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投发展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史2007年11月29日星期四下午07:01最近七八年,海外的风险投资,在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像新浪、网易、盛大、百度等等,都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风险投资机构获得了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中国风险投资14年之泡沫期(1998~2001年)1998年前后的美国互联网正驶上快车道。1995年8月,网景上市,触发互联网热潮,那一年,全球网民500万人。6个月后,雅虎公司上市,当日市值达到8.5亿美元。网络概念正式受到追捧,此次投资中的红杉资本和日本软银集团都成为同行艳羡的宠儿。1996年,美国电信解除管制,光纤热兴起。1996年,累积600万光纤千米。75%属于AT&T、Worldcom和Sprint三大运营商。2000年美国累积光纤2800万光纤英里。30%属于AT&T、Worldcom和Sprint;29%属于全国性新兴运营商;16%属于电力和其他公共事业公司。运营商建设了大量的光纤网,带宽出现了“爆炸”的情况,带宽的价格也随之大幅度下降,这些都为互联网领域的崛起提起了物质保证。这一时期,日本软银集团的孙正义投资了中国的电信设备提供商亚信科技,2000年3月3日,在互联网企业的一片上市声中,亚信科技纳斯达克上市,当日涨幅超过300%,其主承销商摩根斯坦利和投资者孙正义都获利不菲。作为先知先觉者,孙正义通过投资亚信科技和UT斯达康(古亚信同一天上市),开始关注中国市场。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风险投资者都得到了真金白银。新浪、搜狐、亚信都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回报。在此期间孙正义结识了创立阿里巴巴的马云,并为其投资了3000万美元。同一期间来到中国寻找商机的还包括霸菱亚洲、TDF等荷兰和新加坡的风险投资机构。最早来到中国的企业投资者是英特尔投资,其风险投资业务在1998年被引入中国,结合美国的发展趋势,他们投资了中国的门户网站搜狐,也同时开启了自己在中国大陆的高科技投资。中国的另外两家IT制造企业,也尝试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联想控股和宏集团都单独组建团队,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联想集团的投资部门最早通过金山介绍并一起投资了卓越网站,最后通过该网站退出获得了12倍以上回报。宏风险投资部门则通过投资英斯克公司(一家中国的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间接投资其子公司掌上灵通获得了10倍以上回报。带着上述业绩战绩,联想投资正式从联想集团分离出来,募集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开始独立运作。而宏创投也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完成了向智基创投的过渡。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经济企业,如阿里巴巴、当当网、8848-速达软件、瀛海威等,它们都先后获得了来自软银、IDGVC和老虎基金等机构的投资。1998年,中国出台了相关法律,为引进美国风险投资业风靡多年的有限合作制打开了闸门。包括IDGVC在内的众多风险投资者开始考虑在中国改用合伙人制。当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伴随着网络大潮兴盛起来时,欧美的高科技市场却面临着一场空前危机。许多网络公司和电信公司因为缺乏收入和流动现金正濒临破产,神话般崛起的公司正以同样的速度迅速倒掉。2000年全球“光通信泡沫”和网络泡沫相继破裂。随后几年,风险投资市场也随之跌进深渊。之前退出的高科技产业,令很多投资机构在1996年募集的资金获得了高额回报,并促使其在1999年前后募集更大数额的基金。这些都让风险投资机构把一块烫山芋拿到了手中。由于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差别,以及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风险投资机构都还没有募集到巨额资金,固此面临的冲击将比西方同行小得多。中国风险投资14年之蜷伏期(2001~2003年年底)尽管美国抵挡住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却没能抵御住2000年突然而至的新经济寒冬。那一年,网络泡沫的破灭击碎了所有高科技公司的上市梦想。