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5·湖南怀化二模·24)右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东方大国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分封诸侯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A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湖南衡阳二模·24)“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周天子实行的分封制,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诸侯争霸不服从周王的命令,故C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湖南岳阳二模·2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等信息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项结合,故A项正确;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只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只涉及宗法制,故C项错误;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只涉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湖南怀化一模·24)“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材料中的“百姓”是指()A.奴隶主贵族B.战国的“平民”C.封建地主阶级D.西周的“国人”【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百姓”词义的变化【解析】《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是说(尧)能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事情;“百姓百官”其中“百姓”就是指百官;“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说明百姓就是贵族和官员的家属,也是贵族;“百姓兆民”中“百姓”和“兆民”相对,“百姓”指贵族和官员,“兆民”指人民,指由百官来统领百姓;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有姓,后来到了战国时期随分封宗法制的衰落,奴隶主贵族阶层随之衰落,才和平民无异,故A项正确;尚书所记载的时间是尧舜到春秋,而非战国,百姓也并非指平民,故B项错误;尚书由春秋时期孔子编撰,所记载的是奴隶社会的历史,故C项错误;“国人”是指西周时期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主要是平民而非贵族,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湖南郴州二模·24)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④①③②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图①中楚国的上方有周、镐京,可知时间是西周;图②江南西道、江南东道等,可知时间是唐朝;图③湖广布政使司的设置,可知是明清时期;图④长沙国、桂林郡、南海郡等,可知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按照时间排序,选项D项符合题意。【答案】D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5·湖南长沙一模·24)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说明()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先进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国政权的壮大【解析】在材料秦国并没有和其他诸侯国对比经济实力,所以无法看出是先进还是落后,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可知当时秦国聚敛资源能力较强,故B项正确;“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并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的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湖南岳阳一模·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3.(2015·湖南益阳一模·24)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湖南衡阳一模·2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本题考察了对现代化的理解,在秦朝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中,注重的是礼法并重,故A项错误;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C项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湖南株洲一模·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认为,中国“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的50年左右,或者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中国历代王朝能否通过这个瓶颈取决于()A.第二、第三代君主的品德与才能B.冥冥中存在着的万古不变的周期律C.当时自然经济能否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D.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君主的品德与才能不是决定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万古不变的周期律不符合事实,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只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回答全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原因,故D项正确。【答案】D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5·湖南岳阳二模·25)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年代道、路、省州数郡国数县、邑、道、侯国等户数(万)西汉平帝(1—5)—1310315871223唐贞观十三年(639)10道358—1551缺唐开元二十八年(740)15道—3281573841.3宋开宝(968—975)末—297—1086309宋宣和四年(1122)26路288—1234—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表格中所涉及的不同时间中的“道、路、省”、“州”、“郡国”、“县、邑、道、侯国”均是指地方行政区划,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是材料表格的表面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古代监察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湖南益阳一模·25)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B.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D.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解析】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是设立三省六部的目的,故A项错误;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出现三省扯皮推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故B项正确;政事堂仅仅是三省集体办公,不涉及政务公开,故C项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不涉及作出集体决策,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湖南永州三模·25)有学者认为,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它()A.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B.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C.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D.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这一观点肯定了科举制在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历史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科举制的本质上是统治者加强集权的措施,该观点没有揭示,故B项错误;该观点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兴衰历程,故C项错误;该观点只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湖南怀化一模·2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思想主张;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洛克【解析】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B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C项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答案】D5.(2015·湖南永州三模·26)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地方“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武将拥兵自重现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