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方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编者按:2010年2月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由此拉开了自上而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新方略的序幕】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2010年被称为“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并不为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4万亿政策投资、10万亿信贷资金支持了2009年经济V字形的增长,然而到2010年下半年,2009年的很多短期贷款将会到期,加之全国各省、区、直辖市设立的8000多个融资平台,有可能会因政策收紧太快而出现项目半途而废、地区经济发展停顿等情况,使得风险在2010年集中凸显。如果房地产价格再升20%到30%,可能会激发很多社会矛盾;相反,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下降20%到30%,将会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出现资产负债的问题,这些无疑都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有极大冲击。而这种复杂性不仅仅来自于国内,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在刚刚过去的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上,热点话题就是如何保持经济的复苏,每个国家都在小心翼翼地互相摸底。然而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地完成复苏进程,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地完成转型过程,我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也成为2010年的一个复杂问题。另外,由于高额财政赤字与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困扰美国的两大经济难题,在日前发布的美国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明确表示担心美国会从世界顶峰地位滑落下来,种种烦扰让他不得不采取措施遏制出口大国——中国,来换取国内支持。据专家预测,出于经济和政治双重考虑,2010年美国将向我国提出更多要求,中美经贸将在越来越多的摩擦和纠纷中度过。显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如果201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仍采取去年的发展方式,不仅不可能奏效,甚至还会引发更大的负面作用。比如继续坚持巨额的信贷资金投入,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中央在这关键时刻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战略,胡锦涛总书记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部署,在其重要讲话中一连使用了八个“加快”,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在新华社报道的讲话内容中“加快”一词更是出现了50多次,一些媒体解读为总书记的讲话是在敦促各省在加快转变上下功夫,凸显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而迫切一词就出现在2月4日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他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同以往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即把“增长”改为“发展”,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发展”的提法更深入按照国内外公认的解释,经济增长是对不同时期的产出总量而言,主要指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一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复杂很多,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有结构、质量、效益、环保等方面的内容。不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我国原来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在工业化初期必然带有粗放特征,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以致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出“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些提法均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二)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更注重多年来,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要看到,虽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提高经济质量,特别是提高科学技术对增加经济总量的贡献;但是这种转变主要强调通过提高资源效率来增加经济总量,依然是追求数量扩张,并没有必然要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更没有要求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对一个国家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比较宽泛,不能简单概括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排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而是包含这种转变。除此之外,还要求从注重数量增加转向注重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相结合,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转向力争经济与环保双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五个统筹”,实现科学发展。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现实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并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当期影响,以下是我国经济发展现存的问题:(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长时期过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就会形成刚性的、适应外需的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产业结构、营销网络、品牌战略、技术模式甚至经济体制。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本币升值等导致出口竞争力减弱时,经济持续增长的循环就容易被打破。不仅容易陷入中长期经济衰退,而且会带来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二)服务业比重偏低许多服务产品仍处于短缺状态,公共服务更是供给不足,服务贸易多年逆差。这些都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既间接地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业滞后,也使我国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为保持国际竞争力,不得不在压缩制造成本上下足工夫,压缩制造成本又不得不把功夫放在劳动者身上,这又带来了收入分配不合理,消费不足等更大的问题。(三)城市化不彻底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我国30年的高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最先受伤、伤害最重的却是他们。农民工问题产生于我国城市化政策的不彻底,产生于只允许农民工进城就业、不允许农民进城定居的“半城市化”政策。(四)对可持续发展理解不全面只将其当作人口控制、生态建设、资源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几条单兵作战的工作,缺乏统筹兼顾。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空间均衡的理念和原则,同时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的平衡,并把三者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经济第一,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经济发展现存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满足我国发展的新要求,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四、破除认识上的误区纵览各地已经公布的2010年度经济发展目标,可以发现“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共同的关键词,但是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增长观念仍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些地方在对发展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甚至片面地把“发展就是硬道理”理解成为“速度就是硬道理”,一味追求增长速度,“以GDP论政绩,以速度论高低”。应当肯定,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条件。但是,经济发展并非越快越好,在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节能减排没有达标的情况下,过快的发展就等于是过量的消耗能源资源、过度污染环境,既增加了治理成本和发展成本,也抢占子孙后代的发展机会。现阶段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要破除“增长”观念上的误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将要下降,有专家做过一个测算,如果我国能在今年把经济发展方式以目前这种状态转变成30%,就可以让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有效率提高两个点。也就是说,现在都说我国的经济增长不到8%是要出大问题的,不到8%不可能有充足的就业和起码的经济繁荣。但转变了发展方式之后,只要达到6%就完全可以实现现在8%、甚至9%所达到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目标。(二)单纯工业化倾向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也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地搞工业化竞赛。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加快工业化甚至成为惟一路径,提出要以工业“强省”、“立市”,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甚至有的地方搞政绩工业化,把工业化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以工业项目论英雄,用工业化进度考核政绩,这些都是我国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认识误区。推进工业化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仍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推进工业化,面临许多有悖于工业化常态的一些问题,加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推进工业化应更加注重从实际国情出发。对于一些发展较慢的地区,如果重复一些发达地区工业化的老路,就会加倍付出成本。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八点工作意见中提到:应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三)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区域发展差别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齐步走,当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既要整体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又要兼顾不同区域的实际和特点,既推动东部加快产业转移和发展方式转变,又要促进中西部合理承接产业转移,而不是重复落后的发展方式。(四)发展方式转变不能一蹴而就我国已经形成的发展方式,基本上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依赖的,并且曾是我们的比较竞争优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外资,也主要是利用能源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格局。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需要有一个整合过程,不可能瞬间实现。五、专家建议施行的措施(一)加快外部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增长速度、投资规模、进出口等方面的指标,几乎都是超目标实现。而在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目标,很多却落空。因此,不少专家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注重外部环境的改善,包括技术储备、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创新方面的改善,同时还应加强制度体制的创新,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等,使一系列体制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是要有决心,认识真正到位;其次要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提高能力、储备技术、创新管理。同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