纳斯达克的股价指数失去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从最高处的5000点滑落。随后三年,上市公司丑闻接二连三,投资人信心尽失,股市一路下跌。2002年年末,纳斯达克指数跌跛2000点,投资人损失惨重后选择逃离。如何恢复元气,让投资者回归,成为纳斯达克的头等难题。这是最萧条的投资年代,每一位投资人的口袋里都怀揣现金却投资无门。或许是受到日本软银集团的启示,另一家日本的老牌创投机构——集富日本开启了投资中国的计划。周鸿和他的的3721公司进入这家日本投资者的视线。作为一家网络公司,3721首创了网络插件的商业模式,通过与微软的IE浏览器合作,一度占据中国上网用户桌面市场的90%份额,这家网络公司拥有强大的现金流收入。2003年年底,3721被雅虎公司收购,投资者集富亚洲的退出回报超过5倍。2001年欧洲的金融投资机构3i在香港设立办事机构,寻找东亚地区的商机。但除了在韩国初期试探外,直到2003年,它才正式在中国一展拳脚。2000年3月,时任新加坡科技局主席的张铭坚访问中国投资市场。和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会面后萌生合作想法。在新加坡政府推波助澜之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TIF和上海创业投资公司达成协议,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TDF)破茧而出。TDF在阿里巴巴项目早期就开始介入,2005年被雅虎收购时,TDF套现退出。正是凭借阿里巴巴项目,TDF创始人吴家麟被2006年的《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人之首。1999年,在一片质疑声中,硅谷巨头德丰杰(DFJ)与一家名为ePlanet的欧洲基金联姻成立名为DFJePlanet的全球投资基金,触角从硅谷扩大到全球。如果没有这次冒险,德丰杰或许与“中国的Google”(原度)失之交臂。2000年9月,和IDGVC共同投资百度,双方出资1000万美元,“出手阔绰”的占到出资额的75%。孙正义在中国地区的几次成功投资,也促使其将投资的触角延伸至整个亚洲地区,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在2001年成立,思科成为这只基金的唯一投资人,但最重要的是,软银亚洲找到了一个好的领导者,来自AIG的投资家阎炎,之后,软银亚洲又“借调”软银中国的周志雄和羊东加盟,孙正义在中国地区的第三只基金组建完毕(前两只分别是软库中华和软银中国)。曾经投资了新浪网的华登国际此时却将中国业务压缩到最小化,只保留江善颂等人驻留中国。上海联创也面临基金匮乏的窘境减缓了投资步伐。IDGVC、凯雷投资的携程网聚集了Oracle工程师梁建章、投行人士沈南鹏等创业者,他们开创的在线酒店预订服务将刷新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即使如此,这家公司的首次融资额也仅有51万美元,由IDGVC合伙人章苏阳投资。从当时的产业环境看,2001年后的中国新经济正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进入衰退期,未来电信增值业务还没有点燃复苏的火种。中国风险投资14年之破冰期(2003年年底~2005年)2004年8月19日,互联网的低迷时代终于划上句号。这一天,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上市为投资者带来了高达1500倍的回报,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史无前例。投资者红杉资本、KPCB成为硅谷投资界最耀眼的明星。2000年破灭的网络泡沫,曾让很多网络新贵一夜之间倒退至一贫如洗的潦倒境地。不仅投资者和创业者在寒冬回复理性,连硅谷和沙丘路上的房屋租价也开始进入合理价格区间。遭遇重挫的创业者们各自反省泡沫崩溃的成因,为再次创业积蓄力量。正如一句老话:帝国产生在废墟当中。Google的两位创业者开始凭借前辈Yahoo们摒弃的网络搜索日进斗金,高效的搜索质量和全新的竞价排名方式,不断刷新且颠覆着网络用户和广告主此前商业模式的格局。2003年年底,中国的在线旅游网站携程网登陆纳斯达克,携程网的投资者IDGVC、日本软银集团和凯雷都获得十几倍到几十倍的回报,这让屡战屡败的中国创业者和美国投资者备感震惊。此后数年,这家传统行业和新技术相结合的公司,将成为中国众多公司的改造样板。与此同时,手机移动终端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普及,无线增值业务成为热点,几大门户网站都发现了这种盈利模式,并凭此走出了各自发展史上低谷。其中,觉醒较晚的新浪通过收购方式,很快赶上了对手搜狐和网易。早在2003年1月,龙科投资的广州迅龙被正在寻找新型盈利模式的新浪收购,作价2080万美元。更让投资者意外的是,中国市场先后出现了3家以此概念上市的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掌上灵通、空中网和华友世纪。