到心理辅导。鉴于此,现在我们团委成立“青苹果信箱”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辅导工作。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二、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学生玩与学习两者没有处理好,导致了一些病发症的出现。本次调查一个重点就是学生的业余生活,特别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网络以其声音、文字、图像、互动性相结合立体式特点给青少年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全新的感受,因而赢得了他们的普遍好感。网络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正如太阳既有阳光也有阴影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消极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平时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上网,有的还夜不归宿。这次调查中初二初三83.4%的学生上过网,但有的学生对内容进行隐匿。我们都知道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深受其苦,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随意性和隐匿性削弱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三)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网络信息的易逝性,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四)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极易形式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如何防治网络负面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作为现代科技成果,网络自身是中性的,无论是良性作用还是负面效应,都是参与其中的人制造的。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种种弊端而因噎度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找出各种方法、途径去预防、控制、消除网络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更好地为人服务。就学校而言我想应该首先作到以下两点(一)加强理论学习,使青少年对网络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除了它们本身的吸引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真正懂电脑,对电脑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强青少年对电脑、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文字处理、程序编写等基本的操作。除了加强网络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利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充分认清信息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二)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一般说来,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与熏陶。一方面,学校可以进行道德灌输,利用德育课,加强青少年的伦理论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遵守网络规范,不违背社会道德和亵读文明。另一方面,学校要促进青少年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措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正常,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全面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但就学校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心理辅导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二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第三层次,发展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内容要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解决好中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碰到的这些困扰:(1)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2)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良等。(3)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对性成熟的焦虑等。(4)未来问题。如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恐惧、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遵循下列原则来进行。(1)普遍性原则。(2)情感性原则。(3)疏导性原则。(4)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1)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有系统地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这种课应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卫生课既有系统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又有长远性特点,它使学生受益终生。(2)开展心理咨询。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日趋加强,有了各种不适应症和心理问题后,可主动找心理咨询医生解决。(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