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1)一、预习目标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初步探究第一、二段的内容。二、预习内容1.给标线的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2.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3.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作者怎样描写箫声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即可。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二、学习过程1、了解赋体,掌握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2、作者背景及解题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3、研习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l)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2)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3)“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几个动词最能传达词人泛舟秋江的心情?(4)请展开想象,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秋江月夜图景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5)这时的心情用什么字来概括?(6)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二段作者的心情是什么?(7)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8)如何写箫声?用原文语句回答即可。(9)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三、反思总结本节课作者感情在情景交融的手法下经历了由乐到悲的变化,请同学列出结构图。四当堂检测本节课我们积累了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了赋这种文体,品味了了语言,赏析了手法,望同学们课下复习巩固并能学以致用,下面背诵第一、第二段。课后练习与提高(1)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七月既望()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划线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赤壁赋()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岁赋其二。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解释下列词的意义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⑶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凌万顷之茫然。(3)渺渺兮予怀。6、将课上描述的秋江月夜图景整理为不少于300字的散文。参考答案(一)《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1)参考答案见教学设计部分。(二)《赤壁赋》课后练习与提高(1)参考答案练习参考答案:1.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横(弥漫,充溢)纵(任)如(往)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渺渺(悠远的样子)倚(循,依)和(唱和)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2.①B3.⑴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舞、泣:使动用法。5、(1)状语后置句(2)定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学校:市实验高级中学学科:语文编写人:徐涛审稿人:陈红艳《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2)一、预习目标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深入探究第三、四、五段的内容。二、预习内容1.第三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无常之悲的?又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3.如何评价第四段中作者的观点?4.结尾第五段有什么深刻含义?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2)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二、学习过程第三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思考:(2)第三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无常之悲的?又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思考:(3)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苏轼如何做的?第四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思考:(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思考:(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第五段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思考:(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三、反思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四当堂检测当同学们处在人生失意之中时,我们能从苏轼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请拿起生花之笔写下自己的感悟吧!(不少于100字)课后练习与提高(2)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和活用意义及类型1...侣.鱼虾而友.麋鹿。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3.顺流而东.也。4.知东方既白.。二、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而吾与子所共适.。5.相与枕藉乎.舟中。三、指出下列句式与例句结构相同的项()例句:惑之不解,吾未见其明也。A.渺渺兮予怀B.寂寥而莫我知也。C.客有吹洞箫者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E.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四、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五、文言文拓展、提高训练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攀栖鹘之危.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适.千里者,三月聚粮C.今者薄.暮为夫婿所薄.D.履巉岩,披.蒙茸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既.无伯叔,终鲜兄弟B.顾.安所得酒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C.凛乎其.不可留也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D.以.待子不时之须以.愚辞歌愚溪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译文:(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译文:参考答案度看世间万物和我们是完全没有变的。2.感叹我的生命短暂,羡慕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