遭遇Chinaren创业折戟重创后,杨宁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友周云帆新创办了SP企业空中网,并在2002年年底,获得来自DFJePlanet、ChinaAssets等4家机构的300万美元投资。2004年7月,空中网续掌上灵通之后登陆纳斯达克。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不限于此。2001年成立的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独揽网络游戏运营者——盛大网络,2003年4月,在盛大官司缠身时以4000万美元高价投资。“孤注一掷”的做法,让当时的同行欷不已,盛大网络一年后上市,软银亚洲获得5.5亿美元的回报,与盛大失之交臂的风险投资者们只能扼腕叹息。2004年6月,蒙牛乳业登陆香港股市,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蒙牛的成功让其他投资者看到了来自传统领域的投资机会。而鼎晖的这笔开山之作也给它带来了约2.9亿港元获利、219%的投资回报率。继软银中国以50万美元投入楼宇电视公司分众传煤(2003年5月)之后,鼎晖领投分众传媒第二轮融资,600万美元的回报率超过25倍。这家最初定位于成长期投资的机构也因此思考起成立专门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同一时期,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获得包括战略投资者Google在内的8家机构的投资(2004年6月)。分众传媒和百度两家公司的先后上市,令投资者如鼎晖、软银中国、DFJePlanet、华盈创投的回报率都高达几十倍到上百倍,这彻底改变了西方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傲慢和迟疑。分众传媒和百度的“中国特色商业模式”、“中国的Google”成为商用流行语。上述成功不仅为投资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也让那些操盘者们获得了来自全球资本市场的认可。促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打造自身品牌的愿望。之前,这些人更多服务在外国和政府投资机构。然而,再诱人薪西州和提成也无法阻挡精英流失的洪流。对秉承“独立才是VC最高境界”的人来说,独立是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追求。最先独立的是软银亚洲团队,率先完成对新品牌赛富基金的募集,来自龙科的两位创始人也启用了德同资本的名号,霸菱亚洲的徐新成立了今日资本,更多的中国品牌不断涌现。随着互联网市场坚冰的消融,中国本土品牌的创投机构开始萌芽。中国风险投资14年之蜂拥期(2005年至今)2004年3月,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中国的市场吸引力,中芯国际的上市让硅谷一些主流风险投资者的身影浮出水面,如NEA、DCM等。2004年中期,安捷伦科技(AgilentTechnologies)向宏创投的第三期基金IPFund投资,与思科系统、IBM、摩托罗拉、NTTDoCoMo、阿尔卡特等一起成为活跃的产业型投资者,其他机构还包括IFC、亚洲开发银行等都筹划投资中国风险投资市场。而盛大网络和分众传媒让美国投资者看到了来自中国项目的巨额回报,成为中国市场创造出的独特模式代表,但彻底打消西方投资者疑虑的是百度的上市,这家中国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续写了Google上市时的神话,是时候考虑去中国投资了。2004年6月,硅谷银行组织的二十几家硅谷风险投资者代表团访问中国,代表团成员包括DCM、KPCB、NEA、红杉资本等主流风险投资者合伙人;10月由亚洲硅谷联盟(ASVC)组织的代表团再次访问中国的北京与上海,并走访了掌上灵通、宏力半导体、搜狐等风险投资者支持的企业。美国的风险投资者们需要重新了解这个一度忽略的东方市场,以前他们过于忽略这里,但这里正成为全球第一大网民的国度和各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试验田。2005年后期,Ignition、DCM、Redpoint、Mayfield、Greylock、NEA和LightSpeed等老牌美国风险投资者开始在中国安营扎寨。一方面设立自己的中国办事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投资中国的本土风险投资公司熟悉当地市场。Ignition寻找到英特尔投资的邝子平和Mobius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GaryRieschel,鼓动他们成立新的投资公司并与其结成联盟。Mayfield、NEA和Greylock也在中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